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庆业  杨林章 《环境科学》2007,28(6):1300-1304
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特性.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被用于分析吸附等温数据,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颗粒扩散模型被用于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最大吸附量达到71.43 mg·g-1;颗粒扩散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水溶液中染料的初始浓度、颗粒直径、颗粒量及搅拌速度对吸附速率均产生一定的影响.改性泥炭-树脂颗粒对水溶液中酸性橙Ⅱ的吸附作用主要发生在颗粒的外表面.  相似文献   

2.
油菜秸杆外壳对水溶液中六价铬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水溶液中重金属铬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吸附性能和吸附机制.采用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研究了水溶液中六价铬[Cr(VI)]初始浓度、pH值范围、油菜秸秆外壳添加量和吸附温度4个因素对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中Cr(VI)的影响作用;用吸附等温方程、吸附动力学方程与热力学方程分别探讨了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水溶液中Cr(VI)的行为;采用红外光谱技术对油菜秸秆外壳吸附水溶液Cr(VI)前后进行表征,探讨其吸附机制.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中Cr(VI)的最佳条件组合为:在吸附时间为1440min时,Cr(VI)初始浓度为99.15mg/L、pH值为1.01、油菜秸秆外壳添加量为2.90g/L和吸附温度35.70℃,Cr(VI)去除率为91.97%;吸附等温线拟合,吸附Cr(VI)行为符合Freundlich方程,为优惠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溶液中Cr(VI)吸附属吸热反应,且为自发吸附行为;吸附动力学显示:油菜秸秆外壳去除溶液Cr(VI)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方程,吸附过程中存在离子交换;红外光谱提示:吸附过程中,O—H、C—H、NH3+、N—H和C—O基团与Cr(VI) 络合吸附发挥了重要作用.油菜秸秆外壳能够有效吸附水溶液中的Cr(VI),pH值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粉煤灰合成NaA型沸石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粉煤灰为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了单一沸石矿物种的NaA型沸石,对合成产物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吸附实验,研究了NaA型沸石对水溶液中Cu(ΙΙ)、Cr(Ⅵ)和Zn(ΙΙ)离子的吸附特性,从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浓度和pH值条件下,NaA型沸石对3种重金属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静态饱和吸附量(Qm)分别为82.30,65.96,47.78mg/g;3种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存在方式和大小是影响它们吸附行为的主要因素,通过动边界模型推算表明:NaA型沸石对Cu(ΙΙ)和Zn(ΙΙ)离子的吸附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为液膜扩散,对Cr(Ⅵ)离子的吸附过程的速度控制步骤为颗粒扩散,3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方程.  相似文献   

4.
改性粉煤灰吸附对硝基苯酚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研究了粉煤灰 (FA)和浸渍粉煤灰 (IFA)吸附水溶液中有害的对硝基苯酚 ,试验了颗粒大小、浸渍条件、p H值和温度等因素对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稀溶液中进行吸附时 ,提高温度、减小粒径和 p H值 ,可增加粉煤灰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量 ;用 Al3+离子浸渍的粉煤灰具有较大的吸附量 ;吸附机理是多孔物质吸附和静电共同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成都市某老旧工业园区六价铬的空间分布、迁移规律及风险评估,该研究采集研究区域25个土壤样品,基于GIS的克里金插值法对六价铬空间分布进行可视化处理,采用吸附和土柱试验对其吸附及迁移特征进行分析,并根据地累计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健康风险模型对土壤六价铬的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土壤六价铬的污染主要集中在研究区域的电镀行业附近,最大浓度为49.3 mg/kg,为《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2018)中六价铬二类用地筛选值5.7 mg/kg的8.65倍。采用线性等温吸附方程、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拟合土壤对六价铬的吸附曲线发现,其拟合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0.955、0.987;线性等温吸附方程更符合六价铬的吸附动态,吸附系数Kd为0.006 3,表明土壤对六价铬具有良好吸附作用。以原状土按照1∶1填充,进行13 d浸出试验发现,随着时间推移,出水中六价铬浓度较低,且均未超过《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的Ⅲ类标准中六价铬的标准值0.05 mg/L,表明六价铬的迁移流动性较弱。研究区域最大地...  相似文献   

