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固体废物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我国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和监测框架体系,回顾了固体废物监测的发展历史,并从采样和制样、浸出毒性的浸出方法、无机污染物和有机污染物测定方法等方面对固体废物监测现状进行了总结。针对固体废物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采样技术开展更新性研究,尽快将已有的测定方法标准化并建立总量监测方法,开发各类污染物的形态分析方法,以及规范废弃物危险特性试验方法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生来源的固体废物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固体废物定义和范围,以及已完成的固体废物鉴别实例的研究,指出固体废物鉴别的关键点在于产生来源分析。提出依据产生来源,固体废物可以分为丧失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类物质、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其他类物质4大类。如果待鉴别物质的产生来源属于该4大产生来源中的任何一类,则其属于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3.
固体废物中重金属浸出试验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阎雨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4,6(4):17-19
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翻转式振荡机代替原有水平式振荡机对工业固体废物进行浸出毒性试验,并对翻转式浸取固体废物中重金属铜、锌、铬和镍的最佳浸出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翻转式浸取的最佳浸出方法。 相似文献
4.
5.
中国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技术现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加强中国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技术,回顾了中国自1985年以来制定的固体放心物环境管理法规制度以及1984年至1998年颁布的20多年家或行业的固体废物处置标准体系等固体废物的环境管理状况,着重论述了中国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指出经过20多年的努力,在固体废物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上初步形成了该领域框架体系,有固体废物的采样与制样技术;危险废物的有害特性试验鉴别方法,固体废物具 相似文献
6.
基于已完成的112例进口含金属物料的固体废物鉴别实践,系统地介绍了进口含金属物料的申报品名及各品名所占比例,种类及各种类的特征、固体废物鉴别关键方法和每种鉴别结果所占比例,其中申报品名主要为矿石(砂),所占比例为51.8%;鉴别结果主要为冶炼渣,所占比例为37.5%。提出对于进口的含金属物料,通过测量主要成分和含量、最主要金属元素及典型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物相组成、矿相组成,对于极细的粉末等特殊物料,还需要粒度分析等辅助试验,确定其产生来源。如果确定属于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污染控制设施或环境治理过程中产生的物料、含金属废料简单加工处理产物、矿物采选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那么鉴别物料属于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环境违法行为是固体废物管理实践中的首要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根本在于法律对于固体废物产生者的义务和责任只局限于自身,在实践中产生者并不关注固体废物转移后的利用处置状况。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确立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者连带责任制度,力图从源头减少或避免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事件,倒逼固体废物产生者采取有效措施治理固体废物污染。笔者从固体废物产生者的双重身份入手,深入辨析其中的权利义务关系,阐释产生者连带责任的法律基础和根本原理。从《固废法》关于连带责任关系的法律规定出发,进一步解析产生者义务和受托者义务,并具体分析了连带责任的法律适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固体废物的产生和危害谈起,结合我省固体废物污染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和阐述,并就防治固废工作提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10.
用金矿废渣样品进行氰化物的浸提试验,对浸提剂的pH值、浸提次数等条件进行优化。经实际样品验证,确定pH值〉12的碱性水溶液为最佳浸提剂,浸出液中易释放氰化物和总氰化物可用硝酸银滴定法或异烟酸一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25mg/L、0.001mg/L,加标回收率为90.0%~92.0%,测定结果的RSD〈8%。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日本产业废弃物的监测内容、最新评价标准及其制定的基本思路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介绍了日本产业废弃物的采样方法并详细介绍了溶出试验和含量试验试液的制备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对测定重金属用试液的前处理方法也做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基岩区简易封场后的固体废物填埋场,采用多层次、递进式调查策略,配合使用地球物理探测、直压式土壤快速取样、现场快速检测等技术,分3个阶段开展填埋场及其周边环境调查。第1阶段,调查地质环境特征,开展地球物理探测;第2阶段,调查填埋物、渗滤液主要组分及对周边积水、农田土壤、民用井水的污染情况;第3阶段,划定重点污染区域,开展土壤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填埋区已发生明显渗漏,对邻近区域土壤、地下水及地表积水造成了一定污染,但未对周边农用地土壤、民用井水质等产生不利影响,总体处于可控范围。提出,通过削减污染源,切断污染物迁移、暴露途径,消除已有污染影响,长期跟踪监测等多项管控治理措施进行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