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是接收震前电磁辐射低频段临震异常信号的专用仪器,它具有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并可进行来波方位扫描的特点。ULF-Ⅲ型超低频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是接收超低频地震电磁辐射的专用临震前兆监测仪器,它和我们自行研制的高效、小型磁天线配合使用,可进行东西、南北和垂直三个方向的超低频地震电磁辐射观测。用这两种仪器组成的观测系统配置灵活,操作维护简便,但在长期不间断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1999-09-14和1999-11-30绵竹两次5.0级地震前,位于四川省龙门山断裂带上的几个地表台和井下台分别接收到不同频段、不同形态、不同强度的电磁幅射异常信号。本文分析了地震前后电磁幅射信号由弱—强—弱—平静的变化过程,总结出震前电磁幅射异常信息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大、信号强、信息组数多、信息减弱或平静后数天发震的特征。同时尝试用旋转ULF- 地表电磁波信息观测仪天线方位或转动地表DPJ- 点频电磁幅射仪接收天线位置的方法跟踪来波方位,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破坏过程的声发射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全波形声发射技术记录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在3点弯曲荷载下整个破坏过程的声发射信号,并在研究了声发射累计能量随时间变化关系曲线的基础上,采用谱分析对声发射全波形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以全波形声发射信号的能量分布特性为依据,通过对时域和频域内信号的振幅、频率特征和构件破坏过程的比较,初步得出了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破坏过程的声发射信号的参数特性,发现全波形声发射信号能够实时反映预应力混凝土梁破坏过程中的特征信息。  相似文献   

4.
本文初步总结了临沂矿务局电磁信息观测震例资料,并介绍我站利用点频接收天线进行方位扫描的方法,确定异常最大幅度的方向,用来预测震中方位,以及在对莒县3.8级和射阳4.7级地震预报中取得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地应力波接收仪的结构和特性,以及初步观测结果。该仪器在野外观测中,不仅记录到许多区域性地震,还记录到一些地震前的应变阶跃,它可能是一种临震前兆信息。记录到的震中距小于70公里的地震,其初动方向呈四象限分布。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地震仪传递函数出发,用地震仪器出厂的标称参数,分别计算了DD-1型和65-67-63A型(简称673A)地震仪的初动特性,从曲线可以看出:仪器初动特性和稳态特性之间确实存在极大的差异;573A型地震仪的初动振幅在高频段比DD-1的大。提高DD-1型记录笔的固有频率,能提高高频段的初动振幅。给出了脉冲标定波形随各种参数变化时的曲线。这些曲线可在脉冲标定中,及定性分析仪器的工作状态时提供较为直观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泥石流冲击荷载的时频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石流的能量转化主要集中于运动过程中,泥石流冲击压力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是其能量不断变化的综合表现.本文分析了泥石流能量转化过程及冲击荷载的紊流形态,并根据其脉动特性,将泥石流冲击荷载作为信号进行研究.以大型泥石流模型试验为基础,利用小波时频分析方法将试验测取的泥石流冲击荷载映射为时间与频率的联合信号,得到同一时间9个频段...  相似文献   

8.
<正> 为了加强我市短临监测能力,天津市南郊地震办公室于1991年4月1日开始进行电磁辐射观测工作。采用的观测仪器为DPJ-Ⅲ型地震电磁辐射仪(工作频率38.33kHz)和ULF-Ⅲ型地震电磁信息观测仪(工作频响在几赫兹范围)。配用DD-1地震记录仪进行模拟记录,走纸速度为43mm/分。两台仪器均采用磁天线接收方式。DPJ观测仪的接收天线架设于观测室内,按轴向NS放置(以下简称D_(NS)道);ULF观测仪的两根超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1986年11月15日台湾花莲海域地震及其强余震前电磁辐射的前兆特征。所用的仪器为DDC-2型电子补偿仪、XWX-2042电位差计,记录极距为100m的两埋地电极间所接收到的电磁辐射信息,震前异常波形最大幅度可达187.5mv,为正常背景的十数倍,频谱较宽(0.005—5Hz)。这种特征对认识发生在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上的地震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利用GL-PS2 一体化短周期地震计分别在江苏海上风电平台升压站及高抗站建成两个海洋地震观测台站,并在升压站同址相临架设GL-PCS60 一体化宽频带地震计对比观测。结果表明: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开展海洋地震观测系统设计简单,成本较低,运行稳定可靠。相比于陆地台站,海上风电平台白天与夜晚噪声水平差异较小,但受风力天气影响显著。以升压站为例,海浪干扰集中在0.15~0.3 Hz 频段附近,固有频率为1.4 Hz。地震过程频谱分析获得的地震集中频段作为地震波形滤波处理依据可以提高信噪比,获得清晰震相。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开展海洋地震观测在提高海洋地震监测预警能力的同时,地震过程频谱分析固有频率稳定性以及地震集中频段可为海上风电平台结构在发震过程中的影响情况做出安全评估。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江苏省连云港台电磁信息观测在江苏及邻近地区发生的Ms≥3.0级地震前出现的电磁辐射异常信号为例,通过对信息出现的时间及波形特征的分析,认为距震中300km左右,Ms≥3.0级的地震,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电磁信息观测可能成为一种有较好应用前景的短临预报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 以小震报大震是地震予报中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象1979年溧阳六级地震前4个月内,离震中仅有20公里的溧阳地震台,在 DD—1己录仪上却没有发现一个明显的地震波形,但这并不意味着溧阳六级地震前无地震发生。事实上在溧阳六级地震前几个月内,溧阳台DD—1记录仪上出现过许多不易判断的微小波形,通过震后用 JW—1极微震仪样机进行现场观测,表明那些波形实为微小地震。JW—1型极微震仪为三分向墨水记录式地震仪,工作于速度仪特性。它具有频带宽、高频响应好和灵敏度高的特点。鉴于目前国内采用的震级公式仅适用于地动位移特征,因此  相似文献   

