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层建筑火灾情况下利用电梯疏散的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日益增多,高层建筑数量剧增,其所面临的安全疏散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高层建筑火灾中,楼梯疏散是人们常推荐使用的逃生工具,但是它存在疏散时间长的弊端。高层建筑拥有一定数量的电梯,充分发挥垂直交通的优势,已经成为“9.11”之后国际火灾科学研究的热点。事实上,在过去发生的火灾案例中,已经有许多人员利用电梯来进行安全疏散。选取某高层住宅火灾为研究案例,采用电梯疏散ELVAC模型和楼梯疏散SIMULEX模型,分析了电梯数量、人员分布等对电梯疏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楼梯和电梯相结合的混合疏散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疏散效率。  相似文献   

2.
<正>地震作为具有极大破坏力的灾害之一,其预警与应急处置工作尤为重要。遇到地震时,很多人员会被困在电梯中无法逃生,造成巨大的人身安全财产损失。因此,研究电梯地震预警方法及应急处置系统的应用,对于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第四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基于产教融合的中职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研究),旨在探讨电梯地震预警方法及应急处置系统的应用,通过分析现有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一种新型的电梯地震预警及应急处置方案,以期提高电梯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3.
元元 《防灾博览》2011,(5):89-89
1.保持镇定,并且向大家解释电梯不会掉下电梯槽,电梯槽有防坠安全装置。2.利用警钟或对讲机、手机求援,如无警钟或对讲机,手机又失灵时,可拍门叫喊,也可脱下鞋子敲打,请求立刻找人来营救。  相似文献   

4.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电梯按钮作为典型的传播途径被广泛关注。2020年3月2日,首台无接触电梯按钮终端在安徽省高新区正式投用,借助这项"黑科技",乘梯人可以在空气中完成楼层选择操作,无需接触实体按钮,避免"人-物-人"式的交叉感染。据了解,该终端由合肥高新区种子基金、中科创星投资企业安徽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疏散安全性及提升其疏散效率的策略,将某一栋26层装配式住宅为研究对象,采用Revit建立其物理实体模型,结合火灾模拟软件(Pyrosim)和疏散仿真软件(Pathfinder)对高层住宅建筑火灾疏散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工况下火灾烟气蔓延特性对安全疏散的影响,并探讨电梯协同楼梯疏散策略的可行性与科学性。结果表明:考虑火灾烟气蔓延影响下,晚上高层住宅内人员将在8 min完成疏散,超过了安全疏散允许时间6 min;电梯协同楼梯疏散时,电梯的最佳停靠层为23层,使用电梯人员比例最佳为80%,疏散总时间约为6 min,相较于仅使用楼梯疏散时,疏散效率提升了约15%,表明电梯协同疏散效果提升显著,可为高层住宅应急疏散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各种电梯在大中城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随之而来的电梯事故也就多了起来。据有关方面统计,近几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城市每年发生的重大电梯伤亡事故都在10起左右。 当然,电梯作为一种机电设备,发生故障是难免的。但在发生故障时,电梯乘客的不同反应会产生不同的后果,有时乘客的错误举动会导致惨痛的伤亡事故。所以,防止电梯伤亡事故的一个要害  相似文献   

7.
"安全第一"这个词最早是美国钢铁公司B·H·凯里董事长提出来的.1906年,凯里从长期接连不断的事故中得出教训,下决心摆脱焦头烂额的困境.他别出心裁地把公司提出的经营方针加以变动,将原来的"质量第一"、"产量第二",改为"安全第一"、"质量第二","产量第三".这项方针的改动,既保障了雇员的安全,又使质量,产量得到保证.凯里"安全第一"的口号和他的安全措施取得了成功,震动了美国的实业界.1912年,芝加哥创立了"全美安全协会",研究制定有关安全的法律草案.1917年英国伦敦也成立了安全协会.从此"安全第一"的口号为世界各国的许多企业和管理部门所接受. 我国则是由周恩来总理于1957年首次提出了安全第一的口号.1957年10月5日,周总理在民航局的一份报告上做出了"保证安全第一,改善服务工作,争取飞行正常"的重要批示.  相似文献   

8.
2005年11月22日晚,哈尔滨市许多市民走上街头"避震",各大广场人流车流不断.一条"凌晨将会发生地震"的消息在市民中传播.23日凌晨,哈市并未发生地震.城市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具有居民集中、信息传递快,相互影响大而迅速的特点,尤其对于地震信息,人们更加敏感,只要一提起地震,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地震--灾难--死神--恐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稍稍有点"风吹草动"就会"满城风雨",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和工作秩序就会被搅乱.  相似文献   

9.
围绕地市级城市如何更好地破解"3+1"工作体系,廊坊市地震局从2011年开始积极探索地震安全城乡发展模式.以2012年1月12日编制出台《廊坊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震安全城乡"创建工作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标志,创建"地震安全城乡"工作全面展开.在创建"地震安全城乡"的工作中,市地震局积极探索,扎实推进,狠抓落实,《意见》得到了顺利地实施,使廊坊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一跃步入国家级先进行列. 主动作为,科学谋划,工作平台明显提升 沿袭过去的固有观念和传统做法,必然无法跟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改革创新才能立于时代前沿.  相似文献   

