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国内外现行和正在研制的碳中和相关标准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碳中和实现路径中标准的运用实践,探究我国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现状。指出我国的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存在着顶层设计和统筹机制不完善、政策与标准发展不协调、技术研发与标准结合不紧密等问题,提出了强化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构建标准实施和监管体系、加快制定急需技术标准、建设绿色产品认证制度、构建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以及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标准化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民网消息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由于欧盟计划推迟排污许可的销售,全球碳市场价值今年将上涨15%至460亿欧元(1欧元约为827元人民币,下同)。欧盟的这项措施或将推动欧洲的碳价格从现在的每吨不到5欧元上涨到75欧元,增幅超过50%。而预计北美碳市场的价值也将在2014年出现上涨。  相似文献   

3.
基于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哈密市碳储量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运用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碳储量空间驱动因素,并采用PLUS模型预测2040年生态系统碳储量。结果表明,1990—2020年哈密市耕地、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林地、水域面积减少,生态系统碳储量共增加3855.93×104t,呈现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与人为干扰指数是主要驱动因素。未利用地向草地转移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生态用地向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转移是碳储量减少的主导因素。2040年哈密市生态系统碳储量预测值为50 525.62×104t,伊州区和巴里坤县为未来碳储量主要增加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全球和区域碳模拟与同化反演系统(简称“碳同化系统”)快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不同时空尺度的碳通量和碳汇估算、碳排放量校核研究中,为支撑全球碳盘点提供了关键技术手段。文章回顾了国内外主要碳同化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应用案例,总结了当前常见的全球和区域碳同化系统的结构和特点,包括使用的大气传输模式、同化方法、空间分辨率等内容;探讨了当前常见模型系统应用中的关键问题、不足与发展方向,以期为碳同化系统应用于我国环境管理和气候变化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010年全球碳排放权交易成交额同比增加了5%,达到930亿欧元,合1 200亿美元。碳市场成交额增加的原因是碳价格在2010年有所上升。彭博新能源财经(BNEF)分析指出,2010年全球各地碳交易的加权平均价格增加了17%,由每吨CO2当量11.6欧元上升至13.6欧元。  相似文献   

6.
运用 InVEST模型和PLUS模型动态模拟泾河流域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变化情况,对当前十年及未来十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进行评估。结果表明:2030年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情景下,泾河流域碳储量分别为1.068×109t和1.082×109t,与2020年相比,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减少9×106t,生态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增加5×106t。控制草地、林地、湿地、水域退化和建设用地扩张可以有效提高生态系统碳储量;基于生态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方式更有助于提升泾河流域碳汇能力,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我国脱硝市场任务艰巨,政策扶持将催生爆发性机遇。我国脱硝产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绝大多数单位依靠引进,市场竞争处于无序状态。为此,有待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经济补贴政策,加强排放标准建设。  相似文献   

8.
加入WTO环境监测站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加入WTO后我国环境监测面临的形势。指出为适应开放式的环境监测市场的激烈竞争 ,必须加快推进环境监测站的实验室认可工作 ,加强环境监测站的能力建设 ,提高环境监测的现代化水平 ,提升环境监测站的社会形象 ,以环境监测站雄厚的整体实力占领环境监测市场。  相似文献   

9.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通过研究新发展阶段需求,分析生态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指出在职能转变、“减污降碳”、“真、准、全”等方面距离深入治污攻坚要求存在的差距,并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研究提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与监测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实质、重要基础以及关键突破口,为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新发展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人民网消息随着全球对自然资源和气候变化关注度的提高,各国都面临着空前的压力,纷纷调整战略开始发展绿色经济。目前全球碳市场的价值已经超过3万亿欧元,而由于低碳技术投资的增加,该数值有望在2015年达到4万亿欧元。  相似文献   