6.
粉煤灰吸附含镍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EDTA滴定法以热电厂废弃物粉煤灰为吸附剂,对含镍废水进行了吸附研究,模拟测定了影响粉煤灰吸附工业废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几种因素。结果表明:低温,高的镍离子浓度,粉煤灰颗粒细、数量多能提高粉煤灰的吸附效能。同时这种方法简便,成本低廉,能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秸秆为原料,经环氧氯丙烷氯化和乙二胺胺化改性后,制成对偶氮染料具有吸附作用的乙二胺基玉米秸秆吸附剂,研究其对水溶液中活性艳红X-3B的去除效果,并对溶液pH、盐离子浓度对吸附的影响及等温吸附特征和吸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乙二胺基玉米秸秆对活性艳红X-3B有明显吸附作用;酸性条件和高盐离子浓度有利于吸附,去除率接近100%;Langmuir吸附等温式和伪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该吸附过程,饱和吸附容量达182.8 mg/g。同时,还用FT-IR、SEM、XRD等分析手段对玉米秸秆改性前后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CMC-4A分子筛/凹凸棒土颗粒材料作为吸附剂应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对其微观形貌和晶相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CMC水溶液比例和煅烧温度等制备条件对颗粒材料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同时探讨了CMC-4A/凹土颗粒对Pb(Ⅱ)、Cd(Ⅱ)、Zn(Ⅱ)的单一离子吸附和竞争吸附特性。结果表明,CMC-4A/凹土颗粒的最佳制备条件是:添加0.7%CMC水溶液,于600℃煅烧;在单组分吸附、二元竞争吸附和三元竞争吸附体系中,CMC-4A/凹土颗粒对Pb(Ⅱ)、Cd(Ⅱ)、Zn(Ⅱ)的等温吸附数据可以很好地符合Langmuir模型,Pb(Ⅱ)的最大吸附量远大于其他离子的最大吸附量;CMC-4A/凹土颗粒对这3种离子的选择性吸附顺序为Pb(Ⅱ)Cd(Ⅱ)Zn(Ⅱ),与元素的电负性大小排序一致。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活性炭处理六价铬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研究用火电厂废渣-粉煤灰的浮选炭制得的颗粒活性炭,对六价铬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结果表明,粉煤灰活性炭对六价铬废水处理效果良好。实验探讨了粉煤灰活性炭处理六价铬废水的一般规律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提升粉煤灰漂珠对水溶液中氟的吸附性能,以氧化钙为原料,采用煅烧法制备钙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材料.通过响应曲面分析中的Box-Behnken设计吸附氟试验,探讨各吸附因数及其交互作用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吸附条件.利用SEM(扫描电镜)、EDS(能量散射光谱)、XRD(X射线衍射)以及BET比表面积等手段对吸附材料进行表征,并结合吸附动力学、吸附等温试验探讨钙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剂的除氟机制.结果表明:①初始ρ(F-)和吸附温度对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水中F-的去除率有显著影响,当pH为5.0、初始ρ(F-)为125 mg/L、吸附温度为40℃时,改性粉煤灰漂珠对水中F-的吸附效果最佳.②动力学试验显示,改性粉煤灰漂珠对水中F-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说明该吸附过程主要以化学吸附为主;与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相比,Temkin吸附等温模型更适合于描述该吸附平衡过程.③SEM、EDS和BET比表面积分析显示,改性后的粉煤灰漂珠内部生成了具有不规则表面和多孔结构的含钙团簇物质,从而增加了BET比表面积,改善了孔隙结构.XRD分析显示,钙改性粉煤灰漂珠主要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吸附去除水中的F-.研究显示,以工业废物为原料制备的钙改性粉煤灰漂珠吸附剂的最大除氟率为93.59%,是一种具有应用潜力的低成本吸附材料.   相似文献   

