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药在土壤中的残留是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的一大根源。本文介绍了农药在土壤中降解转化的主要途径及机理,包括微生物降解、水解和光解,分析了土壤中不同环境因素(有机质、湿度、温度、pH值、根系分泌物和粒径等)对农药降解和转化过程的影响,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进一步治理和修复土壤的农药污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土壤污染物类型一般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在我国土壤污染物类型中,以无机污染物为主,其中最主要的污染就是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不仅会导致依靠土壤生存的植物死亡,导致农业受到极大的打击,还会通过食物链积累并实施迁移,最终通过食物和水进入到人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文章旨在通过研究重金属污染物如何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分...  相似文献   

3.
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迁移转化规律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水环境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和污染特征以及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概况。水体中重病态民的存在形态了子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氧结合态、有机质和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重金属形态和生物效应有关,对重金属在水体中迁移和转化规律及其过程的动力学水质模型的建立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应用TOXI模型进行重金属在河流中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XI模型是美国环保局的WASP(水质分析模拟程序)中的一部分,由于该模型考虑了法染物质在河流中溶解态,颗粒态和底泥态的分布关系,对于模拟重金属在河流中的2好。为计算结果的可靠性,首先应对重金属浓度的衰减变化特性进行研究,本文重点讨论的是重金属在河中迁移的过程,并如何将这一过程用数学公式来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5.
对热敏纸中双酚A的溶出、迁移和光降解动力学规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热敏纸中双酚A在人工模拟汗液中的溶出规律,探讨了热敏纸与普通纸在一定湿度和压力下重叠放置时双酚A的迁移转化情况,研究了热敏纸中双酚A在不同温度和时间及不同光源下的降解规律.结果显示,不同光源下双酚A的降解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热敏纸中双酚A的总含量约为13.06mg/g,在模拟汗液中的最大溶出量为10.35mg/g,温度和时间是影响溶出量的主要因素;湿度是双酚A从热敏纸迁移至普通纸中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火电厂燃煤中氟化物的转化迁移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火电厂燃煤中氟化物的转化迁移问题张家骅,李素珍武汉水利电力大学430072目前国内不少燃煤电厂的灰场排水氟化物存在着超标问题,不仅污染了水环境,而且也增加了电厂污染物排放费用,为了顺利地开展灰水氟超标的治理工作,有必要首先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燃煤电厂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氮化物迁移转化过程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包括氮化物在不同的生态系统中的硝化和反硝化的规律、转化的动力学以及数学模式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以新近系明化镇组热储层细砂为岩土介质,在35℃、q为0.8 cm/h条件下,分别以氯离子和硝酸盐作为示踪剂开展室内土柱模拟实验,并采用CXTFIT2.1软件进行数据拟合,研究了硝酸盐运移参数和迁移转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在模拟的松散孔隙型热储层中,硝酸盐的迁移转化遵循一级衰减动力学假设的溶质对流-弥散模型,其衰减系数拟合值k_1为0.019 h~(-1),纵向弥散系数D为3.401 cm~2/h。实验期间,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氨氮的最大比率分别为25.4%、4.37%。亚硝酸盐、氨氮的富集与低的C/N、实验初期亚硝酸盐还原菌的缺乏及水-岩体系p H值有关。实验期间淋出液p H值缓慢下降,ORP下降较快。硝酸盐、亚硝酸盐、EC及TDS变化趋势一致:均为在硝酸盐穿透阶段快速增加、中后期趋于稳定,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岩系统已形成了较稳定的微生物体系,导致硝酸盐转化速率及产物都趋于稳定,并且EC和TDS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土壤地下水石油类污染依然普遍且严重。季节性冻土区土壤经历冻-融-冻过程,石油类污染物与土壤地下水作用过程更为复杂。文章综述了冻融交替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及由此引起的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吸附解吸、生物降解过程变化,为季节性冻土区石油类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研究治理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排水管道内污染物随水流沿程降解转化,是造成管道腐蚀、有毒有害气体产生的重要原因,掌握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对于优化排水系统运行、改善管网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污水和沉积物两相污染特性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管道内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①常量污染物(如氮、磷、硫)在管道内好氧-厌氧交替的条件下沿程降解释放,微量污染物难以完全降解,多发生形态结构变化或由水相向沉积相中迁移.②管道生物膜对污染物的降解转化起主导作用,管道内高基质浓度环境和水流冲刷作用为生物膜稳定状态的维持创造了有利条件.③污染物迁移过程中,气体的产生受有机物浓度、温度、水力停留时间及流速的影响,应结合管道内实际污染物的组成情况采用相应的有害气体控制措施.在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中,模型模拟是重要的研究方法,现有模型多从生化反应过程和水力学的角度切入,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逐渐应用于管道建模,模型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建议今后加强污染物在管道内污水、沉积物、空气三相间迁移转化规律的研究,尤其是针对微量污染物的研究应广泛开展;在实际应用中,应在全面分析管道内污染特性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污染物抑制策略,建立符合本地特征的污染物迁移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1.
