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背景 根据国务院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修订版)》(国灾险普办发(2021]6号)任务分工,京津地区高震级潜在震源调查作为中央本级任务,由中国地震局统一组织相关单位实施.  相似文献   

2.
风险普查,利国利民.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摸清我国灾害风险隐患底数的重要手段,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重要部分,地震灾害风险普查主要工作任务是组织开展地震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评估、地震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目前已经按...  相似文献   

3.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综合自然灾害风险摸底,是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和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基础."地震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是风险普查工程中地震灾种的核心成果,也是最终成果的体现."地震灾害重点隐患排查与评估"是风险普查工程的重点内容之一,将为后续的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提供...  相似文献   

4.
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研究:定位、理念与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一行  刘兴业 《灾害学》2019,(4):172-175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发布了防灾减灾救灾系列重要文件,实施了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重大改革举措。落实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契合国家发展改革的现实需要,应加紧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的定位是自然灾害防治的基本法、应急管理的特别法、公共安全的支撑法。自然灾害防治综合立法应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风险防范理念、综合防治理念、权利保护理念的基础上,确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排查、危险区避让及搬迁转移、自然灾害科普、自然灾害防治社会参与、自然灾害保险等制度,为推进我国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5.
自然灾害发生时,应急救援行动是拯救生命、减少损失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是决定应急救援行动成败与否的关键环节。该文以北京市为研究区域,依据防灾、减灾、救灾的基本需求和根本目标,构建区域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确定区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值和风险区划图;以北京市风雹灾为例,提出区域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的数理模型和集成优化策略。从理论上,为区域自然灾害应急救援物资储备管理决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6.
成果应用是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主要目标,是推进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依据上海市开展风险普查与成果应用的实践与经验,首先讨论了普查成果应用的理论基础,指出基于风险的决策有赖于有效的风险信息产生和应用。分析了风险管理国际标准(ISO31000)中风险信息的产生与应用,风险信息的生命周期,以及本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评估-应用全链条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构建了调查(数据)-评估-应用的框架体系。本次普查产生的大量数据可基本满足国务院普查办规定的自然灾害风险评估、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任务,以及本地化的风险基线分析与风险热点识别,但要进一步开展本地区的专项风险评估与应用,仍需要补充更新相关数据。最后,提出了本地化风险评估和普查成果应用的初步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减灾能力是区域防灾减灾、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过程中所具有的综合能力。以某市区“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基础调查数据为例,分别采用秩和比法(RSR)、非整秩和比法(非整RSR)和TOPSIS法对该区18个乡镇的减灾能力进行定量化评估,从评估模型的实用性、数值大小、等级排名、整体趋势、计算工作量等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适用于区域减灾能力定量化评估,可根据区域评估目的和需求进行选择。总体上,以秩和比法优劣分档最佳、信息损失最大,TOPSIS法信息损失最小、优劣分档最差。而基于非整秩和比法评估原理,利用线性插值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编秩,所编秩次与原指标值间存在更为紧密的线性对应关系,既克服了秩和比法源数据的信息损失,又能对TOPSIS法的优劣分档进行优化。因此,改进后的非整秩和比法的信息损失与优劣分档均比较适中,是三者中的较优选择。对非整秩和比法的研究可为减灾能力定量化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提升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性工作。普查数据质量是风险普查的“生命线”,直接决定普查工作的质量。全国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调查对象由传统的“数据表格”向“多维灾体”转变,数据质量控制不仅只是单点极值阈值的质控,还需考虑整个灾害事件致灾因子选取的准确性。针对数据本身属性以及站点空间比对属性异常和重复记录等问题,通过质检规则、管理约束、质量核查分析以及评估结果验证等,建立动态数据质控方法。该方法包括11个质控规则136个细化项,经过数据质控后,气象致灾因子的填报准确率明显提升,数据重复率显著下降,数据上报完成率和数据质量形式审核通过率均达100%,为评估区划和未来普查成果高效应用提供有力的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提高巨灾风险防范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国际减灾战略的三个转变,即:从单纯减灾转变为将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从国家减灾转变为全球减灾。回顾和评述了近五年我国加强减灾工作的重大行动,即:初步构建了国家和地方各主要部门与大、中型企业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制定了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正确引导开办农业保险和实施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及时提出了防范和应对全球变暖引发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工作方案,全面论证了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的减灾战略方针。初步论述了国家综合减灾战略框架,即完成四个转变:由部门减灾转变为综合减灾,由减轻灾害转变为减轻灾害风险,由国家减灾转变为区域减灾,由加强应急响应能力建设转变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实施四项行动:实施国家“十一五”综合减灾规划,实施“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实施涉及减灾的各个行业减灾专项规划,实施大型企业综合风险(全面风险)管理工程;建设四个体系:国家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国家高灾害风险地区综合减灾范式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信息共享体系,国家综合灾害风险防范技术服务平台体系;创新四项制度: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减灾管理体制,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综合减灾运行机制,整合灾前备灾、灾中应急管理和灾后恢复与重建为一体的综合减灾协调机制,规范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各负其责的综合减灾系统法制。初步阐述了加强国家减灾能力的基本内容,即:制定国家综合减灾战略,加强综合减灾知识普及能力,加强综合减灾科技与学科支撑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制度与组织保障能力,加强减灾物资储备与工程建设能力,加强综合减灾应急响应与信息保障能力,加强综合减灾恢复与重建能力,建立综合减灾范式,提高综合减灾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国务委员、国家减灾委主任王勇在北京出席"防灾减灾日"活动时强调,要以"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为主题,深入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全民防灾减灾素养,提高城市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2日下午,王勇在北京参观了地震与建筑科学教育馆,察看了灾害防控与救援准备、应急保障与指挥凋度展示,观摩了灾后人员搜救、安置救助以及京津冀救援力量协同演练。  相似文献   

