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本次IASPEI地区会议第四组是“地震危险性评价”,召集人为M.Barazagi(美)和S.C.Bhaiia(印)。会议刊出该组的论文摘要共24篇。在1984年11月5日召开的会议上宣读了10篇,其中有我国罗玮等一篇。讨论会主持人为K.N.Kehatti(印)和V.Aggarwal(美),报告涉及到地震危险区的辩识和划分、监测程序、地震图象与新构造运动,地动位移及工程含意、垂直构造运动及其相伴的地震活动、地震导致的地面破坏、减轻地震危害性的工程措施和不同构造条件下地震危险性评定实例等。  相似文献   

2.
<正> 国家地震局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首次地震科学学术交流会于1981年9月17日至23日在烟台召开。会议由华东地震工作协作区领导小组成员、办公室主任秦国柱同志主持,领导小组组长安军同志致开幕词,领导小组副组长朱泽同志作了会议总结。国家地震局有关直属所、队,出版部门和西南、东北、西北协作区等21个单位的代表应邀出席了会议,有的并作了专题报告。会议共收到论文105篇,其中68篇在会议上宣读。这些大多数来自地震监测预报实践第一线的论文,反映了本协作区范围内广大专群地震工作者,近几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取得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研究会联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地震工程会议,已于今年8月23日至26日在哈尔滨举行。150篇论文纳入会议论文集,其中7篇专题综述报告。论文内容涉及震害调查、地震动与场地影响;土的动力特性;地基稳定性、土与结构相互作用;结构试验研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及设计方法;结构控制与隔震、  相似文献   

4.
    
<正>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的前身是创刊于1 981年的《地震学刊》,20多年来共发表防震减灾方面论文1400余篇,为地震研究成果的交流、地震知识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国首届灾害科学综合理论研讨会由许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于1993年9月21日至25日在河南省许昌市召开。此次会议有30余位学者参加。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50篇,会上宣读论文19篇,涉及到灾害科学许多领域,展示了近年来灾害科学研  相似文献   

6.
学术口窗     
<正> △北京举行大陆地震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 1981年12月6日至12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大陆构造及地壳动力学”学术讨论会。会议收到有关论文摘要一百余篇。这次会议是全国地震地质界自1979年银川“古地震与活动断层”学术讨论会后又一次大规模的地震地质方面论文检阅。会议认为近年来我国地震地质工作有如下几方面新的进展: 地震地质不仅是地震加断层的简单描述,巳开始注意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构造物理学与之结合,研究岩石圈动力学特征;在深部与浅层研究相结合方面,加强了对中下地壳  相似文献   

7.
<正> 1 地震危险性评定历史巴西大部分领土位于南美板块的板内地区,因而,地震活动水平较低.巴西传统地被认为是一个非地震国家,从未发生过灾难性地震。由于这个原因,直到70年代,该国尚未引入地震学。而在巴西安装了南美台阵系统之后,在几所大学才成立几个地震研究组(其中圣保罗大学的研究组在70年代与CNEN开展了一项合作计划),以研究巴西的地震活动性,同时在巴西东南部地区布设了一个短周期地震台网。然而巴西大多数地震台站是用于监测由水库诱发的地震活动性.  相似文献   

8.
将于1992年7月19日至24日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召开的第十届世界地震工程会议,已收到论文摘要2100多份,计划口头报告的论文1170篇,书面张贴的322篇,初步注册的有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2506人。会议上将有2个主旨报告(1)抗震设计的主要问题和方  相似文献   

9.
前言     
<正> 本期译文专辑译自“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欧洲地震学委员会”联合组织出版的《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实践》专辑(1993年12月),该专辑的出版是国际减灾十年工作的一部分,其目的是总结世界各国所做的概率地震危险性评定研究工作。为从事地震危险性评定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资料,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有关地震危险性评定方法、现状的文献与国际研究新动态。该专辑共收录59篇论文,包括了88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可居住面积的80%。  相似文献   