王夏琳  李睿华 《环境科学》2012,33(12):4346-4351
为研究FeS还原去除硝基苯的性能,采用批次试验的方法,考察了各因素对FeS去除硝基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硝基苯浓度为0.96 mmol·L-1条件下,当FeS用量为1.2 g时,反应180 min后,硝基苯去除率达到90%.初始硝基苯浓度、FeS用量、温度、FeS重复使用次数对硝基苯去除率有较大影响.初始硝基苯浓度在0.74~1.74 mmol·L-1之间变化时,初始硝基苯浓度每增加0.1 mmol·L-1,硝基苯去除率下降4.7%.FeS用量在0.3~1.5 g内变化时,FeS用量每增加0.3 g,硝基苯去除率增加近20%;FeS用量为1.8 g时,硝基苯去除率为100%.温度在10~25℃范围内变化时,温度每升高1℃,硝基苯去除率增加1.6%;温度为30℃时,硝基苯去除率为100%.硝基苯去除率随FeS重复使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转速在10~80 r.min-1内变化时,转速变化对硝基苯去除率的影响较小,硝基苯去除率稳定在75%左右.FeS对模拟化工废水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反应60 min后,硝基苯去除率为100%.  相似文献   

12.

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是一类对自然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威胁的新型污染物,城市污水处理厂是ARGs的重要源和汇,具有重大潜在生态风险。系统梳理了污水处理过程中不同类型ARGs的组成变化特征和转移机制,提出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等类型ARGs广泛存在于全球污水处理厂中,但不同类型ARGs的丰度随污水处理过程的变化特征各异,且不同处理单元中的高丰度ARGs存在差异,水平转移是ARGs的主要转移机制。总结了环境条件、进水水质、操作参数等常见因素对ARGs丰度和分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识别具有指示作用的ARGs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定量分析各类因素对ARGs丰度、种类及水平转移机制的影响,以及建立ARGs风险评价标准体系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监测与控制ARGs潜在生态风险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金华江城区段河流水化学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金华江城区段河流水化学变化及其控制因素,从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对金华江城区段进行了连续11个月的采样分析,并结合当地降水等数据,得到以下结论:(1)金华江城区段河水p H值的变幅为6.80~7.70,呈现中性,电导率EC的变化范围较大,流域TDS含量低于世界河水平均值,流域阳离子以Ca~(2+)为主,阴离子以HCO_3~-为主,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_3~--Ca~(2+)型;(2)主要离子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Cl~-浓度变化与降水量变化具有一致性;(3)水化学控制因素以岩石风化为主,但也有向大气降水控制型过渡的趋势,人类活动对河流水化学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城市内河沉积物中反硝化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沉积物是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污染物的"汇"与"源",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后,城市内河沉积物将成为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黑臭现象的重要原因。反硝化作用是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核心环节,是去除氮污染的重要途径。文章综述了城市内河沉积物中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反硝化作用,着重介绍了测定反硝化速率的不同方法以及其优缺点,同时总结了影响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如DO浓度、有机质、温度、pH、NO3-等,并提出了该方向今后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是判定水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松花江干流肇源断面不同时间尺度汇总数据的DO年内和年际变化趋势以及其与COD和NH_3-N关系分析表明,DO的年内变化趋势与松花江径流变化相关联,在平水期(04-06月和10-11月),DO值达到年内最高,介于7.64~7.70 mg/L;而在丰水期的(07-09月),DO值最低,在6.72~6.76 mg/L之间。年际间DO变化的特点是从2004-2010年,松花江干流的DO值呈增加趋势。不同时间尺度的数据整合结果有所差异,分析时间尺度越小,DO值变异性越强。回归分析表明,COD和NH_3-N对DO影响在枯水期显著(Sig≤0.001),DO与COD负相关,与NH_3-N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辽河干流河道险工全面考察、河道险工成因分析以及河道演变分析结果,分别采用马卡维耶夫法、平滩水位法、造床流量保证率法、主汛期月平均流量法对造床流量进行了计算;根据历年主槽平均宽法、经验公式法、造床流量下现状河道水面宽法的计算,同时充分考虑各河段河道特点、上下游协调统一,并为河道的演变发展预留一定空间,综合确定了辽河干流各河段整治宽度;分别针对辽河两岸岸坎-缓坡和陡坡,提出了河道险工综合治理技术,为辽河干流防洪工程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周琴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9):554-556
