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满足太湖地区农村污水处理占地面积小、除磷脱氮效率高、管理简单、运行和建设费用低的要求,研发了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的组合工艺,并进行了工程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跌水充氧接触氧化的设计及运行参数;接触氧化池内采取弹性填料与组合填料以1:1的比例混合装填,平面布置密度为45根/m2时,可使微生物量与跌水充氧能力之间达到平衡;相邻两池间经济有效的跌水高度为0.5 m;竖缝间距5 cm的挡板对水流的分散效果较好,有利于提高充氧效果;水力停留时间越小充氧效果越好,但由此带来的污染物负荷升高又会使污染物去除效果下降,故水力停留时间宜取2.4 h左右.  相似文献   

2.
利用跌水曝气浅层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结果表明:温度升高、高度增加、流量增大均能使跌水充氧效果提高,其中跌水高度影响最为显著。实验确定最佳跌水高度为0.6m,反应器的合理深度为0.4m;当进水流量为40L/h,进水COD,NH3-N平均值分别为160,15.8mg/L时,两者的去除率分别为64.8%和32.7%。  相似文献   

3.
受污染原水的弹性填料生物接触氧化处理挂膜试验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张东  许建华 《重庆环境科学》2001,23(1):59-61,75
试验研究了水温、曝气强度和气水比等因素对YDT生物接触氧化池挂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接触氧化池挂膜受水温影响很大,水温越高,挂膜时间就越短,水温低于15℃自然挂膜难以成功。在挂膜期间,采用较小的曝气强度和气水比可缩短生物膜的成熟时间。对判断生物膜是否成熟的指示性参数-氨氮去除率和CODMn去除率进行了比较,认为用氨氮去除率作为判断生物膜成熟的批示性参数较适合。  相似文献   

4.
生物接触氧化法作为城市给水工程生物预处理工艺,近年来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实际应用。本文对给水生物接触氧化法预处理工艺中常用的两种曝气系统(微孔曝气器曝气和穿孔管曝气)作了简单介绍,并结合中试试验和工程实践对这两种不同曝气系统作了充氧性能、系统造价、运行成本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在实际污水处理厂生物池曝气系统应用中,采用微孔曝气器的曝气系统优于采用穿孔管的曝气系统。  相似文献   

5.
一、纯氧活性污泥法(UNOX)技术发展概况:自六十年代以来,活性污泥法的应用工艺有了迅速的发展,其主要是寻求一种高效、节能处理新工艺。于是相继出现了氧气曝气、深水曝气、流化接触氧化曝气等新工艺及新型的微气泡或超微气泡的充氧装置。从应用于大型污水处理工程来看,纯氧曝气技术是目前高效、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不同高度、宽度和水垫深度等跌水结构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了不同流量下跌水结构参数与跌水水流形态、水中溶解氧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流脱离跌坎后,在空中跌落过程中会形成水幕状或汇聚为水柱状,相同流量下,水幕状跌水溶解氧含量增加量大于水柱状;随着跌水流量、高度及宽度的增加,跌水曝气的充氧能力显著变大,但随着跌水水...  相似文献   

7.
以多孔结构的多元合金为填料,采用微电解耦合催化氧化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研究了废水初始pH、微电解时间、填充率、H2O2投加量、催化氧化时间等对废水COD去除效果的影响。试验最佳工艺为:充氧曝气条件下,初始pH 2.5,微电解90 min,填充率1∶1,H2O2投加量2‰,催化氧化120 min,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2.25%,出水COD平均质量浓度为276 mg/L。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污水的无能耗处理,根据"跌水曝气式生物滤塔"专利设计制作了5层跌水曝气生物滤池,对其在生活污水处理过程中的自然挂膜过程进行研究,分析了挂膜过程中生物相的变化及对COD、NH4+-N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COD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滤池的中上部(第1、2、3滤料层),而对NH4+-N的去除主要集中在中下部(第4、5滤料层)。当COD的去除率稳定在61.5%左右,NH4+-N的去除率稳定在56%以上,且滤料中的生物相趋于稳定时,标志着反应器挂膜已完成,历时约21 d。  相似文献   

