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世波 《劳动保护》2006,(12):61-63
浙江温州电化厂是1952年建成投产的一家大型企业,主要生产烧碱、盐酸、液氯等。1979年初,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然而,1979年9月发生的一场事故,使这家“大庆式企业”遭受了灭顶之灾。事故经过1979年9月7日13时55分,温州电化厂液氯工段液氯钢瓶突然爆炸,瞬时间,大量的液氯汽化和化学反应生成物形成巨大的气柱冲天而起,形成了40多m的蘑菇云,其间夹杂着瓦砾、钢瓶及碎片在空中横飞,数千米之外都有震感。在爆炸中心,一只重达1735kg的液氯钢瓶,被气柱垂直掀起,飞越12m高的高压线,砸破盐仓库屋顶,坠落在距爆炸中心30m的盐仓库内;另一只重为1754…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大庆式企业,必须是搞好劳动保护、坚持安全生产的模范。凡是工伤事故多、尘毒危害和“三废”污染严重的企业,不能评为大庆式企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健康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反映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四化的重要保证。加强劳动保护,每个企业都责无旁贷,大庆式企业更应当做出榜样。所以在评选大庆式企业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好这个关口,决不可让工伤事故多、尘毒危害严重的企业进入大庆式企业的行列。 大庆式企业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在各方面的工作,也…  相似文献   

3.
我省过去有些伤亡事故多、尘毒危害严重的单位也被评为大庆式企业,北票矿务局就是一例。 这个局1978年因工死亡比1977年上升63.1%,百万吨煤死亡10.8人(比全省统配煤矿平均死亡率高出近一倍),重大伤亡事故占全省煤矿的20%,全局有90%的扬尘点粉尘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这个局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后群众意见很大。 今年二月我省在评选大庆式企业时吸取了教训,省“大庆办”很重视安全条件,主动征求我们对候选的400多个企业的意见。我们的意见是:一、完成8项经济指标和其他条件都好,安全生产、防尘防毒工作也好的,应评为大庆式企业;二、完成8项经济指…  相似文献   

4.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城乡瓶装液化石油气总量和流通面迅速扩大 ,全国平均每天从充装站流向社会的液化石油气钢瓶多达几十万只。这些带气钢瓶的瓶体质量如何、充装质量怎样 ,自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也是质量监督部门监察的重点。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近期对市场销售的钢瓶进行了抽样检查 ,抽查结果表明 ,钢瓶质量问题相当严重。同时 ,由于液化石油气市场管理混乱 ,非法、违规充装现象严重 ,致使钢瓶的充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甚至在充装过程中发生钢瓶爆炸事故。因此 ,减少和避免钢瓶事故的发生 ,研究和解决钢瓶制造、充装中存在的问题 ,…  相似文献   

5.
1978年三岔子林业局发生5起死亡事故仍被评为大庆式企业的问题,省林业局、省学大庆办公室在检查、评比大庆式企业时,都把该局死亡5人当成一个严重问题,反复研究,但考虑这个单位是吉林省林业企业的老典型,在1977年就被农林部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由于条块结合不够,省里当时没有命名,被遗漏了。所以1978年的命名实际上是追补命名,如果没有上述原因,该局死亡5人是不会被命名大庆式企业的。省林业局、省学大庆办公室都是这个态度。吉林省林业局的答复$吉林省林业局  相似文献   

6.
去年3月22日,山东省德州石油化工厂电解车间液氯工段发生了一起惨重的液氯钢瓶爆炸事故,当场炸死3人,重伤2人,液氯充装管道被炸毁,厂房遭到严重破坏。 事故的情况是这样的; 德州石油化工厂于1984年从天津购进160只旧钢瓶。厂方没有按照《气瓶安全监察规程》的规定派专人对充装气体的钢瓶作严格检查,就把它们交给了三氯化铝车间。车间也只检查了钢瓶的外部情况,更换了嘴子及合金堵,然后就把这些钢瓶作为合格品于同年分四批报给安全科。安全科既不了解钢瓶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进行认真监督检查就签署意见,交销售科使用。在一次充装液氯前,操作工…  相似文献   

7.
黄拴雷 《安全》2017,38(9):9-12
为了减少液化石油气爆炸事故的发生,采用ALOHA程序对液化石油气钢瓶泄漏进行研究,对喷射火灾、蒸汽云爆炸、沸腾液体蒸汽云爆炸这三种事故情节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定量计算得到每种事故情节危害的影响范围。结果表明,液化石油气钢瓶泄漏所产生的事故情节不同,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的事故后果也有差异及在考虑热辐射对人的伤害程度时,不仅要考虑暴露时间,还要考虑暴露范围的大小。  相似文献   

