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候风险视域下气候移民的迁移机理、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总体背景下,全球变暖、冰川融化等渐变缓发性气候风险与干旱、洪涝等极端突变灾害性气候风险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大,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结合已有的研究文献对历史时期、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化导致气候风险加剧、气候灾害频发突发与环境变迁相互作用,导致的人口迁移、人口分布变化和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变更的机理逻辑展开分析。以把握现阶段气候移民数量不断攀升、波及区域持续扩大、临时性迁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续演变、多种因素叠加交织下气候移民问题日趋复杂化的演变发展态势。并针对气候移民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提出了需制定国际气候移民法、加强国际合作、致力减缓与主动适应并举、在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政策与治理机制和管理机构、降低气候移民的社会脆弱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破解气候移民难题,化解气候移民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成为了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通过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诸种气候变化形式导致的气候移民现象及其概念的剖析;对气候移民数量规模不断攀升、波及区域持续扩大、临时性迁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续演变、多种因素叠加交织下气候移民问题日趋复杂化等亟需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透视。针对气候移民问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致力减缓与主动适应并举、在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政策与治理机制和管理机构、降低气候移民的社会脆弱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破解气候移民难题,化解气候移民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大量气候移民,已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气候变化条件下人类实施了宏、微观气候工程以应对逐渐恶化的自然生存条件,并促生了大量气候工程移民。通过对气候工程移民的概念界定和类型划分,剖析气候工程实施给移民造成的次生贫困化、社会适应度降低等影响;对气候工程移民实施中存在的调地困难安置难度大、补偿标准低、生计模式骤然转变、社会资本流失等问题进行了透视。为此提出提高补偿标准增加土地熟化投资、持主导产业加大后扶力度、培育移民可持续发展能力、更新移民观念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关注移民社会结构特殊性促动移民社会适应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极端气候和气候灾害频发,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日益加剧,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是受气候变化负面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致灾原因交错而复杂,引致的受灾人口规模和经济损失不断扩大,伴随的经济与社会问题突出。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中国近些年来开始实施宏大的生态和气候移民规划。在气候移民搬迁安置过程中,气候移民的生计发展是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但目前针对极端气候影响下的人口迁移安置问题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经验都仍然十分欠缺。人力资本在可持续生计资本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影响气候移民生计方式和生活水平的最关键因素。根据对宁夏中南部干旱地区的田野调查与分析,本文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移民人力资本的影响机制及其带来的生计损失,发现气候移民原本羸弱的人力资本在持续干旱气候影响下加速贬损,原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失灵、务工技能的短缺、营养不良以及传染性疾病的威胁等因素阻碍了气候移民的生计恢复和可持续发展。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的提升是实现气候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政府部门、移民家庭、社会组织等利益相关主体应当通力协作,重视通过加强疾病防治和提升健康水平、保证基础教育和鼓励职业教育、重视技能培训和提升技能水平、普及公共服务和促进社会融合等多种途径重构气候移民的人力资本,以促进气候移民生计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6.
国际上对气候因素引致人口迁移的直接关联性和重要程度一直存在争议.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遭受的特大千旱给探索极端气候事件和气候变化移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研究背景.在此特大干旱影晌下,当地农村居民是否、以及怎样采用迁移的方式来应对?本文以2010年8-9月在受灾严重的云南省昆明市寻甸县所进行的田野调查为基础,揭示了特大干旱背景下当地农村人口的迁移行为及特征.调研结果表明在所调查的村组并未因此极端气候事件而引起大规模的气候变化移民活动,无论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为了解释灾后当地农村人口的迁移选择,本文引入“气候变化一人口迁移响应”的基本理论框架模型,考虑公共和私人两个层面的作用,对当地政府、村集体和农户自身的灾后适应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和效果评价.结果表明在公共层面的各类帮扶和救助下,农户自身亦采取了多样化的适应措施,两个层面适应行为的共同作用缓解了特大干旱给农户生计带来的压力,使得农户家庭成员的迁移并不成为必须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张晏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19-126
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作为一种与命令控制型进路相对的环境政策工具,最初与污染问题相联系而出现,之后扩展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保护,被认为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市场失灵,为自然资源管理提供正向激励,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以及填补生态保护资金缺口。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概念、类型和适用的考察,可以发现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概念虽频繁出现,但界定过于宽泛模糊,几乎泛指所有带有价格成分的工具;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类型划分并不一致,基于归纳的类型划分将现行市场化工具归纳为基于价格的机制、基于数量的机制和市场摩擦机制三类,而基于演绎的类型划分,则将市场化工具分为直接市场交易、许可证交易、反向拍卖、科斯类型协议、调控价格变化和自愿性价格信号六类;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的适用需要以生态系统服务的货币化为前提,受制于制度背景,并且应当针对市场的弊端予以法律规制,确保交易能够真正提供环境效益;市场化工具的选择不仅有赖于数字运算,还应当考虑多种因素并予以权衡,同时综合运用各种市场化或非市场化工具。中国在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把握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通过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和商品化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这一实质,理解缓解银行、生态系统服务付费、反向拍卖、生态标签和生态认证等典型市场化工具的运行机理,明确生态系统服务市场化工具适用的前提和规则,更好地发挥市场化工具的积极功效,从而实现特定的环境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将"气候容量"概念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核心测度,并论述了与此相关的气候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土地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概念。气候容量是针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背景下提出的概念,从根本上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是气候容量问题,即一个地区特定气候资源所能够承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数量、强度和规模。气候容量包括天然容量和衍生容量,天然容量包括温度、光照、降水、极端气候事件等因子,衍生容量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资源、气候灾害风险等要素。气候容量可以借助工程、技术、制度等适应措施进行改善和转移,但是必须遵循经济理性、生态完整性、风险防护、公平分配等原则。对气候容量及其阈值的评估能够与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相结合,测算出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最优人口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适应规划提供决策支持。在气候容量充裕的地区,适应气候变化是与人口和经济发展相伴生的问题;而在气候容量严重受限地区,不合理的发展可能进一步恶化气候环境。作者以气候容量充裕的长三角地区和气候容量严重短缺的西部地区为例,分析了气候容量的政策含义,并针对容量限制型的适应问题与发展驱动型的适应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气候容量不仅可以作为气候变化经济学的概念分析工具,而且可以结合气候变化影响和风险评估,为制定地区适应与发展规划提供研究支持。 相似文献
9.
