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地震诱发的次生山地灾害类型包括:崩塌、滚石、滑坡和重力地裂缝。其规模为中、小型,但类型较多,分布密集,造成不同程度危害。按照危险性区划,震区可划分为高、中、低三种山地灾害危险度区域。各区域面积为:UD=9.4km^2;MD=25.9km^2;LD=40.4km^2。斜坡可分为梯状破坏模型:①Rc崩塌、滚石阶梯;②Ld滑坡阶梯;③Gf重力地裂缝阶梯。  相似文献   

2.
1993年2月26日和1994年9月7日在浙江宁波鄞县发生了ML3.9和ML4.7地震。本文使用华东地区部分台站的地震记录资料给出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和震源参数。其主要结果是:该区的主压应力方向约为北东600;3.9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SSW,破裂速度为2.7km/s,破裂尺度为0.39km;4.7级地震的破裂方向为NWW,破裂速度为2.3km/s,破裂尺度为0.41km。最后讨论了破裂长度异常在强余震预报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沙漠化灾害现状及其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沙漠化灾害是危及我国广大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持续发展的重大灾种之一。我国现有沙漠化土地20.1万km^3,造成的年直接经济损失17.4-20.4亿元。年总损失达783-918亿元,受危害的212个县(旗、市)的沙漠化灾害程度分别是134个轻度、54个中度和24个重度,随着沙漠化灾害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00年时我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将达到23.3万km^2,107个县(旗、市)的沙漠化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丽江大地震及其诱发的崩塌滑坡灾害特征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1996年2月3日,云南省丽江县城以北40km发生7级强烈地震,这次地震在约12000km2范围内诱发了至少420处中小型崩塌和30处大中型滑坡,造成房屋倒塌、桥梁毁坏和公路堵塞。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地震触发的崩塌滑坡分布在Ⅵ度区内,主要集中在主震震中东南部,接近表层构造断裂带和余震活动范围内;(2)崩塌主要发生在高陡斜坡的峡谷地带,滑坡多为复活型,部分为同发型和滞后型滑坡;(3)地形是控制崩塌滑坡分布位置的主导因素,崩塌多发生于大于60度斜坡中上部,滑坡发育于中缓斜坡(25°~45°);(4)滑坡影响区如遇充足的降雨可能进一步变形破坏,大量地裂隙孕育着新的崩塌滑坡,潜在危险性大。  相似文献   

5.
江苏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及其灾害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江苏海岸是全国潮滩最集中分布区,其面积约占全国的1/4,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较大,是全国少数几个受海平面上升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初步估算,21世纪前半期该地区不同岸段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将可能达到4.5~9.5mm/a,约为同期全球平均上升速率的2~3倍。其灾害性影响主要集中在:①造成堤外潮滩湿地资源损失,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因直接淹没、侵蚀加剧和淤涨减缓造成的潮滩损失面积将超过5×104hm2,湿地损失面积达2.4×104hm2;②降低海堤防御标准、危及海堤自身和受保护地区安全,相对海平面上升50cm,该地区现有海堤防御标准将由现状50~100年一遇降为20~50年一遇;遇50年一遇风暴高潮位,全区受潮水漫溢的海堤长度将比现状增加173km以上,占海堤总长的1/4;③阻碍低洼地的洪水排泄、加剧洪涝灾害损失,相对海平面上升40cm,苏北里下河和苏南太湖湖东两片洼地的自然排水能力将可能分别下降约25%和20%,若两洼地分别重现1991年型和1954年型洪水,则因海平面上升增加的受淹面积将超过4×104hm2  相似文献   

6.
“国际减灾十年”动态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莫斯科召开1996年3月20日~24日,在莫斯科召开了IDNDR第七次科学技术委员会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是:1)审议联合国IDNDR秘书处工作报告;2)通报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和联合国大...  相似文献   

7.
中外大城市灾例对比研究系列报告(二)──唐山地震和阪神地震康仲远(北京师范大学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系,北京100875)1唐山地震1.1概况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在中国唐山发生了7.8级地震,震源深度12km,属城市直下型。同日又在唐山以东...  相似文献   

8.
正为加强全国测震台网观测数据质量评估与运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2016年9月26—29日监测预报司在南京举行专题工作研讨及技术交流,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技术管理组、工作组代表、各区域测震台网技术骨干及监测司相关人员共70余人参加。会议由地球物理研究所刘瑞丰研究员主持。受监测预报司委托,吴忠良研究员代表测震学科技术协调组做了会议发言,指出测震台网观测数据质量是我国地震  相似文献   

