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向往     
吕定 《环境》1998,(12)
忽有一日,我对他说:“我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鸣叫的房子”。他说:“那我把你送到动物园去吧,让你住在鸟笼里,不用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还省事儿了。”我说:“你不觉得我们现在就像被囚禁的鸟儿吗?”他这才认真起来:“你今天怎么啦?”我也不知道怎么了。不是今天怎么了,而是很久以来就怎么了。我就是想住一个打开门窗就能听到鸟儿叫声的房子。对了,也许就是农庄吧!可是,我又觉得那是我受用不起的奢华。  相似文献   

2.
请您跟我一道来欣赏一幅放在电脑上的画。这幅画的主体是一座漆成绿色的房子,房子前有一男子在画架上作画,画架侧对着我们,所以画的内容无从知晓。几乎所有看过画的人都认为,绿房子周围绿草如茵、鲜花绽放、树木葱郁,也许还有几座绿色的小山、一条清澈的小溪,总之,风光明媚。而那男子,是在描绘着这一美景吧。可是,这幅叫《孤独的绿房子》的画并没有将这些美好的想象呈现在画面中。 现在,将画面还原:绿房子周围,没有草没有花,没有树,更没有青山绿…  相似文献   

3.
我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取水器械叫“压水井”,用一根很长的管子打到井底,上面是一个小小的井台,一根细铁棒的杠杆,一压一压地便能把水吸上来。但是在每一次压水之前,你必须向那个小小的井台里注入一勺水作为引子。家乡人还给这一勺水一个耐人寻味的名字--“娘水”。儿时的我,总是一面压水一面就把嘴凑近井沿吸吮那清甜的井水,但是对于那一勺“娘水”的意义,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地懂得。 那是几天前我偶然读到的一篇短文,文章说:一个旅行者在沙漠中迷路了,他精疲力尽,口渴难耐,终于他在一处废弃的小屋旁边,发现了一个压水井和一个…  相似文献   

4.
邹德民 《环境》2005,(5):78-83
如果我们需要一个地方来冼心静养,需要一个地方反省日益暴涨的奢华欲望,黄山脚下的那片古村落,绝对是不错的选择。走进那片“民间故宫”,心境慢慢地静了下来,而另一种心绪却悄然地涌上心头.那种心绪有人把它叫做——回归。  相似文献   

5.
颠茄的东征西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认真关注过一种野生植物,那就是颠 茄——一种根系发达、植株挺拔、叶片肥大且叶面上下都长满了刺、形状非常优美的(药用)植物。 几年前,我在郊外见到这种植物时,觉得它的果实又圆又漂亮。兴奋之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们的果实非常之多。一株中等大小的植株,竟能结出270多个果实!每一个果实,约有320粒种子。加上那簇颠茄群落的200多株植株,它们的种子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目啊!如果这些种子同时发芽,将会产生怎样一个局面?真是不好想象。 仔细观察颠茄群落,它们似乎在有计划地扩张的同时,将自己调节得疏…  相似文献   

6.
Lool 《环境》2004,(4):4-5
一天中午,我走进满载人员的电梯,有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来:“你最近还拍鸟吗?”说鸟的?!在单位早已有了一个共识,凡是讲鸟的,一定与我有关。这个声音显然是对我说的吧,我好奇地回过头,在最里面一层我看到了他——我们台的一位副台长。噢,天哪!认识他足足有十年之久,在单位大家时常抬头不见低头见,但相互之间从没说过一句话,因为我们没有直接的工  相似文献   

7.
每当听到《天路》那优美的旋律,我的思绪都会被带到那遥远的雪域高原。都说“出国容易进藏难”,我对这句话体会颇深。作为一名旅行爱好者,我曾于2011年7月和2012年8月两次进藏。第一次因为是坐火车,所以并未感受到有多“难”;第二次是自驾游,个中甘苦,则难以言表。时光如流水,一晃儿,第二次进藏已经过去整整一年了,可是进藏路上那一个个艰难的日夜,一幕幕惊险的场面,时常蒙太奇般地在我心头缭绕,那些人,那些事,那一切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相似文献   

