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家瑛 《青海环境》2006,16(2):62-65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在侵权赔偿法律制度领域的重要成果。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是环境侵权民事责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本文将依据环境人格权理论和物质性人格权理论,并结合我国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尝试着探讨我国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的理论及司法实务的应有状态。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的环境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环境意识的增强 ,环境质量的提高 ,离不开环境教育。渗透环境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 ,但过去多局限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中。不少人认为数学学科难于找到知识渗透点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现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1995年6月版)没有明确提出渗透环境意识教育 ,但初中代数、几何各册中都不乏环境意识教育材料。在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些材料的作用 ,把握住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教育的时机。“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  相似文献   

3.
我国环境标准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经济管理中,目标管理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环境标准可以被认为是环境管理中的目标管理。环境标准工作是环境管理的中』动环节,也是强化环境执法的重要手段,如果不抓住这个环节,强化环境执法管理就是一句空话。所谓环境标准是指为了保护人体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护生态平衡,对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方法等名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制定和批准的各种标准的总称。它包括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保基础标准、环保方法标准、环保样品标准5类。它既是标准体系的一个分支,又属于我国环境保护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环境标…  相似文献   

4.
1、生态问题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所谓生态问题是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由于人的活动造成生态条件恶化,即生态条件发生了不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变化。生态问题主要表现在生态平衡破坏和环境污染两个方面。这里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生态条件恶化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引起的;第二,“恶化”是以人的标准来说的。从人的功利的角度,生态条件变化已经不利于人的功利要求,损害了生态对人的价值,已经影响人民生活和妨碍生产建设。生态问题人们有时用“生态平衡破坏”  相似文献   

5.
一、环境规划的概念与意义什么是环境规划?通过环境监测、调查和质量评价,了解和掌握环境现状,然后再根据人们下一阶段可能进行的生产和生活要求,根据生态平衡规律,制定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标及实施的步骤、方法。环境规划由三部分构成:环境规划的基本内容、环境标准和实施规划的措施。规划内容包括各种自然要素、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等因素。环境标准主要有三类:一是与人体健康和生活环境有关的环境标准,二是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如天然纪念物、历史古迹等)环境标准;三是与生态平衡有关的环境标准。实施规划的措施,主要有环境政策、环境立法、环境管理组织、经济  相似文献   

6.
古交风范     
因为“古交精神”铸造了环境执法铁一般的精髓,所以,才有了古交环境的今天。沿着“古交精神”的道路走下去,作为历史的延续,必须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同选择……——题记  相似文献   

7.
公民道德建设的制度之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现代人越来越多地生活在公共领域里。公民美德是现代公共社会自证其善、自证其政治进步的一个主要方面,而公民美德的培育需要民主的制度环境、政治原则和精神支撑。同时,政府的意识形态引导和媒体的责任担当,传统道德资源的汲取和学者的良知呼唤,都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方式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作者认为,企业的劳动保护和环境保护的集中统一管理和各立门户,自成体系的分散管理,是当今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的两种管理形式。环境保护侧重于搞三废治理和生态平衡;而劳动保护侧重于安全生产,它们的根本目的都在于创造一个卫生,安全的劳动环境和生活环境。环境保护与生产的关系没有劳动保护那样直接,它与生产者的联系是从整个社会这样一个大空间;是从几年至上百年的时间里加以体现的,所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企业实现环境保护措施,加强环境管理,通过降低成本,综合利用,“三废”资源化也可使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是一个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问题,现已引起全球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而为了控制污染和破坏,环境管理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环境管理,一般是指国家运用经济、科技、法律、对政、教育等多种手段对各种影响环境的活动进行规划、协调和监督。环境合理目的在于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治环境污染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体健康。工业发达国家环境管理因其历史情况和体制的不同,内容十分庞杂。但其基本经验可以归结为两条;法律加科学技术。一是把环境管理纳入法制轨近,制定关于大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有毒…  相似文献   