9.
射流曝气接触氧化法处理工业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射流曝气接触氧化、沉淀一体化的废水处理工艺,是在一般接触氧化池型基础上改进的新池型。它以自吸式射流供氧方式,代替传统的鼓风机供氧方式,提高了氧化池的充氧能力和氧利用率,节省了动力消耗。该池型为二次沉淀池与氧化池合建的一体化构筑物,使处理设备集中紧凑,节省占地。自1979年至1980年对感光胶片生产中涂布废水处理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对地毯染纱废水进行了试验,证明该池型处理效率较高,无噪音,管理方便。较适于在中小型废水处理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技术净化农村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构筑4个不同类型的湿地,筛选出了适用于“厌氧-跌水充氧接触氧化-水生蔬菜型人工湿地”组合工艺中的最佳人工湿地形式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处理效果最佳的湿地形式为茭白+煤渣+复合潜流。考虑到经济因素,实际应用时也可以采用空心菜替代茭白.也能满足处理效果要求.  相似文献   

11.
印染废水处理工艺改造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某印染废水的特点 ,在原有传统处理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工艺改造 ,将调节池改为水解酸化池 ,将活性污泥曝气池改为接触氧化池 ,在池内形成了合理的微生物分布 ,大大地改善了出水水质 ,使 COD、SS、硫化物、色度的去除率分别提高了 2 2 %、10 %、36 .4%、2 5 %。既满足废水排放标准 ,又节约了土建资金。  相似文献   

12.
生态碳纤维填料用于集约型水产养殖废水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水产养殖逐步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养殖发展,水产养殖废水对水环境污染日益加剧。为实现废水循环利用,采用生态碳纤维材料作为接触氧化池内填料处理集约型水产养殖废水,进行中试研究。通过改变曝气强度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参数,确定对接触氧化池处理效果及运行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生态碳纤维填料具有易挂膜的优点,接触氧化池内用实际水产养殖废水接种活性污泥,24 h后填料表面附有棕褐色的生物膜,池内水体清澈透明。曝气强度和HRT是影响接触氧化池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在DO为3 mg/L,pH在7~8.5左右,HRT为10 h时,COD、NH4+-N、TP、浊度去除率分别为80%、60%、30%和80%左右。NO2--N、NO3-N浓度分别低于0.1 mg/L和0.5 mg/L,经过接触氧化池处理后的水进入消毒池,出水用于养鱼实现废水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3.
王建丽 《环境科技》2009,22(5):47-49
对污水站处理的核心工艺接触氧化池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找出四个方面的问题,针对四个问题,通过小型试验,模拟工艺,分甲乙两组进行试验,时试验数据及现象进行比较分析,找到解决的办法,结合《生物接触氧化池设计规程》的相关要求,进而对接触氧化池从填料、排泥、曝气方式、出水方式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造,改造后运行实践表明,生物膜上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正常,池面曝气均匀,排水设施均匀出水,杜绝了污泥厌氧现象,处理效果良好.运行稳定。  相似文献   

14.
曝气生物滤池与类似传统工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就生物滤池、生物接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三种同为生物膜法的工艺技术在原理、特点、适用范围、经济性能等方面作了比较,为水处理的工艺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种悬浮填料在处理PTA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生产实验及工程实例的运行分析,认为所开发的梅花形多孔面悬浮填料具有优异的性能,以该填料为主体的接触氧化法具有处理能力大、抗冲击性好、挂膜快等优点,在生产实验和PTA废水预处理的实际应用中化学耗氧量(CODcr)去除率分别达到了60%和40%,满足了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介绍了一种生物除臭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将装有碳质填料的反应包悬挂于好氧池中,反应包在好氧池中,历经曝气挂膜20~30天;就可以将装有碳质填料的反应包/或碳质填料放于生物除臭装置内;然后向生物除臭装置通入湿润的臭气,就可以将其生成水、二氧化碳、硫酸、硝酸和亚硝酸.使臭气被氧化,转化成无污染的物质,由于它的转化效率高,符合现代生产的高效性,因此一定会在生产实际中受到欢迎.  相似文献   

17.
BSBR是将SBR法和接触氧化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物膜法处理工艺,它集SBR与接触氧化法两者优点于一身,对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以BOD5、NH3-N为指标,以曝气时间和pH值为变量,确定B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最佳曝气时间为4h,最佳DH值为7.5。实验结果显示,在最佳运行条件下,4hBOD5去除率达66.09%,NH3-N的去除率达36.43%,去除NH3-N的能力明显优于生物接触氧化法,出水的各项指标达到GB8978—1996的排放要求,为高效、低耗处理生活污水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复合式接触氧化-过滤沉淀工艺在医院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对接触氧化进行了改进,把原有接触氧化池分成若干单元池,通过控制曝气量,营造好氧、缺氧环境,以完成脱碳和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并辅以过滤沉淀技术。工程实践证明,用该工艺处理完全能够达到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是一种适宜于医院污水处理的经济、高效的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