11.
针对白洋淀府河水体磷污染问题,研究了天然沸石、硅藻土、粉煤灰、赤泥、铁铝泥五种材料对磷的吸附性能,并利用盐酸改性铁铝泥、铁盐改性粉煤灰和赤泥,对比研究了改性后材料对磷的吸附能力,探讨了水体pH值和其他离子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硅藻土、粉煤灰、赤泥对磷的吸附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而铁铝泥和改性后材料吸附磷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改性前后各材料吸附磷等温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各材料吸附磷能力为:改性赤泥>改性粉煤灰>改性铁铝泥>铁铝泥>赤泥和粉煤灰>沸石>硅藻土,改性材料吸附磷能力明显提高。溶液pH值显著影响改性材料吸附磷效果,pH为7时吸附量最大;硫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抑制磷的吸附,氯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粉煤灰处理Cr~(6+)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厂粉煤灰进行了处理含铬(VI)废水试验,探讨了粉煤灰投加量、pH值、接触时间、温度和含铬浓度等因素对除铬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废水pH=10左右、Cr6+浓度<100mg/L,粉煤灰的用量140g/L时,在常温下吸附处理2h,对铬的去除率可达到72%以上。粉煤灰吸附处理含铬废水符合Freundlich等温式,以物理吸附为主。对于低浓度含铬(VI)的废水,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3.
粉煤灰对苯酚废水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态条件下研究了粉煤灰对苯酚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平均粒径29.06μm,孔隙率64.0686%,在吸附时间50min,粉煤灰用量120 g/L,pH=7.45条件下,对75 mL浓度为30 mg/L的苯酚模拟废水,吸附效果最好,可达82.4%。粉煤灰吸附苯酚机理复杂,偏向于单分子层吸附的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式:q=0.042Ce/(1+0.095Ce),吸附反应为一级反应,速率方程为lnC=-0.0096t+3.3097(C0=30 mg/L)。  相似文献   

14.
用硫酸改性的粉煤灰作为吸附剂,处理含铬(Ⅵ)为5mg/L地下水,最佳条件为:pH=2,液固比10000:3,25℃下反应3h。处理后水样铬(VI)浓度0.03mg/L,满足(GB/T 14848-93)《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在不改变原水pH条件下,增加粉煤灰用量,水样中铬(VI)浓度也可由5mg/L降至0.05mg/L。同时,吸附剂对铬(VI)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线。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寻求城市暴雨后地表径流中低浓度磷的去除方法,考察了粉煤灰、活性炭、沸石等材料对低浓度磷的吸附特性,进而利用筛选出的吸附材料对河岸护坡砖表面进行改性,制成非烧结生态砖材料,系统地研究了吸附材料添加量、磷酸盐浓度、反应时间等对生态砖材料吸附磷酸盐效率的影响,并探究了紫花苜蓿对生态砖表面磷酸盐的吸收能力.结果表明:①在3种吸附材料中,粉煤灰对磷酸盐的吸附效果最佳,3 h内其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比沸石、活性炭提高了54%、67%.②当生态砖表面搭载36 mg/cm2粉煤灰时,生态砖材料表现出最佳的磷酸盐吸附性能,比未搭载粉煤灰的生态砖材料对磷酸盐的去除率提高了14%.③生态砖材料对磷酸盐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和颗粒内扩散方程,其对磷酸盐的吸附机理是由颗粒内扩散起主导作用的物理吸附.④在缺磷胁迫环境下,紫花苜蓿根系分泌出的柠檬酸将生态砖表面的磷酸钙晶体溶解,进而将其吸收进植物体内,15 d对生态砖表面磷的脱附比例为38.40%±0.37%.研究显示,粉煤灰改性的非烧结生态砖材料对磷酸盐具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并且吸附的磷酸盐能够被植物所吸收可实现生态砖材料的天然再生.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粉煤灰对铀的吸附特性,考察pH、吸附时间、铀溶液浓度对吸附能力的影响,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吸附模型,pH值是影响铀去除率的主要因素,吸附铀的最佳pH=5,铀初始浓度越高,粉煤灰的吸附量越高。实验可为地下水复原特别是采用粉煤灰渗透反应墙修复受放射性污染的地下水提供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生物质电厂灰(biofuel ash, BFA)为原料,采用碱熔联合水热技术对BFA进行改性,制备地质聚合物-沸石复合材料,利用SEM、XRD、FTIR等技术对改性前后的BFA进行表征,并研究了改性BFA(MBFA)对Cd2+、Zn2+、Cu2+和Pb2+离子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MBFA的比表面积、孔体积显著提高;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描述MBFA对Cd2+、Zn2+、Cu2+和Pb2+的吸附过程(R2>0.9375),说明同时存在物理、化学吸附;温度为298 K时,Langmuir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对Cd2+、Zn2+、Cu2+吸附等温线均达到较好的拟合度(0.9223Cu2+>Cd2+>Zn2+。  相似文献   