生态移民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缩减贫困人口实施的重要举措,让生态移民对气候变化产生的土地沙化有感知并尽快采取适应性策略,对防止生态移民成为“生态难民”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社会影响理论和风险-处理能力-社会评价-适应(RCSA)的分析框架,使用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和巴彦淖尔市调查的506户生态移民在土地沙化感知、社会影响与采取的适应性策略方面的调查数据,并使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多分类Logit模型回归研究,发现:①沙化区生态移民对土地沙化的感知是移民对土地沙化采取适应性策略的先决条件,但并非感知到了土地沙化的生态移民就一定会采取适应性的防治措施。②沙化区的生态移民在新安置区受到的社会影响对移民是否有能力采取应对土地沙化的适应性策略有显著性的影响。③体现移民家庭风险处理能力的部分资产变量对移民的土地沙化感知以及采取的适应性策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更好地帮助生态移民减少气候变化、土地沙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沙化安置区基层政府除了让新搬迁来的生态移民积极增强资产能力外,还要帮助他们积极融入新的社区,拓宽宣传气候变化知识的渠道,增加宣传内容的多样性,引导生态移民了解应对土地沙化的技巧和方法,帮助移民减少土地沙化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作为国际气候治理中的关键行为体,在气候治理进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从审慎的参与者到积极贡献者和引领者,其理念、行动和角色的变迁深刻影响了国际气候治理格局。第一,理念与原则上,在坚持“共区”原则下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二元划分的基础上,推动国际气候治理的公正转型;第二,意愿与行动上,中国不断加强对国际气候谈判、公约履行、治理方案提供等内容的参与,采取有力度的气候行动;第三,立场与角色上,从被动谨慎到开放积极,再到引领和贡献。究其根本原因,是整体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地位和国家角色等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一方面受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核心的国际气候制度的塑造和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中国也获得了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结构性权力,引领了《巴黎协定》“自下而上”的国际气候制度安排。当前《巴黎协定》已从规则制定转向行动落实,中国在2020年9月庄严向国际社会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并将制定“1+N”政策体系。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强调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行动导向,完善全球环境治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未来中国将以更积极的姿态引领国际气候治理进程,推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和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Warren Pearce Mike Hulme Sujatha Raman Eleanor Hadley Kershaw Judith Tsouvalis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A Journal of Nature and Culture》2017,11(6):723-730
Several studies have been using quantified consensus within climate science as an argument to foster climate policy. Recent efforts to communicate such scientific consensus attained a high public profile but it is doubtful if they can be regarded successful. We argue that repeated efforts to shore up the scientific consensus on minimalist claims such as “humans cause global warming” are distractions from more urgent matters of knowledge, values, policy framing and public engagement. Such efforts to force policy progress through communicating scientific consensus mis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tific knowledge, publics and policymakers. More important is to focus on genuinely controversial issues within climate policy debates where expertise might play a facilitating role. Mobilizing expertise in policy debates calls for judgment, context and attention to diversity, rather than deferring to formal quantifications of narrowly scientific claims.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proposed the concept of"climate capacity"as a way of measuring human’s adaptiveness to climate change.This article also focused on the related concepts lik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land carrying capacity as well a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The concept of climate capacity was articulated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Essentially,China’s efforts to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was a matter of improving climate capacity,which is the ecosystem as well as the frequency,the intensity and the scale of human’s social activities that the climatic resources of a particular geographic area were supposed to support.The climate capacity has two components.One is the natural climate capacity,which includes temperature,sunlight,precipitation,extreme climatic events,etc.The other is the derived climate capacity,which includes water resources,land resources,ecological systems,climatic risks,etc.The climate capacity can be developed or be transferred between regions by taking engineering,technology or regime-based adaptive measures.However,these adaptive measures must be implemented under the principle of economic rationalism,ecological integrity,climate protection,and social justice.It is expected that by combining the climate capacity and its threshold value with the assessment of climate change risks,we are able to predict the optimal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scale of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and furthermore,provide policy support for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adaptive planning.In the regions with high climate capacity,there is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adapt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But,in the regions with limited climate capacity,irrational development may further damage the environment.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delta,a region with high climate capacity,and a region of Ningxia,a region with limited climate capacity,as illustrative examples,the authors of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climate capacity and further made suggestions on the problems of capacitylimited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driven adaptation.This article argued that the concept of climate capacity can not only be used as an analytical instrument of climate change economics,but also it can provide research support for planning regional adaptation and development with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相似文献
13.
