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海洋生态毒理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论述了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结论为:污染物生物作用过程的研究主要进行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累积与排放,在海洋食物链中的转移和潜在放大作用以及生物转化和生物降解方面的工作。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在急性毒性、慢性毒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另外对致畸和致突变现象以及海洋生物致毒和解毒的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间大气污染物的相互输送作用非常显著.舟山市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长三角地区,本地源影响较小.因此,本文将以舟山市为例,应用频度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舟山市大气PM10污染演化宏观动态的统计分布规律.结果发现,舟山市大气PM10小时平均浓度的波动并非随机,而是在0.065~0.324 mg·m-3范围内具有标度不变特征,统计上服从典型的分形幂律分布.同时,为了阐明该分形幂律分布的产生动力机制,基于自组织临界理论,建立了大气PM10跨界输送模型.该模型以污染输送机制、二次颗粒物生成机制、城市内污染迁移扩散机制、大气自净机制这4个主导动力机制为核心,组建了非线性关联迭代算法.新的自组织动力模型的模拟结果定量地解释了舟山市大气PM10污染浓度的分形幂律统计分布规律的产生根源.同时,本研究结合区域风场等气象因素,深入讨论了大气PM10跨界输送的自组织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3.
不同港口海域铝合金腐蚀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获得1060铝合金和5083铝合金在不同港口海域的腐蚀规律。方法采用实海试验方法获得材料表面的腐蚀形貌及腐蚀速率,并利用腐蚀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海生物覆盖状态。结果不同海域铝合金试样表面附着海生物种类不同,青岛海域试样表面主要附着牡蛎,舟山海域试样主要附着藤壶和海藻,三亚海域主要附着藤壶和牡蛎。1060铝合金和5083铝合金在不同海域海水中以点蚀和缝隙腐蚀为主,海生物附着对铝合金腐蚀有明显影响,较严重的腐蚀点出现在牡蛎或藤壶下面及边缘。三海域中两种铝合金在舟山海域的腐蚀速率最大,三亚海域次之,青岛海域最小。不同海域铝合金试样表面海生物覆盖面积不同,三亚海域试样表面海生物覆盖面积百分比最大,青岛海域次之,舟山海域最小。结论由于海水环境不同,青岛、舟山及三亚海域铝合金试样表面海生物种类以及海生物覆盖面积明显不同,海生物的附着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铝合金的腐蚀,另外也使得铝合金更易产生缝隙腐蚀和点蚀。  相似文献   

4.
海河流域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环境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对海河流域几种典型优先控制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了分析.在海河流域有3种污染物已经具备环境风险,分别是五氯苯酚、对壬基苯酚和硝基苯.其中五氯苯酚的污染问题尤应引起足够重视,因为五氯苯酚的环境实测浓度已经超过无影响浓度的8.04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海洋生态毒理学萌芽发展,基于生态毒理学的剂量-反应原理开始利用海洋生物开展污染物毒性测试,以评估污染物对于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21世纪以来,应用于毒性测试的海洋生物物种变得更为广泛且多样,常用的海洋生物包括海洋藻类、原生动物、轮虫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节肢动物、头索动物和海洋鱼类等.这些受试生物已用在多种海洋污染物的毒理学研究上,为海洋污染物的生态风险评估及海水水质基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浅述近年来中国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中毒性测试生物的应用情况,特别对其中常用的6种(类)海洋模式生物,包括中肋骨条藻、扇形游仆虫、牡蛎(多种)、海胆(多种)、日本虎斑猛水蚤和海洋青鳉鱼在毒性测试上的应用展开较为具体的介绍.  相似文献   

6.