8.
去年9月7日,浙江温州电化厂的氯气车间,发生了一起罕见的液氯钢瓶恶性爆炸事故,死伤和中毒的有几百人,经济损失近四十万元。 这次爆炸事故中接连有5支液氯钢瓶发生爆炸,设备管道遭受严重破坏。360平方米液氯包装厂房全部倒塌,冷冻厂房大部倒塌,附近厂房、办公楼及周围280多间民房都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爆炸中心炸成一个1.8米深、直径6米的大坑。钢瓶碎片最远的飞离爆炸中心830多米,有一块72.5公斤重的碎片飞出100多米远,落在居民住宅,打死一位老太太。十余吨液氯外溢,并迅速扩散,几公里之内的居民都有不同程度的中毒,许多树木枯萎。初步分…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广大城乡居民使用液化石油气作为生活燃料相当普遍的情况下,必须对其盛装液化气的钢瓶安全可靠性进行检测、检验,凭证充装,以防止发生钢瓶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0.
请读者看看孙耀东同志和吉林省林业局的信,评评这个理。 工伤事故多的企业不能评为大庆式企业,党中央有明确指示,但吉林省林业局却硬是把一年内发生了5起死亡事故的三岔子林业局评为大庆式企业。不但这样,他们居然还振振有词地说这是什么“追补命名”。既然事故严重,已经不够条件,还要去“追补命名”,授之以大庆式企业的光荣称号。这是对党中央指示采取极不严肃的态度,也是对待—人生命安全漠不关心的表现。 类似问题,并非仅此一桩,在一些部门和地区也有,希望大家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11.
正为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尘毒危害治理,提高企业尘毒危害治理水平,有效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6年7月—2017年11月开展尘毒危害治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要求以典型尘毒危害防范治理为主要内容,创建示范企业,通过示范引领推动尘毒危害严重企业改进工艺、强化管理,提升企业的尘毒危害防治能力和职业卫生管理规范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液氯钢瓶 多因过量充装发生爆炸 事故,造成人员中毒和 农作物的死亡,应该引 起有关部门的注意。只 要加强管理,采取切实 有力的措施,这类事故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北 京金属结构厂的同志, 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进 行了调查研究,做了一 些试验工作,这是好的。 文章中提出的防止过量 充装的措施,也是可行 的,希望有关单位针对 自己的情况,依靠群众, 狠抓一下液氯钢瓶的充 装检验等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3.
气体充装过程或由于充装原因造成的事故频繁,后果严重。如1979年9月7日和1969年1月25日,温州电化厂和邵阳造纸厂发生的液氯爆炸中毒事故,分别死亡59人和23人,中毒数百人,经济损失数十万元;1987,1989和1990年,湖南衡阳某厂在氧气  相似文献   

14.
一、几起液氨钢瓶爆炸事例1969年7月6日13时,我公司材料科一40L 液氨钢瓶发生爆炸,该瓶系当天早上充装(当时气温为28℃),充装量24kg,超装2.8kg.超过规定充装量13.2%,下午气温为37℃,钢瓶超压爆炸。  相似文献   

15.
1997年10月21日15时10分,河南省淅川县滔河乡肉联厂两只装液氨的钢瓶,在返回途中先后爆炸,造成1人重伤、5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事故经过1997年10月21日上午,滔河乡肉联厂采购员周某随一辆北京牌农用车,装两只容积400升的空液氨钢瓶到某化肥厂购买液氨。为了能多装点,少计算点,周到化肥厂后,先去找熟人打通关系,然后才去办理充装手续,在有关环节的“关照”下,于上午10时充装结束。采购员周某离厂回家,司机罗某因等人耽误,直到下午两点多钟才离开县城往滔河进发。当车行至距县城约8公里地段时,一只钢瓶…  相似文献   

16.
正为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尘毒危害治理,提高企业尘毒危害治理水平,有效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发势头,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6年7月—2017年11月开展尘毒危害治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为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尘毒危害治理,提高企业尘毒危害治理水平,有效遏制尘肺病和职业中毒高发势头,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于2016年7月-2017年11月开展尘毒危害治理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通过各地区选  相似文献   

17.
刘茂祥  和贵山 《安全》2009,30(8):10-12
本文运用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定性分析钢瓶爆炸的可能原因,通过中毒模型定量分析液氨钢瓶爆炸泄漏后的事故危险程度,提出液氨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三、液氯钢瓶的爆炸 及原因分析 经调查,几年来在钢瓶的使用中发生过一些事故,其中有因焊缝腐蚀造成漏气的(图3); 也有保护罩被碰坏的(图4);有的发生了明显的永久变形(图5)。产生永久变形的钢瓶与爆破试验时达到屈服压力后的钢瓶(图6)比较,外形是近似的。另外,有些钢瓶在使用过程中发生了爆炸事故。这些钢瓶爆炸时的共同特点是:爆炸时气温不高,多在 35℃以下,甚至是在积雪的情况下爆炸的(图7、8、9)。 从爆炸的钢瓶的特点可以看出,爆炸的钢瓶之所以发生明显的变形,是 地面积雪,裂口在筒体的钢板上沿纵向裂开,变形明显因为钢瓶在使用时受到很…  相似文献   

19.
分析总结了氧气钢瓶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原因。针对2009年某市发生的一起氧气瓶内含油脂爆炸事故,系统分析了国内曾经发生的几次因油脂导致气瓶爆炸事故。油脂进入到氧气瓶内大都是由于误操作。油脂与高压纯氧接触会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爆炸破裂。分析比较发现由油脂导致的气瓶爆炸,其破坏程度不如混入可燃气体导致的气瓶爆炸剧烈,一般不是粉碎性爆炸。在正常的充氧过程中,氧气瓶温度会升高,采用变质量热力学中的方法,计算说明气瓶在充装过程中氧气温度的具体变化。充氧温度计算为充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如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地控制和预防。由现场压力表可知氧气瓶在充装至12MPa时发生爆炸,而氧气瓶最小爆炸压力为37.6MPa,油脂燃烧放热,计算可知致使钢瓶爆炸破裂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为66.4-79.6g。不同的充装压力下发生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不同,充装压力越高,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越少。  相似文献   

20.
2004年4月19日下午18时15分,位于我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某粉末冶金有限公司车间内的2004年4月18日10时在某氨厂充装的一只公称容积800L的液氨钢瓶发生爆炸,附近的人员有11人因吸入泄漏的氨气轻微中毒,除液氨钢瓶外无其它财产损失。现将事故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