8.
浣熊的夏天     
我正要挥杆击球,妻子雪莉问我:“那是什么 叫声?”接着二话没说,跑进一处湿污的矮树丛,再出来时手里抱着个活东西。 “吱,吱,吱……”那小东西尖叫着。 “是个浣熊孤儿。”雪莉边说边轻柔地抚摸着一团粘着泥的灰毛球。 我厉声说:“它妈妈可能就在附近,它也许有狂犬病,随时会咬你。” “不对,它孤零零的而且在挨饿。”她吩咐说,“嘿,拿着。我想那边还有一只。”不一会儿,雪莉抱着大声尖叫的另一只小浣熊回来,跟头一只一样一身泥浆硬壳而且瘦弱不堪。 第二天早上,我和雪莉把它们洗干净,给它们做了个床,还放了个滴答作响的钟…  相似文献   

9.
自问我们的“环境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一个问题,很普遍又很特别:它与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可几乎每个人又都不能特别自觉地意识到和承担起保护和改善的责任。这个问题就是“环境”。 实际生活非常严肃地教导人们:环境问题,你只要不予重视,那就一定会受到惩罚!看看我们周围的街市小区、田野村庄、山川河流,被破坏,被污染,被侵害的现状,就可以明白:我们已经在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受到惩罚了。任何一个有头脑的人,都不可能不感到痛心和焦虑!  相似文献   

10.
我的右手小臂上有一块褐色的疤痕,每次看到它,我心里都会涌起一种说不出的后悔。那是几年前的一个夏天,天气特别炎热,可尽管如此,班长还是要求我们穿戴好劳保。  相似文献   

11.
<正>只听郑玉婵满面春风地吹道:现代家庭住房越来越舒适,不仅可以临窗远眺,还冬暖夏凉。只可惜那窗外的风景常年不变。要是能住在自己家里,又能周游世界,那该多好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憧憬变成了现实——一种能旅行的房子应运而生。这种房子体积小巧,家居设施齐全。与一般住房不同的是,整座楼内增设了一个  相似文献   

12.
我们并不是格外地喜欢过节因为时代实在太需要我们对我们事业的投入因为今天和明天压在我们肩上的责任实在太重偌大一个地球,除了资源和环境还有什么能使人类更久更远地挂肠牵肚?但我们却认定了这一天的节庆,在心里因为我们亲受的总理把我们看得很重因为我们这节庆是我们行业的"专利"因为还有人不了解不经意我们这一行,我们才更加为它感奋为它芬芳走近"七七"如同走进一种氛围走近"七七"如同走进一种激动我们的心底暮然漫溢出一种情愫──那是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在向我们走来稳健的步履正走向一个行业的深处深逐睿智的目光扫过却洞察出收…  相似文献   

13.
清河日志     
单力 《环境》2005,(1):38-39
那人一大早站在岸边,看着我在船上忙碌。干我们这活,忙乎整天都没人说句话,好不容易遇上个不嫌脏乱差的,我就陪他耗上了。他扔给我一支烟,我邀他上了船。他不避脏乱,于是我们聊了起来。来人聊到了“博”。我说我不懂什么是“博”。那人吡牙裂嘴双手急切地比划了半天。我说那不是日记嘛,这么费劲?那人笑了,说没错那就是“BLOG”。  相似文献   

14.
<正>只听商乐漩闷闷不乐地吹道:昨天,妈妈买了一瓶浓香型香水,喷在身上,那香味简直可以熏死苍蝇和蚊子了。我趁妈妈出门的时候往身上喷了一点,在浓郁的香味中,我迷迷糊糊地看见一条两米多长的鼻子!我摸了摸,发现那居然是我的鼻子!从此以后,各种各样的烦恼就缠上了我……每次我一感冒,家人就心急如焚。我才打一个喷嚏,就把天空喷出了一个巨大的洞,害得女娲用了一年时间才把这个洞  相似文献   