9.
《防灾博览》2015,(3):6
2015年4月24日,中国地震局在北京国家地球观象台举办国家测震台网波形数据共享成果展示与交流活动,中国地震局副局长阴朝民出席活动并做重要讲话。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国土资源部、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和地震局系统有关单位的120余位院士和专家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此次活动重点展示了中国地震局最新投入运行的"全国测震台网波形数据共享服务系统"。该系统具备  相似文献   

10.
<正> 国家地震局于1984年5月11日至17日在西安召开了1983年度地震、地磁国际交换资料评比会,各省、市地震局和地震台的一百七十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评比结果,江苏省地震局南京基准台获得测震资料第一名。这届评比会设立了“张衡杯”,奖励测震资料评比第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社会成员中的政府首脑、科级干部、知识分子、工人和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震灾(震情)、防范(社会和个人)、信息(途径和信度)为物质基础,从十个方面对淮阴市城镇2000多人作开放式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在存在大震背景而无显著地震事件的淮阴市城镇,社会成员防震意识的总体倾向性表现为:对震情缺乏了解,对预报寄于希望,对宣传比较重视,对抗震设防和防震规划关注不够,对地震部门的信誉不高。防震意识还显示出与社会不同职业阶层的相关性。通过实例剖析进一步指出,增强防震意识对于社会公众主要是扩大、深化宣传教育;对于政府首脑则是改善信息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对淮阴区政府内和洪泽县被单厂内的两个观测点的地质情况作了介绍 ,对该两点的断层气CO2 观测资料及其方法作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江淮地区开展断层气CO2 观测应注意的问题。认为CO2快速测定法可作为市、县地震部门开展地震前兆观测工作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我国基准地震台站的特点和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我国基准地震台站的定位应是监测、预报、科研一体化的野外实验基地 ;基准地震台站的发展目标应是建立世界一流地震台站。此外 ,还从强化基准地震台站管理、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的角度 ,就基准地震台站领导体制、管理体制、资源优化配置、激励措施等方面的深化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信息反馈原理结合地震台站监测工作的实际,分析了地震监测管理系统中信息反馈的内容和途径,论证了地震监测是一个具有信息反馈功能的闭环系统,提出了获取反馈信息的方法,并对反馈信息如何在地震监测管理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本局科技成果数据库基础上,运用情报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对本局成果概况、成果类别、成果学科属性分类以及获奖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进行分项统计分析。从获奖项目情况统计得出本局获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的获奖率为50.7%;从获奖成果的学科分布看,侧重于地震监测及预报研究方面,工程地震和地震工程的获奖成果也占有相当比例。从获奖项目人员情况分析,得出科研人员的最佳获奖年龄段为40~55岁左右。统计显示了自1979年以来的科技成果及所具有的人才优势,同时获奖人员年龄结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科研人员年龄老化,青年项目主持人匮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专家为主、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体系是当前防震减灾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回顾浙江省“九五”期间建设地震监测系统的实践 ,认为在当前科技水平和管理体制下 ,专群结合是建设好现代化地震监测预报系统的重要保证。省局必须正确处理好省级以下地震部门工作中的几个问题 ,发挥专业队伍在监测预报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以用户为核心开展地震科技信息服务的新思路,结合实际工作探讨了提高地震科技信息服务质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个开放性地震情报工作开发模式,即在完成传统地震情报工作的同时,抽出一部分人员搞些应用技术情报。建立情报网,采集、加工情报,也可从专家手里获取信息和技术,大力开发专利,通过消化和吸收,变为己有,经中试变为产品,进入市场,获取利润。开辟财源,以激活传统地震情报工作。笔者已对本模式进行实践,筛选出几个市场面广、原料充足、技术可靠、获利可观的长效型项目。  相似文献   

19.
用标准偏差建立了一种新的异常从属函数。用该方法显示出,苍山地震前淮北和泗县台地倾斜,大同-阳高地震前阳原和大同台站地电阻率的μ值均有不同程序的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20.
对江苏近 70年的地震观测历程和技术进步作了简要回顾 ;总结了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展望了在江苏特定的地理条件下 ,即在第四系覆盖厚、海域地震多而布网均困难的情况下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