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发展是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评估区域发展态势是进一步研究区域发展前景的基础。基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从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成本的辩证关系出发,以长江沿江产业带40个地级城市为基本评价单元,选取标识发展水平和发展成本最重要的指标,构建了基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复合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发展成本的基础上,依据二维判别矩阵,将长江沿江地区划分为高发展高成本区、高发展低成本区、低发展高成本区和低发展低成本区等4种类型区,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分别从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和措施,为长江沿江地区新一轮的区域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长江产业带投资条件比较与综合分等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将长江干流沿江地区建设成具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国家级产业密集带是90年代国家调整宏观经济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大规模投资开发过程中如何按照各地投资环境特点,选择最佳的投资区位和适宜的投资方向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选取了能基本反映研究地区投资环境状况的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科教发达程度,主要资源赋存和区域环境质量5类因素共14项指标,以产业带范围内的40个地市为地域单元,对产业带内部的投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3.
江苏沿江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类型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90年代江苏沿江地区开始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现已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加工企业带动型、流通企业牵引型、专业市场辐射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依托型、主导产品推进型和外向型农业导入型等多种农业产业化地域类型,对促进江苏沿江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实现江苏沿江地区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途径是:构筑农业创新体系,包括完善农村市场组织体制和农业运行机制、建立新型的农业投资机制、创新农业土地流转机制和转变行政、农业科研部门的服务职能;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农业和农产品结构,加快建设区域专门化农业生产基地;加强农业技术革新和农业科技示范园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建设适应现代市场竞争条件下的农业经营理念,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相似文献   

4.
21世纪前期湖南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是我国中部农业精华地带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受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国家政策导向和原有基础等多重影响,形成了传统农业发达而工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区域经济。21世纪前期,为实现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和区域经济质量的提升,追赶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湖南提出了工业化带动的区域经济战略。由于现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加之在科技发展、资源结构和区域经济实力等方面存在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较大的差异,湖南的工业化必须在对原有传统工业化战略有所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战略。战略的基本点表现为:(1)将优势传统农业产业进行工业化改造,实现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2)打破城乡户籍隔离体制,依托城镇化的率先突破,带动工业化发展;(3)高度警觉工业化可能产生的负效应,分类推进,实现不同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战略。  相似文献   