18.
根据“粒子设计”思想,以粉煤灰为载体,采用非均匀形核法制备了一种核壳结构粉煤灰负载纳米氢氧化镁复合材料,并对其吸附废水中Cu (II)、Ni (II)和Pb (II)性能进行研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EDS能谱、比表面积分析仪(BET)、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等技术对包覆前后的复合粉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粉体表面均匀包覆了大量纳米氢氧化镁和少量水合碳酸镁,比表面积增大到原来(粉煤灰1.79m2/g)的30多倍,平均孔径由11nm增加至14.7nm.平均孔隙宽度从12.8nm增加至15.4nm.粉煤灰表面的Si-O-Si、Si-O-C与氢氧化镁之间形成Si-O-C-O-Mg和Si-O-Mg-OH.复合粉体材料去除重金属的效率明显高于原粉煤灰和氢氧化镁,其单位饱和吸附量分别达到了216.30、116.50、160.96mg/g.根据Zeta电位、FTIR及模拟方程分析了复合粉体吸附重金属离子机理,结果表明复合粉体材料对重金属离子通过沉淀反应、静电吸引、离子交换等方式进行吸附,吸附过程等温线符合Langmuir等温模型,动力学符合颗粒内扩散模型,热力学符合自发吸热反应.通过解吸再生试验发现,经过5次循环再生利用后,复合粉体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率达到50%以上,这说明复合粉体在吸附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再生性能.  相似文献   

19.
Both pure-form zeolites (zeolites A and X) were synthesized by applying a two-stage method during hydrothermal treatment of fly ash prepared initial gel. The difference of adsorption capacity of both fly ash-synthesized zeolits was assessed under the same adsorption conditions. Copper and zinc were chosen as target heavy metal ions. It was found that adsorption capacity of zeolite A showed much higher value than that of zeolite X. Thus, attention was focu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removal performance of heavy metal ions in aqueous solution on the synthetic pure-form zeolite A from fly ash, zeolite HS (hydroxyl-solidate) prepared from the residual fly ash (after synthesis of pure-form zeolite A from fly ash) and a commercial grade zeolite A. Batch method was employed to study the influential parameters such as initial pH value, adsorbents dosage and adsorption temperature 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 The equilibrium data were well fitted by the Langmuir model and showed the affinity: Cu2+ > Zn2+ (adsorbent FA-ZA).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metal ions followed adsorption and ion exchange processes. Attempts were also made to recover heavy metal ions and regenerate adsorbents (adsorbent FA-ZA).  相似文献   

20.
沸石负载壳聚糖对铬(Ⅵ)的吸附平衡和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沸石负载壳聚糖作为吸附剂,对溶液中铬(Ⅵ)的吸附平衡和吸附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溶液中铬(Ⅵ)在沸石负载壳聚糖上的等温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模型;吸附体系属于物理吸附,吸附状态属于多层吸附;吸附行为符合二级速率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