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海海底是地球表面最贴近地球深部的地方,是对地壳甚至地幔的过程进行观测、对地球内部构造进行探索,进而对于由此造成的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预警的理想场所. 最早提出海底观测需求的,正是源于地震监测的需要,而对海底地震观测更为迫切的需求来自地震灾害预警.2004年印度洋地震引发的海啸、2006年台湾以南的南海地震,都足以说明海底观测的重要性.而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Ms9.0东日本大地震及其随后引发的海啸及核泄漏,更强调了地震观测预警的迫切性.正是在科学与资源开发等许多需求的驱动下,海底观测系统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地迅速发展,成为继地面/洋面和空间之后,观测地球系统的第三个平台.  相似文献   

2.
2006年11月15日,在日本北部的千岛群岛海域当地时间晚20时15分左右(北京时间19点15分)发生里氏8.1级强烈地震。震后不久,日本相关机构紧急行动。应对地震可能造成的海啸灾害。当地时间晚上20时29分,日本气象厅就向北海道太平洋沿岸东部及鄂霍次克海沿岸发出海啸警报,提醒居住在这些地域沿海的居民立即到安全的地方避难。  相似文献   

3.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西部近海2004年12月26日发生9.0级地震,地震引发了巨大的海啸,海啸袭击了印度洋沿岸10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甚至到达了东非沿岸。这次海啸灾难已经成为20世纪以来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我作为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员,随队赴灾害最为严重的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班达亚齐市进行救援,亲历了这次世纪大劫难救援现场。本文想对此次灾害谈谈我们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饶兰  梁波 《防灾博览》2012,(6):54-59
2011年3月11日,在日本东海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引发海啸高达10米。此次地震海啸共造成巧15645人死亡、4984人失踪,超过20万套住宅遭到破坏或严重损  相似文献   

5.
《民防苑》2006,(1)
惊心动魄刚过去的一年,真是惊心动魄。继2004年年底印度洋大海啸之后,2005年3月28日印度尼西亚又发生了里氏8.5级大地震,一度发出海啸警报。此前,1月24日印尼和印度曾发生二场里氏6.3级地震,二场地震仅间隔8小时。夏天,卡特里娜飓风扫过美国墨西哥湾沿岸,重创新奥尔良。几乎与此同时,台风泰利也横扫了我国东南沿海,并深入安徽、江西、湖北,暴雨引发洪涝、滑坡和泥石流。11月底的我国九江发生了5.7级地震和哈尔滨市大停水,城市危机应急管理又一次成为社会  相似文献   

6.
日本和中国一样是个多地震的国家,有“地震国”之称。日本地处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地壳很不稳定,沿海一带多次发生7级以上大震。日本人民尝饱了地震所带来的深重灾难。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地区曾发生一次8.2级大地震。由于中午时刻发震,家家户户正在准备午餐的火炉被震翻,靠近震中的东京市有344处厂房、仓库、民房同时起火。因交通阻塞,水管震裂,无灭火水源,致使大火延烧了几天,全市85%的房屋化为灰烬,有5万多人被围困在广场上活活烧死。在横滨市有50%的房屋被烧毁,数万人  相似文献   

7.
汶川、玉树、日本.地震、海啸、泥石流,哪里有灾难发生,哪里就有一支身着橘红色衣装的救援队伍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对受灾群众进行救援.而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对内称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相似文献   

8.
李平 《防灾博览》2005,(1):9-10
这次印度洋大地震海啸灾害,带给我们很深刻的启示:其一,要重视建立海啸以及灾害预警机制。这次,如果印度洋沿岸国家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那么很多伤亡是可以避免的。由于地震震中在海底,波动传递到海岸一般需要20分钟到两个小时,如果当地组织得力,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逃生。其二,在灾难预防方面,要改变观念,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9.
正编者按十年前的3月11日,日本东北太平洋沿岸发生9.0级超强地震,多地遭超强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侵袭,福岛县核电站出现核泄漏事故。据日本政府复兴厅统计,截至2020年3月1日,与地震相关的死者共19729人,另有2559人依旧下落不明。十年过去了,让我们祭奠在地震中逝去的生命,总结历史经验,筑牢生命安全防线。  相似文献   

10.
<正>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17年9月8日12时49分,在墨西哥沿岸近海(北纬15.05度,西经93.90度)发生8.2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震源深度约20千米。震中距离墨西哥南部最近海岸线约75千米,距恰帕斯州首府图斯特拉-古铁雷斯约200千米,距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约730千米,距危地马拉首都瓜地马拉约360千米。墨西哥民防机构消息称,这是1985年导致数千人死亡的强震以来,墨西哥遭遇的最强烈地震。此次地震规模很大,即便是在离震中遥远的墨西哥城,居民也感觉到了强烈震感。截至9月25日,  相似文献   