5.
日益稀缺的水资源制约农业发展,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后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新时期,长江与黄河流经的大部分地区作为中国重要农业生产区,其农业生产须向高质量阶段迈进。在此背景下,考察并比较沿江与沿黄区域农业用水效率,对两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数据包络分析框架下,基于2000~2019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通过构建混合距离函数模型,按照“用水理想值/实际值”的思路,测度农业用水效率,并从时空演变、地区差异等方面对两区域展开多层次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除上海外,两区域其余省份效率提升明显,沿黄区域在2016年前明显低于沿江区域,2016年后,反超沿江区域。(2)两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分布形态发展虽在样本期初期差异较大,但在后期,具有较高相似性,均表现为主峰位置右移,出现左拖尾现象。(3)沿江区域内部相互影响程度较低,其空间效应并不明显;沿黄区域则呈“低-低、高-高”集聚现象,存在较强空间相关性。(4)两区域农业用水效率的地区差异均呈波动下降趋势,超变密度和地区间差异分别是沿江和沿黄区域差异的主要推动力量。据此,沿江区域各省份应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有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口红利的历史演变将如何影响工业化。改革开放前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与改革开放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形成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口红利。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红利有利于推进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人口红利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人口红利通过三条路径显著地影响中国工业化:1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前两次生育高峰的人口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直接推进了工业化进程。2大量劳动者涌入市场,压低了劳动报酬,形成"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有效推进了工业化。这一机制是人口红利影响工业化的主要路径。3人口红利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资本形成,但是其影响力度较小。从区域的角度本文还发现了更细致的结论。西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而且通过劳动供给与压低劳动报酬的渠道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虽然较小,但通过资本形成推动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未来人口结构面临改革开放前后人口政策的历史影响,以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冲击,人口红利预期将持续下降。依据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人口红利将带来旧有的工业化模式难以维系。未来应当通过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挖掘大国人才优势、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地区,更应发挥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的作用,率先推动依赖高投入的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西部地区应当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劳动力流入,减缓人口红利下降对工业化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利用成本优势,吸引资本流入,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对资本形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7.
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90年代以来长江沿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为实现其快速协调发展,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快中上游开发开放促进区域经济合作,借鉴国外大河开发经验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构筑上中下注重协调发展的农业支持系统,挖掘土地生产潜力,建设农业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下的中游地区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经济尚不完善,行政条块分割,地区产业缺乏一体化的统筹考虑等原因,我国地区产业同构现象严重,地区之间缺乏有效的产业关联与协作,区域整体效益差。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地区间的行政壁垒逐步拆除,区域经济势必在市场作用下走向一体化,产业发展也将趋于地区特色化,区域间的产业联系也日益密切,先前地区割据局面将逐步打破。从这个观点出发,以长江流域经济的逐步一体化为前提,在分析中游地区产业成长环境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游地区在长江产业带中的产业地位和分工;比较研究了资源导向型,出口导向型,中心城市带动型,智力发展型的不同发展战略在中游地区实施的可行性,提出中游地区应充分利用我国中西部市场逐渐开拓,沿海地区产业升级过程中大量的初中级制造加工业向内地转移的机遇以及沿江航运及水资源优势,发展成为区内进口替代--面向区外市场的农业和制造业的半成品和最终产品的加工基地。  相似文献   

9.
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其产业带建设又面临上海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两大契机。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开放型产业带;加快改革步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资源优化配置,促进长江产业带整体效益的提高;必须协调资源、环境与产业带建设的关系,加强基础产业,调整加工制造业,合理布局生产,实现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江开发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三角洲以其独特的滨江临海的区位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江苏省沿江地区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组成部分,拥有800多km的长江岸线和8个经济发达、人才资源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传统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对低廉的加工成本、商务成本,使江苏沿江开发既有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又有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重点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沿江开发的战略问题,主要包括:①江苏沿江地区开发的环境和条件比较分析;②沿江产业带重组与实施跨江开发;③再造新战略据点;④打破行政区界限沿江联动实施区域一体化,等等。最后指出:加快江苏沿江开发,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做到空间合理、时间有序,同时考虑沿江的环境容量有限,应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南北联动的开发战略,拓展沿江的开发空间,提升沿江的产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沿江市(县)利用外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苏省沿江36个市 (县)90年代以来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标准差与变差系数的分析,揭示出这一区域在实际利用外资不断地发展过程中,各市(县)的差距存在着阶段性的变化;并由区域空间增长的差异,得出苏州市、无锡市地区和南京市两大投资核心的形成和分散的趋势。同时,主要借助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表明,此区域实际利用外资额空间分布的不平衡性特性主要归结于各市(县)的投资环境的地域差异,特别是各市(县)的一般性的经济因素起着关键作用,而这正成为了江苏省沿江市(县)改善投资环境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调研,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结合西部地区的现状与西部地区城镇发展的历史趋势,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需求,阐析了其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压力与阻力,提出了促进中国西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目前,西部地区整体城镇化水平滞后,各省(区)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极不均衡.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城镇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是其区域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同时西部地区尚处于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正相关期,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对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西部地区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存在进一步遭受损失与破坏的威胁.这些将会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恶化转而成为其城市化的严重制约,给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据此,文中提出建议,未来西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应推行“二元”城镇化发展战略,增强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培育中小城市和特色鲜明的小城镇;进一步完善西部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以各级政府支持管理为先导和主导,尝试采用“公私营合作”(PPP)融资模式,重点推进交通及通讯设施建设;构建长期稳定的绿色城镇发展战略,推进城市绿色文化、建设绿色城市,筹措西部地区绿色城镇发展基金、发展城市绿色产业;立足功能分区并结合城镇化战略格局优化城镇化发展,依托国家主体功能区划优化城镇化发展格局,结合“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推进城市群建设.  相似文献   

