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海冰荷载的三维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海冰荷载包括两部分:使冰板发生弯曲破坏的分力和使破裂冰块沿斜面上爬的分力。当结构物迎冰面的宽度小于冰的宽度时,冰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三维问题。本文分析冰板作用于结构物时的三维破坏机理,建立一个通用的三维计算模式,并计算了给定的海冰条件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冰荷载。  相似文献   

2.
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海冰荷载的二维计算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海冰荷载是结冰海区海洋工程结构物设计的控制荷载,当结构物迎冰面具有倾斜表面时,海冰将发生弯曲破坏,从而大大降低海冰荷载值。本文针对一个单位宽度的简单斜坡结构物,分析冰板作用于斜坡结构时的破坏机理,提出基本假定,建立一个通用的二维计算模式,并对给定的工程结构物的海冰设计条件进行海冰荷载计算,给出了作用于斜坡结构上的冰荷载值。  相似文献   

3.
作物于斜坡结构物上的海冰荷载包括两部分:使冰板发生弯曲破坏的分力和使裂冰块沿斜面上爬的分力。当结构物迎冰面的宽度小于冰的宽度时,冰与结构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为三维问题。本文分析冰板作用于结构物时的三维破坏机理,建立一个通用的三维计算模式,并计算了给定的海冰条件作用于斜坡结构物上的冰荷载。  相似文献   

4.
海冰物理力学性质研究对涉海经济活动的防冰抗冰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辽东湾东岸将军石港附近海域的海冰现场观测与力学性能测试,采用控制变量与统计的研究方法,分析了该海域海冰物理性质与力学性质。研究发现,冰面下10 cm位置时的海冰平均温度为-6.98℃、平均盐度为11.8、海冰密度平均值为0.892 g/cm3;冰层24 cm以上表现为粒状冰特征,24 cm以下呈现柱状冰特征。力学性质研究表明,海冰温度对粒状冰过渡区的压缩强度较为敏感,粒状冰压缩强度对加载方向不敏感,粒状冰压缩强度明显高于柱状冰;对于弯曲强度,随着应力速率的增大,弯曲强度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海冰温度的降低,弯曲强度峰值对应的加载速率逐渐减小;粒状冰垂直加载的弯曲强度明显高于水平加载。在此基础上,给出卤水体积分数与海冰力学强度的关系图,得出海冰力学强度随卤水体积分数的演变规律。本文工作可为辽东湾东岸海域海洋工程结构的防冰抗冰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5.
辽东湾近岸冰区营养要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1996年1月下旬在辽东湾近岸具有代表性的冰区所采集的水样和冰样中营养要素的实测结果,对海水和海冰中的NO-3-N、NO-2-N、NH+4-N、PO3-4-P、SiO2-3-Si等营养要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辽东湾近岸冰区营养盐含量较为丰富,而且营养盐的含量基本呈现出海水中的含量高于海冰中含量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6.
辽东湾海冰漂移的动力要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利用辽东海JZ20-2海域冰期气象、水文和海冰的实测资料和海冰数值模拟结果,对海冰漂移过程中风和流的拖曳力、海冰内力、科氏力和海面倾斜力要素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采用海冰热力-动力模式对1999年2月3日6:50至2月5日6:50间辽东湾海冰进行了48h数值模拟,对并JZ20-2海域的海冰动力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海冰内力、风和流的拖曳力为同一量级,海面倾斜力和科氏力明显较小,其均值的比例关系依次为14.7:18.8:32.6:1.5:1.0;海冰各动力要素相互影响,共同决定了海冰的漂移速度和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7.
海冰主要由纯冰、空气泡、盐水杂质和固体盐四种成分组成。文中介绍了海冰主要成分和组合状态的介电理论。海冰介电模型主要是两相态的,即纯冰-空气和纯冰-盐水杂质,根据这种两相态理论介绍了海冰的雷达探测和无源微波探测。  相似文献   

8.
辽东湾近岸冰区生态环境初步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1月26-31日,在辽东湾近岸冰区选设4个站位进行了一次内容较为全面的生态环境调查研究,其项目包括温度、盐度、pH、DO、COD、TOC、POC、营养盐、微生物、叶绿素、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度栖动物。结果表明,辽东湾近岸冰区营养盐含量丰富,叶绿素a含量较低,存在一定数量的浮游生物。海水中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含量均为冰中含量的1.5倍左右,海水中硅酸盐含量是冰的4.16倍,亚硝酸盐和叶绿素  相似文献   

