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海原特大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海原特大地震概况和诱发地震地质灾害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的学者在地震滑坡的发育特点与分布特征、黄土地震滑坡的形成机理、场地条件、黄土边坡动力稳定性和黄土动力学特性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评述了这些成果对促进黄土地震滑坡灾害研究的作用和贡献。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需求和理论研究的热点,提出了今后在这一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关注的有关问题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地震滑坡是黄土高原较为严重的一种地震地质灾害.在简要回顾黄土高原历史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从地震强度、断裂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层结构以及水文地质条件等6方面归纳了黄土地震滑坡的影响因素和发育特征,总结了液化型、剪切型以及震陷型等3种黄土地震滑坡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黄土与非黄土地震滑坡形成机...  相似文献   

3.
地裂缝、地震、地热、滑坡、泥石流、地下水污染、地下水位升降、地面变形、黄土湿陷,构成了西安市环境地质系统的系列。本文就危及西安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的地裂缝、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环境地质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以5.12地震后四川省青川县为研究区域,以该区域CBERS-02 CCD数据及DEM数据为基础数据,结合国内外滑坡遥感识别数据处理方法,通过九个特征指标(CBERS-02 CCD五个波段、亮度、绿度、湿度及坡度)组合对青川县进行滑坡识别。首先经过镶嵌裁剪得到研究区影像图,用1、2、3波段合成真彩色图像,对该区域遥感影像滤波增强处理,减少图像斑点,改善图像质量,同时应用穗帽变换生成研究区的亮度、绿度、湿度指标;然后结合地震滑坡分布的地质地貌、构造岩性、形状纹理特点,对九个特征指标进行最大似然法监督分类;最后利用青川县的现场调查资料,对该滑坡识别结果进行了验证,同时结合滑坡发生的机理对滑坡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域的滑坡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分布范围广泛,且河谷两岸较多;2)地震产生的滑坡大多发生在坡度40°~50°、海拔700~1 100 m的山坡上。研究结果表明,利用中巴卫星进行滑坡识别的分类精度为76.4676%,Kappa系数为0.7130,抽取初步识别的96个滑坡进行野外校验,正确率为89%。证明中巴卫星适应于山区地震滑坡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黄土水敏性及水致黄土滑坡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是具有"水敏性"的特殊土,水是诱发黄土滑坡最积极的因素,黄土水敏性的力学机制及致滑机理已成为黄土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基础问题。本文在搜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将黄土水敏性及水致黄土滑坡研究现状按照黄土水敏性、考虑优势通道的黄土斜坡水分运移规律和刻画方法、水致黄土滑坡失稳力学机制、基于水的黄土滑坡防控关键技术共四方面内容加以总结归纳。建议明确黄土水敏性的概念和内容,以黄土水敏性力学本质为突破口,研究建立基于吸应力理论的黄土水敏性参数和指标体系,开展考虑优势入渗的黄土斜坡稳定性有限元分析,并建立一套基于水的水致黄土滑坡风险防控关键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6.
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是保障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安全的基础。基于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方法的现状,对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中常用的拟静力法、Newmark滑块分析法、数值分析法及物理模型试验法等进行了简要评述,总结归纳了不同方法的特点及适用性,展望了后续研究亟需解决的问题,对进一步开展黄土斜坡地震稳定性研究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马达岭滑坡为典型的平缓反倾斜横向坡,其为"塌陷-拉裂-贯通"破坏模式,自2003年以来发生多期次崩滑,形成目前的崩滑堆积态势,对在建的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造成潜在威胁。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试验研究,从地层岩性、岩体结构、地下水作用、软弱夹层等方面分析了马达岭HP1滑坡崩滑形成的原因以及马达岭滑坡的形成条件及成灾机理,并采用渗流有限元与极限平衡分析联合求解的方式,模拟计算了在自然状态、降雨状态、地震作用和降雨联合地震作用4种工况条件下马达岭滑坡崩滑堆积体的稳定性,分析了降雨强度、降雨时长和地震作用对滑坡崩滑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强降雨条件下滑坡崩滑堆积体将处于基本稳定至不稳定状态;(2)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滑坡的稳定性系数总体呈减小趋势;(3)随着降雨持续时间的增加,滑坡的稳定性系数将持续降低;(4)降雨联合地震作用极端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系数进一步降低,且竖向地震力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远小于水平地震力;(5)都匀至香格里拉高速公路选线规避滑坡影响区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崩塌、危岩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惨痛损失.尤其是破坏面积大、危害范围广的特大型滑坡,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灾难,而且潜在危险性仍然存在.笔者通过实地调查、资料查阅等方式搜集统计了汶川地震区的特大型滑坡并对其分布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总结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骊山滑坡位于西安市临潼区骊山北坡,按稳定程度将其分为六个区.I区位于华清池正上方、三元洞上下,经详勘查明是潜在的黄土及浅层基岩沿破碎基岩中缓倾角断层滑坡,已于1997年至2002年进行了工程治理,目前该区基本稳定.II区为晚照亭下方的隆起部分,以破碎基岩错落为主,上覆第四纪崩坡积物,多年来一直在发生变形.本文结合II区地质地貌及地层岩性,对多年的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该区目前的稳定性评价,为进一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土台塬塬边裂缝的发育阶段对边坡失稳起着一定的控制性作用。陕西省泾阳南塬地区因长年大规模灌溉共发生了42处、60余起黄土边坡滑动,群发性滑坡的后缘共发育有68条塬边裂缝,总长为4 683 m,塬边裂缝的发育阶段和分布情况与黄土边坡失稳密切相关。