11.
大气颗粒物中元素碳的直接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原来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有机碳、元素碳的方法[1 ] 进行改进 ,将差减法间接测定元素碳改为一步直接测定元素碳。有机碳、元素碳的测量标准偏差的平均值分别为 0 35 %、0 34% ,提高了元素碳的测量精度 ,同时避免了误差传递 ,解决了差减法测定元素碳时出现负值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人世以后,5年内将逐步开放检测市场,国内的环境监测站深感形势逼人,竞相加强能力建设,环境监测整体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但目前环境监测站内部大多实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分配制度上大多是平均主义,不利于激发员工活力,挖掘技术潜力,主动服务市场。为此,泰兴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实施全员目标量化考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项目负责人制度和项目内部发包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3.
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测定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采用元素分析仪测定大气颗粒物样品中有机碳、元素碳。应用商业化仪器元素分析仪 ,在燃烧炉温度为 4 50°C时 ,一步测出样品中有机碳的含量 ;再运用加酸的方法除去样品中的碳酸盐 ,然后在燃烧炉温度为 950°C时测出样品中有机碳、元素碳含量之和。通过差减计算 ,得出元素碳的值。有机碳、元素碳测量的标准偏差平均值分别为 0 2 5%、0 50 %。  相似文献   

14.
高精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是摸清区域碳排放来源、识别时空演变特征的数据基础,也是政府部门科学制定“减污降碳”策略、实现“双碳”目标的科技支撑。通过调研国内外组织机构、科研团队在高精度排放清单方面的成果,从核算范围、核算方法、时空化方法、评估与校验4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方法的研究进展。针对我国高精度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区域分散、方法与格式不统一的问题,提出我国清单编制要逐步统筹本地化、精细化和动态化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5.
呼伦贝尔地区草原表层土壤中总有机碳与有机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非分散红外线吸收法测定呼伦贝尔地区具有代表性的16个草原表层土壤(0~20 cm)中总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使用重铬酸钾容量法测定有机质,并对其总有机碳与有机质水平及两者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初步分析了造成各样品之间总有机碳水平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只以打草场作为利用方式的土壤总有机碳含量较常年放牧场的总有机碳含量高。从草原类型和土壤类型上看,草甸草原总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典型草原,黑钙土总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栗钙土。综上,过度放牧会使草原土壤总有机碳大量释放。总有机碳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0.902。  相似文献   

16.
红枫湖水体中碳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3年8月、10月、11月及2014年3月在红枫湖5个表层水样采集点、3个分层水样采集点测定的总碳、无机碳、总有机碳及二氧化碳数据,结合当时的气象数据对碳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分析。结果表明,虽然调查期间同时间相同水层各个水样采集点的上述4个指标差异并不明显,但同一时间不同分层水体及各水样采集点不同季节在碳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温度越高,光照越长,生物活性越强,湖体碳被生物利用的比例越大,总碳、无机碳、总有机碳含量就越低,较强的生物活性也伴随更多的二氧化碳产生。上、下层水体因光与温度差异所导致的碳分布差异会因季节性翻湖而消失。  相似文献   

17.
建立适应环保新形势下的多元化环境监测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我国目前环境监测体系中不能满足环境管理需求的各类问题,对建立新形势下多元化环境监测体系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同时介绍了美、日等国多元化环境监测体系运营的经验,提出了职责界定、制度建立、强化监管、市场培育等推进多元化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开展温室气体监测,获取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并以此开展相关研究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简述了世界气象组织、我国气象部门及生态环境部门制定温室气体监测标准情况,分析了非色散红外法、气相色谱法、光腔衰荡光谱法、离轴腔积分系统法等温室气体监测技术方法的测量原理、应用场景及优缺点,以及进样系统与标校系统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温室...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国产总有机碳分析仪测定地面水中总有机碳的方法。经过对原仪器中电导检测器电导液的稀释,用加酸搅拌方法除去水样中无机碳,总有机碳检测限可达0.7mg/L。  相似文献   

20.
概述了国内外在碳中和实践与实现路径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能源路径、技术路径、社会路径和政策经济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实证数据和模型模拟开展碳中和定量评估、通过不同国家碳中和目标的比较和分析来评估全球碳中和能力和成本、加强不同碳中和路径与产业之间的相关性及多路径共同效应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