13.
以长江中游沿江地区开发为例,着重探讨了区域开发与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了长江中游沿江地区的区域开发优势与劣势,并提出了长江中游实现持续发展的区域开发战略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
江心岛沿江地区的泥沙淤积、水流侵蚀以及江堤坍塌对江心岛面积形态、滩涂围垦、航道变化、河口生态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以长江干流第二大江心岛——扬中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监测了1973~2017年沿江区域冲淤变化和塌江区域,结合多种资料分析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1973~2017年扬中市沿江地区冲淤变化分3个阶段,不同阶段淤积和冲蚀特点鲜明;(2)经过经纬度定位, 扬中市塌江区域发生在1930年扬中市主岛太平洲右侧两个江心岛之间的夹江与西南—东北向的一条古河道的交汇处;(3)塌江事件与常规水流冲刷无关,古河道出口被堵形成水压,沿江区域江底“深槽”引发“旋流”掏空底部泥沙,加上汛期后江水下泄,内外压力差加大直接引发塌江。  相似文献   

15.
快速工业化区域是工业化快速发展、工业化水平迅速提升、经济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的新兴地域类型。普遍存在着建设用地总量急剧扩张、空间无序分散、城乡缺乏统筹等问题。本文从佛山市南海区典型案例入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原理。归纳和解析了快速工业化区域城乡建设用地的主要问题,认为双二元管理体制、农村土地产权不完善、城乡土地市场发育不平衡和部门规划不协调等是建设用地发展的主要体制性障碍因素,并从管理、产权、市场、规划等方面系统提出相应的制度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沿江地区跨世纪农业持续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分析了长江沿江地区农业自然资源优势,农业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指出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景,提出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宏观战略。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分析、评价与战略对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江苏正处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协调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需迫切解决的根本问题之一。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长江沿江、东南沿海各省市的数据库,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并与沿江、沿海省市进行了横向比较,对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类型进行了分析和判断。通过分析,认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主要存在经济发展动力和效益低、就业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大、资源制约、环境污染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资源安全,实施减灾、防灾与治污工程和建立多元环境监管体系等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条件约束下西北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业在全区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西北地区水资源现状及特点和本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认为西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干旱化趋势将长期存在;农业结构不合理,乡镇工业污染严重、城镇化进程缓慢是制约本区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水资源严重缺乏条件下西北农村地区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小城镇社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和乡镇企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型的小城镇,建立农村地区新型生态能源结构,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实现农村地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开发轴线,近年来已经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协调东中西3大区域、推进双向开放、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流域经济发展为视角,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出发,回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历程,从经济地位、产业集聚、航运建设、岸线开发、沿江交通等5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态势,并重点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重化工业发展与布局、生态环境影响、港口建设与发展、城市群培育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改革考核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强化流域协调机构与建立流域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人地关系变化阶段特征及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对耕地的占用使这些地区的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从发展的角度看。若缺乏科学的人口再生产与土地调控机制。人地关系矛盾将直接制约这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翔实的历史资料基础上。通过对浙江省人地关系阶段变化特征的分析。认为浙江省人地关系紧张的状况有着历史延续性。接着分析了浙江省现代人地关系矛盾的焦点在于不断减少的耕地问题。探讨了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动的内在联系。认为只有遏制耕地减少的态势才能缓解浙江省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的局面。同时对浙江省未来人地关系发展的态势进行了预测,佐证了如果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未来人地关系将日益恶化。最后。提出了浙江省人地关系的调整策略。试图为经济快速发展且人地关系紧张地区的土地利用管理提供一种新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