9.
渤海的辽东湾是世界上典型的海湾结冰区,位于冰区中的石油平台油轮外输作业中,流冰连续不断地漂移、聚集形成堆积冰,给海上油轮的外输作业安全带来严重危害。本文概述了在国内首次利用船载雷达,在该湾冰区石油平台上,现场采用雷达海冰监测预报技术系统,进行遥感海冰数据源的获取,图像的解译和数值化处理,得到流冰类型、冰厚度、流冰密集度、流冰速度、方向、流冰漂移轨迹等要素。同时首次现场实时计算出雷达冰漂流场矢量图,并开展了雷达海冰数值跟踪预报,在冰区油轮外输作业中得到很好应用,为雷达技术对水体和海冰监测和预报、遥感应用新领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兴岛沿岸海域海冰融化水水质状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在长兴岛北岸,采集平整冰、堆积冰和搁浅冰。作了26项水质分析,采用三种行业标准评价,结果表明全盐量、氯化物和硫酸盐指标不合格,平整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7.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3.8倍。氯化物超标16.6倍,硫酸盐超标2.3芦。堆积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6.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2.3倍。氯化物超标15.6倍,硫酸盐超标1.5倍。搁浅冰全盐量按非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3.7倍,按盐碱地区标准评价超标1.8倍。氯化物超标10.4倍,硫酸盐超标1.4倍。其余23项合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渤海湾南部沿岸海区1992-1995年冬季现场海冰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研究了该海区海冰的外貌特征,冰情特性及生消变化情况,并对影响该海区冰情的最重要因素-气温与海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环渤海海冰弯曲强度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根据多年环渤海海冰弯曲强度试验结果,分析了诸单因子对海冰弯曲强度的影响,并给出了各海区海冰弯曲强度设计值,海冰的弯曲强度随着应力速度的增加,经过延性,过渡和脆性三个阶段,在过渡区,海冰的弯曲强度达到最大值。随冰温的降低和冰中盐水体积减少,海冰的湾曲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论文探讨了利用遥感数据测算海冰资源量的方法,提出了基于GIS技术和光谱特征的海冰信息分层提取法,并测算出2001-01-15的渤海海冰资源储量和可开采量分别为8.19×109m3和4×1010m3,表明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其数量是相当可观的。论文认为,利用可见光、近红外和远红外波段对海冰资源量测算效果明显;MODIS数据在海冰资源量测算方面优于AVHRR数据。  相似文献   

14.
"伪海冰像元"对渤海海冰范围分布信息的提取产生影响,消除伪海冰像元需要得到一些传感器、大气状况等参数,但往往很难全部得到满足.本文研究了在不知道传感器、大气状况等参数的条件下,通过对数字影像进行实验分析,提取传感器、大气状况引起的脉冲响应函数,并利用该函数结合频域逆滤波和维纳滤波器求解消除非理想脉冲响应的反卷积函数,在空域利用反卷积函数对图像进行逆处理的"伪海冰像元"消除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达到降低"伪海冰像元"与其邻域海水像元之间分离度的目的,从而较好的在渤海海区Modis影像中实现分离出"伪海冰像元"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地区盐碱滩涂地面积广阔,淡水资源紧缺现状制约着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和农业利用。新型海冰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望打开这种尴尬局面。实验结果表明:海冰水灌溉下台田土壤耕作层平均盐分含量为2.45 g/kg,可以保障土壤耕层安全;3 g/L海冰水灌溉与无灌溉处理相比,油葵增产31.3%、甜高粱总糖量增产21.2%、紫花苜蓿增产27.0%。可见以海冰水为水源的"台田-浅池"综合利用模式对环渤海地区改良和利用盐碱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负积温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论文以日平均气温≤-4℃的累积值和日数作为与海冰有关的气候指标,统计了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及其邻近地区52个气象站≤-4℃积温和日数的逐年资料,并根据52个气象站的气候指标值与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相关关系,建立空间分布方程,推算无资料海区中214个网格点的≤-4℃积温和日数,绘制渤海和黄海北部地区≤-4℃积温和日数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4℃积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南北差异大、东西变化小的特征,-100℃等值线与渤海和黄海北部常年冰情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冰情较重的偏重低温年、严重低温年的≤-4℃积温保证率在黄海北部和辽东湾不超过40%,在渤海湾和莱州湾只有20%以下。  相似文献   

17.
辽东湾海冰晶体结构及其内部叶绿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1996年冬季首次辽东湾生态环境调查中的海洋背景条件。扼要地阐述了辽东湾海冰一般概况,分析辽东湾冰样晶体结构、存储条件及其与冰内和冰下海水叶绿素之间的关系。辽东湾冰内叶绿素符合其它结冰海区的一般规律。根据辽东湾冰层底部实测盐度变化规律阐明海冰对冰下海水营养盐的贡献。最后对深入开展结冰海区生态环境调查工作的技术、侧重点和意义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6年南极威德尔海西北海域冬末春初的冰芯晶体结构,和302组冰芯温度、盐度、密度、叶绿素-a、脱镁叶绿素数据,以及冰底面叶绿素a垂直分布数据,进一步确定积雪/海冰厚度、冰内温度、盐度、密度对冰内和冰下叶绿素a的贡献.利用环境制约与生态平衡原理,阐明积雪/海冰厚度通过阻碍光通量对冰底叶绿素的效应,以及卤水体积通过冰温度和盐度体现对冰藻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统计分析不仅确立了南极海冰冰内卤水体积-内叶绿素a的逻辑斯蒂上限含量曲线,并体现出粒状冰同柱状冰卤水排泄方式的差异及其对冰底春季叶绿素a快速增长的冰物理贡献.冰藻细胞活性指标小于0.5的仅占4.3%,该数据为南极冰藻是维持南极冰区浮游植物旺发的主导因子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