以水环境功能区区划为基础,进行了丹河流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和入河污染源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丹河流域各排污口的排放量及污染物进行分析,以流域各功能区应达到的水质目标和恢复其应有的自然功能为依据,建立一维稳态条件下水环境容量计算两种的模型:完全混合水环境容量模型解析解和非线性衰减、多点容量计算模型,计算出流城内水环境容量.以此为依据可对排入丹河污染物的量进行控制,为总量控制提供了较适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开展了天津近岸典型海域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等不同介质中PBDEs含量分析,给出了天津近岸典型海域不同介质中PBDEs的污染状况以及各种同系物的分布情况,初步探讨了天津近岸海域新兴持久污染物PBDEs污染状况及污染风险。结果显示,(1)水体中PBDEs的含量相对较高,为(43.8~93.3)ng/L,平均含量为59.4 ng/L,沉积物中PBDEs的含量为(15.9~37.9)×10-9(干重),平均含量为22.8×10-9(干重),而生物体内的PBDEs含量为(6.19~34.8)×10-9(干重),平均含量为19.4×10-9(干重)。(2)三种海洋生物中海洋贝类对PBDEs具有最强的富集能力而海洋鱼类最弱。生物样品中监测到低溴代同系物为主要组分,而环境介质中以高溴代(主要为BDE-209)为主。(3)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水中PBDE的浓度较珠江入海口稍高,沉积物和生物体中浓度处于同一水平。海水样品中BDE-209占主要成分,而沉积物和生物体内低溴代联苯醚占主要成分。天津离岸海域PBDEs污染状况究竟如何以及类似持久性污染物的污染状况以及可能对人类造成的危害程度等研究都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海洋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海洋中广泛存在的微塑料可被藻类吸附、微生物定植,亦可被海洋动物摄食并蓄积。生物与微塑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必然会改变微塑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因此,本文系统地阐述了海洋生物对微塑料的吸附、摄入、蓄积与排泄等关键过程;重点总结了微塑料在海洋生物过程(如排泄、与海洋雪团聚、形成生物膜以及生物扰动)影响下的沉降-埋藏等迁移过程;深入讨论了海洋动物对微塑料的摄食、消化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导致的微塑料破碎、降解以及塑料添加剂和吸附污染物的释放过程及其机理。本文阐明了海洋生物对微塑料迁移转化的调控作用,为理解海洋微塑料的环境归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舟山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了研究区33个采样站位中Zn、Cu、Cd、Pb、Hg、As、Cr等7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评价了其污染分布、来源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舟山海域表层沉积物各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其分布总体呈西高东低、近岸海域高于远岸海域、局部存在高值区的特征。Zn、Cu、Pb、Hg、As、Cr主要受钱塘江、甬江沿岸工农业生产及入海排污口的影响;Cd可能受到海洋沉积环境对重金属在不同环境相转换机制的影响。Cd和Hg是研究区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高值区主要位于杭州湾口外、中街山列岛及长白岛-秀山岛等附近海域。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舟山海域表层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和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分别对岱山、衡山和嵊泗3个岛屿附近的23个站点的表层海洋沉积物中的非极性脂和极性膜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舟山沉积物中舟山沉积物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有陆源输入和海源输入,其中陆源输入为60%左右,海洋输入为40%左右。舟山沉积物中的陆源正构烷烃与海源正构烷烃之比(∑T/∑M)值在0.54~2.73之间,高∑T/∑M值区域靠近杭州湾,低∑T/∑M值区域靠近东海近岸海域。与长江口区域相比,舟山沉积物受到的陆源输入影响较小,但远远高于东海赤潮区域。沉积物中的磷脂酰甘油含量较高,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含量较低,脂肪酸参数∑C16/∑C18在1附近。这说明舟山沉积物中的主要浮游植物是微藻,但甲藻和硅藻无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11.
肇庆市一次典型污染天气的污染物来源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污染物及气象观测数据对肇庆市2018年12月17~23日大气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了CMAQ-ISAM模型以及混合受体模型对本次大气污染来源进行了解析研究.结果表明,12月19~21日肇庆地区受近地面弱气压影响而形成的较为不利的污染物扩散条件,是肇庆大气污染过程的诱导因素;在本次污染发生前的清洁时段,肇庆污染主要来自于本地及清远,其贡献率分别为19. 2%和10. 7%,而受江西、湖南、湖北以及陕西等地的远距离污染物传输作用影响约为64. 5%;在污染时段,随着地面高气压场南移,肇庆地区受珠三角主要城市和粤东城市的区域传输贡献明显,肇庆、佛山、东莞、广州和惠州贡献率依次为25. 5%、14. 8%、9. 8%、9. 5%和5. 3%,河源、梅州、汕尾、揭阳、汕头和潮州这6个广东省东部城市贡献率共计13. 7%,而受福建、江西以及长江三角洲等地的远距离污染物传输作用影响约为32. 9%,且经过海上通道传输的污染物贡献更为显著.因此,输送到海面上的气溶胶颗粒经吸湿增长后回到陆地,是本次肇庆污染天气的主要成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过程受到海洋水动力、环境因素、海床沉积物特性及生物扰动等条件的影响,引发的二次污染作用周期长,而且对水体环境、沿海娱乐活动及海洋生物的各项生理活动都会造成影响。为加深对该释放过程的认识,本文阐述了海洋沉积物中石油类污染物的释放机理,重点分析了海床液化失稳对该过程的影响机制,总结了石油类污染物释...  相似文献   

13.
秀措  王尘辰  吕永龙  陆轶峰  王聪  张梦  曹祥会 《环境科学》2020,41(10):4514-4524
为了解南海海岸带地区河流及其生物体中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ducts,PPCP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风险,本研究采用固相萃取和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了潮汕地区7条河流水样及生物样品中的20种PPCPs.结果表明,高达16和18种PPCPs分别能在潮汕入海河流和生物体中检测出,河流和生物体中目标物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30~2223 ng ·L-1和0.143~80.3ng ·g-1,且多种污染物检出率较高.PPCPs在潮汕各河流和生物中的含量差异较大,PPCPs浓度最高的河流为黄冈河、练江和黄江,磺胺甲(口恶)唑和咖啡因是主要的污染物;黄冈河、韩江、练江和螺河生物体中的PPCPs总浓度较高于龙江和溶江生物中PPCPs的含量,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噻唑和咖啡因是生物中主要的污染物,鱼类的PPCPs含量总量明显高于蟹类和贝类.计算所得河流生物浓缩系数(BCF)值显示多种目标物在潮汕生物体内具有累积性,其中鱼类中的BCF值较高,比蟹类和贝类更易形成生物累积.运用风险商值模型(RQ)评价12种PPCPs在潮汕地区河流生态环境中的潜在风险,发现蚤类和藻类遭受的风险明显高于鱼类,若以二者为保护对象,磺胺甲(口恶)唑、红霉素和磺胺嘧啶的RQ值均大于1,分别对黄冈河藻类生物、练江藻类生物以及黄江蚤类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4.