11.
王文  张志  张岩  王涛  许文浩 《灾害学》2022,(2):229-234
建设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防范灾害风险的重要手段。在综合调研国内外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进展基础上,从我国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化工程建设现状及国际发展趋势出发,开展系统建设关键要素分析,提出以人为本、协调机制、监测预警技术、信息传播和沟通策略、风险意识、响应能力六大关键要素。基于提升风险分析、综合决策、预警信息发布、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的五大业务能力需求,提出信息技术和应急业务深度融合的建设模式,采用感知网络、基础设施、数据服务、业务支撑、综合应用的分层架构设计,贯穿灾前风险监测、预警、应急响应全过程,构建重大风险全覆盖的多层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以提高风险早期识别、多灾种综合监测、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防范化解灾害风险。  相似文献   

12.
《防灾博览》2021,(4):13-13
近年来,防震减灾科普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和科学普及等重要论述精神,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科学知识和应急避险、自救互救技能,为增强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养发挥了积极作用.紧抓全国防灾减灾日等重要主题日,组织地震系统各部门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科普.每2个月制定1次计划,力争做...  相似文献   

13.
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理论依据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然灾害风险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之后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而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深入探讨,将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自然灾害风险影响因素的认识.在国际社会灾害风险管理学界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认识的基础上,力求对自然灾害风险模型做进一步的诠释,进而从自然灾害风险模型的再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致灾因素的强化以及自然灾害风险的系统结构三个方面,探讨了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的理论依据,为制定科学的综合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民防苑》2009,(5):47-47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目为“防灾减灾日”。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既体现了国家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重视,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民防苑》2010,(3)
由上海市减灾办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民防办公室组织摄制的第一部市民防灾减灾教育片,是市民学习掌握防灾减灾知识与  相似文献   

16.
《灾害学》2019,(3)
基于2008-2017年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名单,结合各地灾情报表、社会人口经济等数据,分析其近十年来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首次量化评估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项目的示范效益和减灾效益。研究表明:①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总量呈现逐年稳步增长态势,省域尺度实现了100%的全面覆盖,县域尺度覆盖率达到了87%,各省份单位面积示范社区数量与地区生产总值和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显著相关;②示范社区的空间关联性随时间不断增强,可一定程度上印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示范效益,同时其集聚效应具有明显的局部差异性,需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政策;③通过因灾损失率比值分析显示了示范社区建设的减灾效益和规模效益,发现存在边际效益递减现象,需要进行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以及所获得的新认识,包括将研究由单类推向综合。提出自然灾害系统和灾害科学体系的新观念,探索自然灾害综合预报,加强灾害社会属性的研究;提出分区减灾、分级减灾的对策,倡导开展减灾系统工程,将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系列建立减灾管理系统,推动减灾社会化与产业化等。对21世纪自然灾害综合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其基本指导思想应为从自然灾害系统研究扩展为环境-灾害系统研究。同时提出了减灾能力评估、综合区划、灾后重建统筹规划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着力揭示重大自然灾害及灾害链的孕育、发生、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致灾成因机理,提高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的科学决策水平和应急能力"。其中,对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气象灾害、生态环境灾害等)及其诱发的工程灾害,其形成机理与防灾减灾对策所涉及的重大科学问题,亟需开展跨学科的交叉合作和多灾种协同评估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民防苑》2009,(4)
《市民防灾减灾教育片》(DVD)由上海市减灾办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海市民防办公室组织摄制的第一部市民防灾减灾教育片,是市民学习掌握防灾减灾知识与技能的音像教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