10.
《民防苑》2006,(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高层建筑拔地而起,电梯已经进入了普通居民的生活。今天,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电梯了。去商务楼上班乘电梯、去商场购物乘自动电扶梯,无论建筑工地、工厂还是医院、宾馆,在  相似文献   

11.
城市内涝灾害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财产安全、 滞缓社会经济发展的城市"顽疾",内涝灾害防治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首先从排水管网建设、城市蔓延、"信息孤岛"三个维度分析了城市内涝灾害防治所面临的困境,而后引入数据治理理念;在建立数据治理模型并对其原则框架、范围框架及实施和评估框架作出解读的基础之上,提出管网建设智能化、数据共享...  相似文献   

12.
震时避险有哪些办法?地震时如何避险,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问题。总结国内外各种资料,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1)"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震时就近躲避在小开间房屋,承重墙墙根、墙角,桌子、床等家具下,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这是人们根据邢台、唐山等大地震经验总结并逐步完善的。这也是基于当时"房屋主要是平房和低层楼房,从地震初动到房屋垮塌大概时间为十多秒,人们在外逃过程中伤亡严重"的情况总结的。(2)"不盲目外逃"。20世纪70至80年代,我国先后发生了1979  相似文献   

13.
遭遇过地震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后,人们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安全和生存环境,安全城市的概念逐步得到了强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以人力本的执政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中,构筑安全城市,努力营造安全人居环境成为人们理智的选择和目标。有效抵御地震的袭击,缔造地震安全城市也是其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作品通过阿辉这一人物形象,讲述了强烈地震发生时,楼房被摧毁,人被埋压幸存于"三角区"的真实体验。同时还再现了阿辉小时候一次有惊无险的小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惊慌。通过一个生命不断经历和成长的过程,表达了人类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安全、建筑安全、青少年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对于生命安全、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警铃毫无预兆地响起,"呜——呜——"的声音刺激着耳膜。此刻的上海只是被定格在民防逃生演练时分,而此刻正遭受战乱的国家,恐怕连"演练"的机会都没有了。那里的人们哭泣着,惶恐不安又狼狈不堪地奔跑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没有安全,只有蓬头垢面,并且不知下一秒自己是死是活。那里可怜的人们不需要"演练",因为他们每天都在逃生!我们竟还在为警铃的声音而烦躁,却不曾想过自己身处这片天地的幸福!  相似文献   

16.
正2013年的9月21日是我国第十三个全民国防教育日,上海市也在这天组织开展了人民防空警报试鸣。在之前的9月18日,我们这些在校的中小学生也已经开展了紧急疏散的演习。事实上,当灾难来临时,紧急的疏散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这些平时的演习也应当受到人们的重视。当然,在演习之前,各部门首先会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例如,打开安全出口的门,清空在安全出口门前堆放的垃圾或者是楼道内的垃圾,同时也会向每家每户传达演习的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但是,如果真正的灾难来临时,是没有那么多"准备"工作可做的。那时候,在没有这些"准备"的情况下,人们必定会乱了阵脚从而无法安全地逃生,导致重大的伤亡与损失。  相似文献   

17.
正飞机的出现,使得人们的远距离出行更方便、更快捷。然而,空难,即便是虚惊一场的事故,总是会在人们心里投下莫大的阴影。因此,人类对于飞行安全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步,工程师们不断探索更先进的技术来保障航班安全……然而,所有的努力,还是无法杜绝空难的发生。作为最重要的跨国交通工具,飞机真的如一些研究所说是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吗?历次空难后,人类如何在伤痛中改进飞机安全性能?现有科技是否有无法突破的安全瓶颈?  相似文献   

18.
"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毒豆芽",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到超市一看,几乎所有食品的配料表上,都标明含有某某添加剂.于是,很多人认为,这些东西也不能吃了,既疑惑,又恐慌,究竟还有什么食物可以放心吃?一时间,人们视食品添加剂为大敌.食品添加剂已经逐渐成为牟利、违法、伤害、甚至是毒品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9.
"雅丹"的由来 这种神奇的地貌形态为什么叫雅丹,人们却很少去探寻,以为不过与喀斯特地貌一样,是舶来语.其实雅丹这个词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乡土货".据资料记载,本世纪初,瑞典科学家斯文·斯定和英国人斯坦因到罗布泊地区考察,发现大面积隆起的土丘地貌,平行的垄脊和沟槽构成的景观.他们向当地的向导询问地名,向导误以为询问这种地貌形态的当地称呼,便答之日"雅尔丹",即维吾尔语中"陡峭的土丘"之意,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  相似文献   

20.
自然灾害基本定义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然灾害的研究,正在变为一门热门的学科.然而,大多数人是通过举例来回答"什么是自然灾害?"这一问题,一些学者则干脆对此避而不谈.显然,如果对"自然灾害"这一概念没有严格的定义,如果人们只热衷于提出各种概念模型,热衷于案例分析,则"自然灾害学"就很难上升为一门科学内核清楚的学科.从分析定义的本质人手,梳理出下定义的4条规则,指出了现有5个自然灾害定义的不足之处,建议了一个自然灾害的基本定义,并用它分别对<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中提及的13种自然灾害进行了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