辽东湾东部海域核电冷源取水区的风险生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年来在核电冷源取水系统运行过程中,因海洋生物聚集或暴发等原因,屡次堵塞冷源取水系统,造成取水水泵、发电机组甚至反应堆异常停止,给核电正常运行带来了较大风险。建立核电冷源取水区的风险生物目录,并有针对性地研究其监测、预警技术和防控对策,是核电冷源取水系统安全运行的前提。通过2015年6~11月在红沿河核电取水区及其临近海域的调查,筛选出对冷源取水系统风险值为"高"的海洋生物主要有长石莼(缘管浒苔)(Ulva linza)、孔石莼(Ulva pertusa)、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沙蛰(Nemopilema nomurai)、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等。其中海月水母的风险分级基准为:大于或等于500 ind./(net.h)时风险为"高",为红色预警级别;大于300而小于500 ind./(net.h)时风险为"中",为黄色预警级别;大于100而小于300 ind./(net.h)时风险为"低",为蓝色预警级别。  相似文献   

15.
黄河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根据黄河干流和支流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含量,分析了PAHs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支流沉积物中PAHs污染明显大于干流,其顺序为依洛河>汾河>蟒河.PAHs的种类与芳环数分布情况表明,黄河支流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烃类污染,依洛河也存在部分矿石燃料煤不完全燃烧的热解成因.沉积物有机污染物风险评价的结果表明,3条支流处于高生态风险区,对该地区的生物具有较大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北京清河水体及水生生物体内抗生素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和串联质谱联用的方法,分析了北京市清河水体和水生生物体内4类抗生素含量水平及污染特征. 结果表明:清河水体中QNs(喹诺酮类)和MCs(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主要污染物质,ρ(∑QNs)和ρ(∑MCs)的平均值分别为2238.9和814.9ng/L;在检测的5种大型水生植物体内,QNs和TCs(四环素类)抗生素是主要污染物质,w(∑QNs)和w(∑TCs)的平均值分别为945.3和389.2μg/kg;在鱼类和软体动物体内,QNs和SAs(磺胺类)抗生素是主要污染物质,w(∑QNs)和w(∑SAs)的平均值分别为3213.9和653.5μg/kg. 抗生素对清河水生态系统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OFL(氧氟沙星)、CIP(环丙沙星)和NOR(诺氟沙星)对藻类和水生植物的HQs(危害系数)均大于1,说明在清河水体中这3种抗生素对藻类和水生植物存在环境风险. 研究表明,清河水环境存在一定程度的抗生素污染,其中QNs抗生素的HQs较高,其环境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持续产生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PAHs)可通过大气远距离传输、海-气交换、地表径流和石油泄漏等途径进入海洋环境中,并传输到远洋、极地和深海地区,目前已在海洋大气、水体、沉积物和海洋生物中发现了PAHs的踪迹。它们参与到物理传输、多介质分配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并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程度的环境风险。本文综述了海洋环境中PAHs来源、分布、地球物理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湘江流域环境污染的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从水质、底泥、两岸土壤和植物以及两岸人群患病率分析了湖南省湘江流域的环境污染情况,结果表明湖南省湘江流域的污染较为严重。分析认为历史污染物排放,地质原因,矿山开采,植被变迁以及蚋污能力变小是导致湘江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污染治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9.
空气污染物远程传输对海岛型城市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海岛型城市的污染成因,采用MM5/CALPUFF模型定量测算区域传输对舟山群岛大气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舟山在冬季主要受西北方向大陆上空高浓度污染物传输影响,上海对其外来影响最大,SO2和NO2的贡献率在71%~79%和72%~83%之间;而在夏季受偏南气流影响,浙江省对其影响最大,SO2和NO2贡献率在52%~63%和49%~55%之间.舟山群岛在高频率、高风速的持续性西北风和偏北风作用下,易形成重污染天气,各监测点NO2最大小时浓度在122~194μg/m3之间,区域传输的贡献率在98%以上.开展区域联防联控工作,才能根本改善舟山群岛环境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涠洲岛原油污染物的海水环境质量基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9种我国本土海洋生物对北部湾涠洲岛原油污染物的急性生物毒性进行测试,并基于测试获得的毒性数据,利用美国水生生物基准推算方法,对该原油污染物的海水环境基准阈值进行推导,结果表明:原油样品对卤虫、褶皱臂尾轮虫、太平洋纺锤水蚤、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彩虹明樱蛤、牙鲆、半滑舌鳎、青岛大扁藻的LC50(或EC50)分别为10.28, 2.37, 4.88, 0.31, 0.81, 65.88, 19.02, 9.10, 0.23mg/L;涠洲岛原油污染物的急性和慢性海水质量基准阈值分别为0.06,0.012mg/L.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上溢油事故损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