15.
<正>只听樊忠汉意犹未尽地吹道:我有一个沙漏,它看起来年代久远,以至于连生产厂商的标识都看不清了。我晃来晃去地把玩着它,以此打发时间,突然,就在我一晃神间,眼前的景色变了个模样——这竟然是一座城市,一座颠倒的城市!我揉了揉眼睛,但眼前的景象仍令我惊诧不已:楼房居然倒插着,拔地而起,树木的枝叶竟然长在根部,连人都是倒过来的!我走在街上,做出千百种平时想也想不到的怪异动作,而四周的人居然无动于  相似文献   

16.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收回香港,那面在中国领土上飘了156年的米字旗,将从香港总督府按项落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将冉冉升起……百年耻,一日雪,神圣主权还中国。在这喜迎香港回归前夕,夜不能寐,遂吟诗一首以记之。──周光敏写于97年5月1日我们中华民族的家乡,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还有那辽阔的海域海疆,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十二亿儿女生活的地方。这里是中华大地,它经受了五千年的沧桑,曾有过百余年的屈辱,却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虽曾经饱受优惠──伤痕累累,但它却不甘屈辱,挺起了坚强的脊梁。它用热血涤荡了──苦难…  相似文献   

17.
一起去观鸟     
每当我在黎明时被一片繁盛的鸟鸣声叫醒 时,每当我看到灵巧的小麻雀在阳台上轻盈地蹦跳时.每当我听到叽叽喳喳和呱呱的叫声时,我的内心就会泛起一种冲动:想走近它们。此时,我的脑海中更是浮想联翩:一望无际的草原,一轮当空的红日,一个或者几个在那遥不可及的天空中缓慢移动的黑点,有时再伴着几声鸣叫,这一切令人内心洋溢起一片温暖和壮美;一波湖水,半轮明月,一群水鸟将头埋在身上静静地休憩着,这一切让人内心充满了宁静与安详;一棵大树,几条枝蔓,一只小鸟在不停地蹦跳着,追逐着它的野味,这一切使人享受到了动感和欢悦。 …  相似文献   

18.
吴嘉玲 《环境》2009,(12):94-95
农村住宅的主要质量指标是它的立体规划。一般来说,农村住宅应是低层和独立式的,房子周围应留有一定的园地或绿化地。在住宅中布置的房间,其大小及相互间的联系,应根据家庭人口数量、当地生活习。质、农业劳动情况等,充分满足居住者生活和生产的需要。除此以外,还要服从当地用地规划,尽量节约建房占地面积。农村住宅的另一个重要质量指标。是它的结构和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9.
近日,一个网名"驴屎蛋儿"的北京市民,自筹资金14万元,在北京昌平区建了一所"绿房子",这是一个垃圾处理项目,本月底将投入使用,这个人叫黄小山,一个两年多来专注于研究垃圾合理化处理的普通市民.这所"绿房子"引起了媒体、政府和市民、网民的关注,垃圾处理的问题再次风起云涌,"绿房子"何去何从,它的生死又由谁来定?  相似文献   

20.
左江日记     
(接上期)二、俯瞰山谷1996年12月,崇左县弄官山区。一场火在山弄里燃起,开始时是一星半点,灰色的烟雾和兰色的火苗慢慢地扩散开来;转眼间其势若燎原,大火夹着浓烟和木棍爆裂的响声向四周推进,横扫过田埂,烧毁了山坡上的杂草和灌丛,一直烧到陡峭的岩崖下面。热浪和浓烟弥散在天地之间。渐渐地草木的灰烬从空中飘落到地上,此后寂静重新恢复。在阳光下,远处山头的岩石上出现了一个白点。经验告诉我,这个白点可能就是一只孤单公猴的发冠。我举起望远镜看到了它的脸,不过早年那黑漆油亮的脸的颜色现在已经减退为灰褐,这是无情的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