10.
李树一 《绿叶》2014,(6):94-100
正写这篇文章的前提,源于组这期与环保相关的稿件。面对越来越让人揪心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不由得想起我的故乡。我的故乡新环境状况之好,至今令我难忘。我确信,好的环境不是人创造出来的,而是人维护出来的。维护往往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生态平衡,而创造往往就扮演了破坏的角色。你想,大自然把那么优秀的环境基础托付给我们,是让我们好好地去爱护  相似文献   

11.
杨建忠 《环境教育》2013,(Z1):87-88
历史学科具有关怀社会生态的人文精神、学科方法上的兼容精神、与文明共进的时代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生活质量。在各学科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已成为提高国民环境意识不可缺失的环节。学校的环境教育是渗透到各学科中的,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仅包含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社会方面的内容,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方面内容,这  相似文献   

12.
肖显静 《绿叶》2008,(6):54-60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不完整的西方现代性观念指导下进行的,是工具理性的现代化而非价值理性的现代化,是表层的物质现代化而非深层的精神现代化。这种不完整的现代化制造了包括环境问题在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国目前以及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追赶,而是超越。超越不可能以原来的观念、传统的道路——资本主义、传统社会主义——为基础。把维护全球性的生态平衡和实现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给未来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思想支点和视角。  相似文献   

13.
<正>可持续生活方式遵循自然规律,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种既能满足人类良性生活需求,又能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建设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人和环境都有直接关系,不是环境的受害者,就是环境的污染者。怎样把个体的环境关注者凝聚起来成为环保团体而产生更大的影响?环境是全球的环境。NGO通过作为一个国际的公民社会来关注整个地球的可持续发展。普遍看法认为,第一,它是独  相似文献   

15.
刘书润 《绿叶》2013,(10):83-86
荒漠化通常被认为是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的土地荒芜、贫瘠、环境恶化,治理荒漠也因此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议题。但事实上,在荒漠化的问题上存在很多认识误区,流行的治理方法也不尽人意。特别是对于那些无需治理、具备重要生态价值的荒漠进行人为治理,不仅不能保护环境,反而破坏了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6.
学校环境教育是为了以教导学生关爱环境,善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并妥善处理相关的环境问题。学校环境教育的宗旨:引导学生了解人在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的角色与互动关系,增进相关的环境知识、技能与伦理,以期有意识地参与环境保护工作,并保护人类社会生活环境,进而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学校环境教育的主体性原则学校环境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环境教育的客观要求,偏离了这个对象,环境教育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达到目的。1.从人地关系来看 人既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从图可以看出,人类社会与环境有着密切的…  相似文献   

17.
火葬,相对于陵墓、坟冢式土葬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移风易俗,破除迷信;有利于节约耕地,减少土地无谓消耗,因此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从根本思想上,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生态平衡上却是一种倒退。故此,火葬的进步意义,只能作为否定之否定环节中的第一个否定对待,必须再次被克服。一、生态平衡与物流循环人类作为自然界进化链条的最高环节,达到了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取得了雄居于自然界其它物态之上的统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区景观绿地作为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和公园、市政绿地等一起成为城市生态平衡的“调节器”。同时,小区景观绿地也是居民日常休息、娱乐、健身的场所,是人类实现自我完善的载体,是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绿叶》2017,(7)
环境文化建设是真正处于环境保护内在的核心地位的建设,是真正蕴含环境保护核心力量的事业。其核心,就在于人的精神内在,人的心灵内因,和人的内宇性精神生态。现代社会自然生态的重构,在于现代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而人类精神生态的重构,则在于现代环境文化的重构。这也是环境文化建设的使命。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人认为,高中历史教学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高考。的确,高考命题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导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方面都是有所体现并增加了份量。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第一个勇敢直言,呼吁人类要保护好自己的生息地,开创了善待环境的新时代。环境史学是史学界关注的新领域,肇端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后来迅速发展并跻身主流史学的行列。环境史学以环境科学和生态学为基础,研究历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