基于对泾阳南塬地区塬边裂缝的调查和统计,分析了2007年至2016年以来该地区塬边裂缝属性变化。结果显示:裂缝每年新增4条,增长速率达326 m/a;结合统计分类和K-means聚类两种方法,以裂缝段的形式对研究区裂缝段进行了危险性分极,将68条裂缝的773条裂缝段划分为5个危险性等级;最后通过区内的新滑坡事件验证了裂缝危险性分级结果的可靠性。该方法可为研究黄土台塬塬边裂缝及区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地震舆情信息的深入感知和有效管理,能够保障社会和谐发展.提出一个基于大数据技术和深度学习的地震舆情感知平台,基于Hadoop和MongoDB大数据技术实现对海量实时地震舆情数据的处理和存储.基于Word2vec和LSTM的融合模型能够有效实现震后网民的情感识别,为舆情预警提供支持.以台湾5.8级地震舆情数据为例,对该...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着力研究和开发了江苏省地震局的测震数据库、前兆数据库的共享、管理与集中发布技术。主要运用JSP(Java Server Page)技术及PHP(Hypertext Preprocessor)语言对测震的JOPENS系统中MySQL数据库、EQIM数据库、及前兆Oracle数据库等进行进一步地开发。搭建了一个行业内跨计算机操作平台的可视化的地震科技数据共享、交换及管理平台,实现了多种地震科学数据的(例如近、远震地震信息、各学科的运行率等)在线可视化、基于Google Map检索的地震信息服务等。  相似文献   

13.
根据对云南曲靖—昭通断裂带北段的大毛滩断裂上多次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探槽揭露,发现有较多的古地震遗迹,如地震断层陡坎、崩塌体、地震沟槽、堰塞塘和断裂崩积楔等。主要分布于大毛滩断裂的纸厂坝、苏田坝、大毛滩和六马场地区和木杆河断裂的手扒岩、马家坪一带。 该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以前,曾发生过四次古地震事件,地震时间间隔为 4000—7000 年;距今5000--10000 年,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时间间隔为1500—2000 年,从5000 年至有历史记载的公元 1216马湖地震,古地震的时间间隔可能是 1000—1600年(不计田坝、丁木、李子湾事件);自公元 1216 年到现今的 782 年间,共发生了四次强烈地震,平均时间间隔为 195年,但从1844年以后,地震的时间间隔为 73—57年。可以看出自公元1216年以来,该区的地震时间间隔在大大地缩短。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SWAT模型被广泛应用于水文、水利、面源污染等方面的研究,但是由于SWA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研究中心研制开发的,其基础数据也是以美国本土的数据为标准的,因此,为了提高模拟的准确性,需要建立研究区域的数据库。SWAT模型数据库非常庞大且对数据格式的要求也很严格,因此,其构建过程就成了很多研究人员的难题,针对这个问题,结合已有的数据库构建研究和赵王河流域SWAT模型的构建过程,提出了比较全面的SWAT模型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向喜琼 《地球与环境》2005,33(Z1):136-138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生存空间不断向山区扩展,使得近年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防范和减轻滑坡等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寻求对滑坡地质灾害进行更为有效地控制和管理的现实途径。而区域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是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的基础,本文在这一领域做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唐山市综合防灾与生态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北方东部城市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大部分城市由于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北纬中度灾害带的交叉部位,灾害问题严重,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因此,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把城市的生态建设和综合防灾工作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规划。通过自然灾害数据库的建立,灾害源、工程地质、建筑和城市生命线等数据的ACCESS数据库分别建立起来了。基于数理统计分析模型的GIS技术,以MAPINFO为平台,采用MAPBASIC开发工具,创建了唐山市综合防灾和生态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为唐山市的综合防灾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建议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滑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是进行滑坡灾害管理和研究的重要手段,本文探讨了基于GIS的巫山县滑坡灾害信息管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了系统的目标和管理内容,讨论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系统结构、系统功能以及实现方法.该系统可以较好地管理滑坡灾害的数据信息,为滑坡灾害的管理和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8.
地震台站如何做好防震减灾宣传科普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地震宣传科普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地震部门的重视,作为地震监测系统的基本单位一地震台站如何在地震宣传科普工作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地震台站自身特点和优势,从地震台站进行科普宣传工作的意义、内容、现状及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四川德阳地区龙凤水库西岸滑坡的地质地貌条件及变形迹象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滑坡的主要成因及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工程防治方案。研究表明,疏松透水的土层、较强的降雨以及人类耕作活动是导致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在天然状态下该滑坡稳定或基本稳定;在天然+地震状态下,该滑坡欠稳定或不稳定;在连续高强度降雨状态下,该滑坡不稳定。故采取截、排水及抗滑桩等工程措施是防治该滑坡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1976年唐山Ms7.8地震震害普查数据为基础,选取丰富的统计样本,采用地理信息软件建立地震死亡率、建筑物倒塌率分布图,揭示出唐山地震灾区高震亡率和高劁塌率呈线性集中沿唐山断裂带分布,在河道、古湖泊和砂土液化地区也存在震害高值区。基于丰富的统计样本,获得了唐山地震死亡率与建筑物倒塌率的非线性关系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