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表现为:将气候变化政策视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一部分;在参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协议方面有着鲜明立场;重视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研究;把气候变化问题作为环境外交的重要部分;努力吸引公众参与等方面。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仍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前瞳性。我国的气候变化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明确的决策机构和执行机构。科学研究对政策制定的支持能力不足,公众参与薄弱.企业减缓气候变化的动力不足。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走向更为积极的气候变化政策与管理”为核心的改进治理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峻的全球性环境挑战之一,气候变化谈判关乎各国在气候秩序中的权力与义务,涉及到各国经济发展的根本利益,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博弈的新舞台.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厘路线图精神,发达国家应承担起历史责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额外的、可持续的、可预测的资金支持,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缺乏履行公约义务的政治诚意,长期以来在资金问题上同发展中国家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哥本哈根会议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资金呈现出资金来源多样化,资金规模逐渐缩水,资金治理机制对发达国家出资约束力近一步降低的趋势.各利益集团围绕资金机制谈判展开激烈博弈,欧盟与美国正在逐步突破“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争夺气候变化谈判领导权并力图将我国拉入出资国之列,发展中国家阵营逐步分化为“基础四国”、“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等,保持共同立场难度日渐增大.尽管绿色气候基金在德班会议后正式启动,若无资金注入,也只能为未来资金机制谈判带来不确定性.面对上述形势,我国应坚持公约基本原则,坚持发展中国家定位,加强综合研究及前瞻性判断,以积极的姿态和务实的态度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以争取自身的发展权益,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同时,探索在当前发展阶段下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低碳社会的路线图,不断提高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自觉减排,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总结了气候变化意识的定义和内涵,认为气候变化意识包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等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两部分.其次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了企业管理人员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的各项问题的得分率.在气候变化的认知方面,受访者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的认知水平比较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全球协议和中国政策的认知水平非常低,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措施的认知水平比较高,对于适应气候变化的各项措施的认知程度则有明显的差异;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意愿方面,大多数受访者愿意在日常生活中采取行动减缓气候变化,也有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企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方之一,企业应对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推动力是强制性的标准和法令的执行以及经济激励政策的引导,中国企业已经采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淘汰了落后产能、开展了清洁生产及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16.
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经超越了一般环境问题的范畴,而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的重要考虑因素。随着《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问题谈判进程的加快.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挑战。文章分析认为.要求主要发展中国家承诺减限排义务的压力与日俱增,而我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中期.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提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一些思考:(1)充分认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准确把握国际谈判进程;(2)加快制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采取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暖;(3)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建设.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气候变化活动的能力;(4)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机制,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水平与经济能力。 相似文献
17.
Equity Concerns over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s a complicated concept with ethical implications, equity or fairness in the field of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concerns the relations not only between individual human beings but also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In this paper, after the review of equity between individuals, market and non-market attributes of emissions rights are distinguish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the argument of equal per capita emissions rights, three types of emissions rights and the concept of minimum emissions rights as social security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18.
时明芝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7)
通过梳理现有文献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将显著地改变森林生态服务的供给水平和质量,对森林和以林为生的人口都会造成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国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而适应能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森林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社会经济及对策研究相对滞后,因此,笔者从气候变化对历史上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着手,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森林分布、森林演替、森林生产力、生物多样性、森林火灾、森林水文调节和水质、森林生态系统的未来、森林生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分析了现有气候变化对森林影响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忽略了其它环境因子的作用;忽略了不同物种之间的竞争机制;缺乏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考虑;缺乏森林自身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缺乏森林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相应机制更深入的认识;研究模型及数据的不完善性.文章最后提出了可将气候变化对森林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Developing low-carbon economy and enhancing carbon productivity are basic approaches to coordina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ng global environment, which are also the major way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analyze the annual rate of carbon productivity growth, the differences of carbon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factors for enhancing carbon productivity. Consequently, the authors clarify their viewpoint that the annual rate of carbon productivity growth can be used to weigh the efforts that a country takes to address climate change, and propose policies and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carbon production.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