11.
高峰 《防灾博览》2011,(5):56-61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并引发强烈海啸。此后,大量的房屋、汽车和各种残骸卷入太平洋,形成了一个长约111千米的“垃圾岛”。研究人员估计,这个漂浮在海上的“垃圾岛”两年内会漂至夏威夷。三年后会漂到美国西岸。  相似文献   

12.
进入21世纪后,损失最为惨重的海啸是2004年末的印度洋大海啸。12月26日早晨,人们还沉浸在圣诞节的欢乐气氛中,印度洋发生了近40年来最强烈的地震。刹那间,里氏8.9级的大地震引发的大海啸朝印度洋沿岸数国迅猛扑来。10米高的巨浪先后涌向印度尼西亚、泰国、斯里兰卡、  相似文献   

13.
日本:防震减灾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每年发生有感地震约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发生在日本及其周边地区,1923年关东大地震造成14万余人死亡,1995年阪神大地震死亡6500余人,都给日本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为此,日本政府  相似文献   

14.
会议背景近十年来环太平洋地震带8级以上地震频发,如2004年印度洋地震海啸,2008年中国汶川地震,2011年日本的地震海啸等。亚洲人口稠密,也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地震、海啸、火山灾害严重威胁着亚洲各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区域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2011年5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中日韩第四次三方领导人会晤时提出"今年下半年举办东亚地震研讨会,启动东北亚地震、海啸和火山研究项目"的倡议。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倡议得到了日韩领导人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5.
《民防苑》2003,(2)
1995年1月17日,日本大阪府与神户市之间的兵库县南部地区发生7.2级强烈地震,日本人称作阪神大震灾。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关西大地震,这是与1923年9月1日的关东大地震相对而言的。地震会导致房倒屋塌,与此同  相似文献   

16.
<正>(2017.6.11-2017.8.10)2017年6月12日20时28分在爱琴海(北纬38.96度,东经26.24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2017年6月14日15时29分在危地马拉(北纬15.11度,西经91.80度)发生7.1级地震,震源深度100千米。2017年6月22日20时31分在危地马拉沿岸近海(北纬13.75度,西经91.00度)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40千米。2017年7月1日6时29分在厄瓜多尔沿岸近海(南纬0.26度,西经80.46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相似文献   

17.
教宣 《防灾博览》2002,(2):34-34
全球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因为自然灾害具有相关性和群发性,所以,在发生的空间位置上,大多数是相对集中的。就全球而言,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主要是构造板块的边缘地带、海陆水热交换活跃和人口、城市密集的沿江临海的山区、平原。这些地区相对集中分布在两大区域内。 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在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环形地带里,集中了全球75%的火山,80%以上的地震,67%左右的台风、海啸和风暴潮,以及大量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8.
正灾害性地震本身就很可怕,更不用说紧随其后的次生灾害了。对发生在海洋里的地震来说,其次生灾害中最具破坏力的就是海啸。日本地震发生后,很多人都通过视频见识了海啸的真面目。海啸远不如地震那么"轰轰烈烈",只是悠悠地往前推进,一路上,船只、车辆还有一些房屋就都"打了水漂"。有时候,海啸造成的损失甚至会高于地震本身。所以在海啸预警发布后,处于区域内的人就应该及时躲避,可以做到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地震活动和新星、宇宙线环境的关系。文章提出了二点新的观察。第一,自1918年以来共出现了六颗视星等2.1等以上的亮新星,用时间迷加法处理资料发现,亮新星出现后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明显增多。第二,在连续进行宇宙线观测的40多年里有两次最大的地面增强事件(GLE),随后的第13个月都出现了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的特别高潮。从而表明,宇宙线环境是影响地震活动的一个因素。据此,文章对本世纪全球7级以上大地震活动的三个典型高潮时间,即地震发生数最高的年代、最高的年份和最高的月份的产生原因提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20.
<正> 日本很重视深井观测工作。直接用于连续观测地震的观测井,最早的一个观测井是防灾中心于1966年建的松代井。观测项目有地震、倾斜、地温、地电流、应变等,深度是200米。后来又建了一些高精度观测井,同时,日本又开始直下型地震研究。日本国立防灾科学技术中心,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确定建设三口深井。从1969年开始钻探选点,到第三口井即府中深井点1980年11月27日竣工并正式观测,历时十多年,完成了日本深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