10.
松潘、平武大地震是继唐山大地震之后,1976年在我国川、甘交界发生的另一次大震。国家地震局和四川省地震局在这次地震前对地震进行了比较好的中期趋势估计和短、临预报,收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显著效果。为纪念松潘、平武大地震10周年,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前兆专业委员会联合地震地质专业委员,地震学专业委员会震源力学组,以及四川省地震学会于5月11—13日在成都召开了“地震预报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国家地震局科学顾问丁国瑜,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著名地震学家梅世蓉、许绍燮、马宗晋、马瑾、冯德益等2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后部分代表对震区周围的地震地质情况进行了野外科学考察。会议以梅世蓉、陈运泰、马宗晋分别就地震前兆与地震预报、震源力学、地震地质等方面的大会报告为序幕,分为地震前兆、震源力学、地震地质、潜在震源划分等专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会议除着重介绍有关松潘、平武大地震地震前兆、地震地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地震预报经验之外,还就地震预报和地震学各种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以及新理论、新方法、新思路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正> 《地震学刊》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于1992年6月16日在江苏省地震局召开。新的编委及编辑室成员共35位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地震学刊》第三届编辑委员会主编董颂声主持。江苏省地震局副局长周太平介绍了编委会换届和编委调整的情况。并代表刊物主办单位对第二届编委会全体编委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谢。江苏省地震局杜振民局长宣布了第三届编辑委员会名单并向新编委们颁发了聘书。《地震学刊》编辑室主任姚月清传达了首届全国地震期刊工作会议精神,汇报了《地震学刊》创刊以来的编辑出版工  相似文献   

12.
<正> 1984年10月31日至11月7日,在印度海得拉巴(Hyderabad)国立地球物理研究所召开了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的地区性会议。到会代表300余人,除印度代表外,以中、美、日、苏等国的代表为多,五大洲均有国家参加,因此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国际会议。会议由IASPEI局主持,主席铃木次郎(日本),第一副主席Stephan Muller(瑞士)、第二副主席A. V. Nikolacv(苏联)和秘书长R. D. Adams(英国)均到会。会议刊出论文摘要285篇,分为11个分会进行报告和讨论。国家地震局派出了15人组成的代表团,在会上作了13篇报告,受到与会者的好评。会后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七日至十一日在南京召开了江苏省地震学会一九八二年年会和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全省地震战线和地质、气象、测绘、天文、地震工程等专业的兄弟单位代表共130人参加。会前共收到学术论文和工作报告128篇,其中87篇分别作了小会或大会交流。会议表明,近两年来在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工程的研究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可  相似文献   

14.
1992年5月6日至8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一届海峡两岸地震工程交流研讨会。这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和台湾两岸发展研究基金会共同发起举办。大陆方面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地震学  相似文献   

15.
<正> 为评价和改进现有土层应力(变)测报地震方法,清理土应力手段,华东片六月二十七日至七月二日在安徽汤口召开土层应力(变)业务技术讨论会。山东、江苏、河南、安徽、浙江、上海的专群地震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还有国家地震局及所属地霞地质大队、581厂以及四川、云南、河北、北京、天津的代表。会议收到26篇专题报告和论文,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内容:1.土层应力观测机理和模拟方面的试验;2.前兆分析和干扰排除方法;3.土层应力观测方法探讨;4.土层应力传感器的测试仪器的研制的改进。会议认为自1970年地震系统提出“应力下山”问题以后土层应力(变)观测得到的迅速发展的普及。在这方面原兰州地震大队、地质力学所、地震地质大队等单位为发展我国土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震学异常度预测法对华南地区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再研究,丰富了华南地区的地震学异常度预测震例,对全区未来地震趋势作出了较为合理的判断,尤其是对广西环江、荔波4.9级地震的跟踪预测和震后环境判定得出了令人信服的图象判据。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领导,成都地理研究所负责筹办的全国滑坡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0月20—26日在成都市召开。全国各地从事滑坡研究的科研、教学等单位的代表270余人(其中有20名日本朋友)参加了会议。会上共收到论文250余篇,分为五个专题进行交流:滑坡研究动态及  相似文献   

18.
由地质矿产部和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国国际地质灾害防治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10月21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泰国、越南、菲律宾、斐济、以色列、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与中国同行共200余人出席了会议。国务委员李贵鲜、地质矿产部部长朱训、中国国际减灾十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陈虹等领导同志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武井士魂、国际地科联副主席张炳喜参加了会议开幕式。有100余篇论文在大会上宣读和交流了有关地质灾害勘察评估,监测预报和防治的经验。有关专家还  相似文献   

19.
《防灾博览》2010,(4):89-89
<正>为了纪念唐山地震34周年,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宣教部借助中国地震科普网平台,举办了"发展、成就、贡献——中国防震减灾事业"专题活动。本专题由发展篇、成就篇和贡献篇三个部分组成,通过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文章、翔实的照片和展板,对我国自1966年以来,特别是唐山地震以来在防震减灾事业各个  相似文献   

20.
<正> 一 1983年4月19日至25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地震地质现状和发展方向讨论会”。会议收到学术论文摘要88篇。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国家地震局及其直属单位以及有关学科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国瑜参加并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将对我国地震地质科学发展、制定今后工作方针任务起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