13.
指出了台站形变、应变长条观测仪器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九五”期间对之进行的技术改造及其收效。同时 ,对“十五”在这个项目上应进行的技术改造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自制的JB-72型水平摆倾斜仪的防靠摆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方便,能够有效地避免地震靠摆现象的发生,保证资料的连续和观测精度,减少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可以在所有JB型仪器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装在宁波地震台ZK03井上的SD 3型自动测氡仪一年多来的观测试验和调试,设计出适合于观测小流量自流井的该仪器探集气室装置。即用20cm不锈钢高压锅作集气室,并把集气室内的进出水口制作成一高一底、一小一大的两个平行液面,并使出水畅通。经使用测试数据完全能达到《规范》要求,与手工观测仪器测试结果比较同步性好,反映地震能力强,完全可以替代现有的手工观测仪器,而作为正式入网观测仪器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宽频带数字测震仪监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常时地脉动和水库泄洪激发的振动记录,分析研究给出:常时地脉动信号出现在高频段1.9~12.0 Hz;相对应的卓越周期0.08~0.52 s。水库泄洪激发地动的信号包含多种振动和噪声成份,与常时地脉动信号相比,其出现在低频段,呈现出更长的周期。2012年10月向家坝水库泄洪激发的地动幅度值,随观测站离坝址距离的增大而衰减;坝址峰值加速度均值为1.9 mm/s2;峰值速度均值为0.08 mm/s;最大位移均值为95μm;仪器烈度值为4度,这与现场调查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利用静力位错理论对地震发生过程中的应力场状态进行分析;利用震时被灵敏仪器记录到的高分辨率应变(形变)阶的量值及其空间分布来反演地震断层的参数。将大地形变仪器的观测数据进行统一标度的归化,对前兆观测物理量进行归化处理分析,并进行震例验算。为正确把握地震时震源周边岩石中的应力过程及对在岩石中设置的形变类仪器的影响情况,特选择在布有各类高灵敏形变观测仪器的徐州综合形变地震台大型坑道中,使用化学致裂试验模拟震源的致裂点周围不同构造和距离位置上的岩石应力状态,分析应变的衰减规律,研究岩石中的不同构造方向上与距离因素有关的能量释放情况,建立相应的关系式。编制了震源参数反演、前兆场物理量归化处理等计算软件。通过震时形变资料反演地震断层参数,在为探索地震预报新途径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8.
仪器地震烈度是指由仪器的观测记录计算而来的地震动强度,能直观反映地震的影响程度。建立高效准确的仪器地震烈度评估模型,在防震减灾和烈度速报中有着重要意义。以汶川地震的地震动记录以及与其对应的宏观调查烈度作为数据源,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确定了 17 种地震动参数与宏观调查烈度的关联程度。以与宏观烈度关联系数较高的谱烈度、累计绝对速度、均方根加速度等参数为模型的输入层,宏观烈度为输出层,网络迭代次数为 1 000,损失函数选择均方误差,指标函数选择平均绝对误差,优化算法选择适应性矩估计,建立了基于多层感知机的仪器地震烈度预测模型。最后利用芦山地震为例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并与其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该方法误差率较低,模型预测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正> 香山台位于北京市香山公园附近。台址处于山区与平原接壤地带,地层属中生界下侏罗统,台站东南8公里处为八宝山断裂带。该台站为一个形变综合台,具有多种形变观测仪器,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文选择三种洞室仪器与两种钻孔仪器的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DPJ和ULF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观测场量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并综合国内各地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预报应用中有关时、空、强的前兆判据问题:1.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变化过程中,多点位异常时间趋于集中之后的信号减弱甚至平静,可能是数十小时内发震的一种标志。2.目前所观测到的地震电磁辐射信号主要来自震源(或震中)方向。3.利用lgT-M关系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估算未来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