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动态     
《绿色视野》2010,(3):4-4
气候变化是多因素作用结果 近日在京举行的“应对气候变化”学术研讨会上,科学家指出,气候变化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还需较长时间全面分析这种气候变化趋势,不能过早下结论。在分配2006~2050年各国排放权时,不但没有考虑历史上的人均累计排放量已是发展中国家7.54倍的事实,而且为发达国家设计了比发展中国家大2.3~6.7倍的人均未来排放权,这将大大剥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益。  相似文献   

2.
绿色书架     
《绿叶》2005,(2)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9月第1版,38.00元日前,《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引起媒体、公众的极大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一书从全球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入手,从科学角度解释了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讨论了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着重描述了气候变化对自  相似文献   

3.
科技动态     
欧盟的一份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上升了3%,达到了340亿t。这一数值可能将使联合国难以实现原本制定的到2050年之前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不超过2摄氏度的目标。这份报告由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JRC)以及荷兰环境评估署于上周三联合发布。报告中指出,如果要达到联合国科学小组建议的标准,各国在2000年到2050年之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能超过1.5万亿t。  相似文献   

4.
《绿叶》2008,(5):103-115
"后京都时代"国际气候政治格局扑朔迷离。美国作为惟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近年来以国际气候协约哈佛项目为核心,提出全新的"后京都"气候政策模式,以求摆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受国际道义谴责的困境,并在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谈判中取代欧盟,占据道义制高点,实现国际气候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本文简介了哈佛项目的六大方案。知彼知己,中国参与全球气候谈判应围绕包含历史排放量在内的人均排放量这块基石前行。  相似文献   

5.
石油化工行业是我国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重点管控行业之一.石油化工行业12源项VOCs排放量核算方法较复杂且每种方法适用条件要求不同,通过对辽宁省重点石油化工行业VOCs排放量核算实例分析,梳理石油化工行业VOCs排放量审核要点,提出石油化工行业VOCs核算存在问题及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过程中VOCs排放量审核工作...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集输过程中储罐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采用美国环保署EPA提出的TANKS计算模型,对小型储罐的排放量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储罐静置排放量占比13%,工作排放量占比87%。分析不同参数的计算结果,发现地区温度越高,风速越大,太阳能总辐射越大,则排放量越大;储罐体积和年周转量分别是影响储罐静置排放量和工作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降低储罐温度、优化储罐类型的减排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为理论基础,引用广州市2005—2019年共15年的社会经济数据和环境指标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法选取人均GDP为经济指标,二氧化硫排放量、废水排放量为环境指标,分析广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治理现状,建立了相应的拟合模型。同时选取煤炭消耗总量、绿地面积、大气环境指标、水环境指标等多项指标进行辅助分析和预测。研究表明,广州市近15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对数、废水排放量的对数与人均GDP的对数之间符合倒“N”型关系,但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并不同步。通过模型作出预测,广州市人均GDP将保持约4%的年均增长率,至2025年,广州市人均GDP可达198 000元;煤炭消耗总量已达峰并在“十四五”时期内持续下降;污染物排放量将大幅下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和地表水环境质量将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8.
国际资讯     
《绿色视野》2015,(1):70
全球适应气候变化成本倍增联合国环境署日前发布首份《适应差距报告》警告称,尽管全球气候会谈努力将温度升高控制在危险水平以内,但全球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将高达上千亿美元,是之前预计成本的三倍。由于海平面上升已经威胁到一些岛屿国家的生存,发达国家已经承诺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97亿美元,但该数字远低于到2020年每年至少1000亿美元的注资目标。  相似文献   

9.
环境新闻     
发改委:六大措施确保实现2011节能减排目标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表示。2011年发改委将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争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3.5%左右,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减少1.5%。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诉讼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不仅为国际气候治理带来新曙光,也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而言,这一制度关涉到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新路径的探索、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的提升及企业抗气候风险能力的增强,在我国已具备现实的发展需求。但从实然层面而言,气候变化诉讼虽已可以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窥见雏形,但囿于实体法与程序法的缺位,加之法院在气候治理中能动性体现不足,司法与行政关系亟待厘清,提起气候变化诉讼仍存有诸多障碍。未来我国应不断完善气候变化诉讼的落实路径,充分发挥法院在司法解释、案例指导等方面对气候变化诉讼的助推作用,并在明晰气候司法与行政关系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1.
微博     
<正>中国气象局:【全球二氧化碳水平创新高】据英国《卫报》报道,今年3月全球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月平均浓度首次达到千分之零点四。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在上周三发布了该数据,并将其称为地球气候变化的一个"显著里程碑"。据科学家估计,消除80%的化石燃料排放量将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2.
秦皇岛市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11年秦皇岛市农业污染源进行分析并测算各污染物排放量,结果表明,农业面源COD排放量为38768.27t,NH3-N为7593.71t,TN为15684.63t,TP为7821.18t;昌黎县是秦皇岛市农业面源污染最重的污染区域;农村生活源对COD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种植业对NH3-N、TN和TP排放量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13.
畜牧业:被忽视的气候变化推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未来的12个月很可能是全球在遏制气候变化上的努力的成败关键。明年此时,各国代表将齐聚巴黎,达成旨在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新协议。在此之前,各国政府必须解决彼此在技术和法律问题上的分歧,并对2020年以后他们愿意承诺的减排量作出规定。实际上,这一进程已经展开了。今年10月,欧盟宣布,到2030年其减排目标比1990年的水平下降至少40%;数周后,中美联合发布气候变化声明称,美国计  相似文献   

14.
地球的碳循环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一个热点,陆地植被是地球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贮存库。本文在分析秦皇岛市陆地植被状况的基础上,对CO_2排放量和吸收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陆地植被吸收CO_2的数量占排放量的79%。结合秦皇岛市的实际,提出有利于大气碳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杨富强 《绿叶》2012,(8):72-80
近几年,世界经济、政治和外交形势的变化,导致气候谈判的形势和格局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影响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政策,也对今后新的谈判产生了重要影响。有此,中国应适时调整策略,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谈判的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正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对气候变化的定义指"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通俗而言,气候变化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为活动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动。  相似文献   

17.
康晓 《绿叶》2018,(Z1)
气候变化与北极构成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共同体。全球变暖消融了北极冰冻圈,融化的海冰不仅加剧了全球海平面上升,而且破坏了北极的生物多样性。中国政府新近发布的《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全面阐述了中国在北极事务中的政策立场,其中明确写入了通过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应对北极环境改变的挑战,体现了中国北极政策与气候政策的相互融合。中国—北欧北极研究中心可以成为连接中国与欧盟在北极地区气候合作的纽带,加强二者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在加快,气象规律将逐步改变,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以负面为主。本文从大气、土壤、水和生物等方面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我国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18,(12)
正公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知在过去十一年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气候传播项目在2017年的调查中显示:94.4%的公众认为气候变化正在发生,76%的公众认为低碳与个人行为相关,而超过70%的公众愿意为气候友好的产品承担更多的支出。现在的行动直接关系着不久的将来,无论身在哪个领域,都能够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行为习惯,CYCAN的使命就是为未来培养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20.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了各种氨排放源的排放因子,并计算了各种氨源的贡献,结果表明,我国氨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