随着环保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环保科研机构后勤部门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独立核算,已成为今后生存与发展的趋势,环保科研机构后勤部门的生产活动是以提供服务为主,且在满足内部需要的基础上再面向社会、文章针对环保科研机构后勤部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具有的特点,运用企业管理的人本原理,系统原理,经济效益原理以及激励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从思想认识,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方面着手,提出企业化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闽江上游土地利用方式对溪流沉积物磷的分布及潜在释放能力的影响,利用IVANOFF法,重点研究闽江上游不同流域沉积物有机磷形态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有机磷(OP)形态含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建溪和沙溪流域的沉积物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要高于富屯溪流域,这应与建溪和沙溪流域附近农田和居民区较多、富屯溪流域周围多以林地为主有关;②3个流域沉积物中TN含量及建溪和富屯溪流域沉积物中的TP含量均有上游中游下游的规律,显然是溪流上游多山地、林地,而中下游人类活动多造成的;③3个流域沉积物有机磷形态都以非活性有机磷(NLOP)为主,表明闽江上游总体受外源污染影响较小,其形态相对比例在不同流域的沉积物中的变化较大,而在同一河流的不同地段中变化则较小;④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对有机磷形态与分布有明显影响,其中有机质(OM)、TP和TN的影响最为明显,但对不同流域沉积物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因此,为保障闽江上游水质,应加强对流域附近的生活污染源及农业污染源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垃圾焚烧系统中二噁英类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垃圾焚烧是城市中二噁英类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如何控制焚烧二噁英类的形成和排放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类的三种形成途径:原始垃圾中存在二噁英类、从头合成、前体物形成。并且进一步分析了二噁英类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反应物、反应表面、催化剂、温度、烟气环境、氯源、水分),从而为二噁英类的形成和排放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7,他引:42  
污泥颗粒化(granulation)是指废水生物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相互聚集形成一种密度较大、体积较大、体质条件较好的微生物聚集体.按照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电子受体的不同,颗粒污泥可分为好氧颗粒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两类.目前对污泥颗粒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宏观层面探讨颗粒化的形成模式,优化运行参数以达到更好的颗粒化效果;另一方面是从微观层面去研究颗粒化的机理、微生物菌群及其他化学成分在颗粒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好氧颗粒污泥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好氧颗粒污泥的性质(形态及粒径、沉降性能、密度与强度、生物活性、细胞表面疏水性、胞外多聚物等)及结构,颗粒污泥的培养条件、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有机负荷、基质成分、剪切力、沉淀时间、运行周期、进水模式、微生物饥饿期、反应器结构、溶解氧、温度等),以及颗粒污泥的应用(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有毒污染物降解、脱氮除磷、重金属及放射性核素的去除等).此外,还介绍了全自养颗粒污泥,如硝化颗粒污泥方面的研究.分析表明,随着对好氧颗粒污泥研究的不断深入,将好氧颗粒污泥应用于实际废水处理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特性、颗粒污泥的长期运行稳定性及其工业化应用是今后需要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