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信息化的介绍,结合我国环境监察执法的现状,集中阐述了环境监察执法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与迫切性.并重点介绍了"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功能特点以及目前在我国的建设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先进完备的‘数字环保’体系",是"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点。其目的是建设覆盖全国环境信息网络系统,实现环境业务管理信息化、管理信息资源化和信息服务规范化的"数字环保"体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对外发布网站,是"数字环保"体系中重要的基础平台,是促进环境信息化发展,构建环境保护统一网络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信息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环保信息化发展从传统的环境业务独立建设阶段到以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数据整合的"数字环保"阶段,再到以"云到端"技术落地的"智慧环保"阶段,逐渐成熟。环境信息化建设是环保部门实现环境管理转型的重要抓  相似文献   

4.
本文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以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思路、方法及内容,阐明了云技术在基础架构即服务、软件平台即服务和环保业务应用软件按需服务三个层面的应用,总结了"以云技术为核心的智慧环保信息化系统"在内蒙环境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环境保护》2012,(15):50
近日,由中科宇图天下科技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二届中国环境信息化高峰论坛"在广西南宁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服务环保智慧先行"为主题,受到了环境保护部的高度重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各地市环保局领导、企事业单位领导及海外友人应邀出席。与会人员在论坛上分享了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成果和心得,讨论了各项环境信息化解决方案,探讨了天地空一体化技术、三维仿真GIS平台、物联网、云计算、环境模型分析、环境遥感监测、环境应急无人机、移动执法平台、环境监测设备组件软硬件集成研发等问题的同时,对中科宇图以更高端的技术  相似文献   

6.
东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本文在调查东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信息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并相应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为今后东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环境工作通讯》2010,(4):I0014-I0017
在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近年来环境信息化建设经验,深入分析环境信息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环境信息化服务水平,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提供重要支撑。刚才,会议表彰了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优秀集体和个人。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也迈入新常态,作为国家整个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化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支撑。该文总结了在环保工作中推行信息化对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以福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为例,分析了目前福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由此提出改善环境信息化建设,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为确保实现"十三五"节能约束性目标,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编制印发了《天津市节能"十三五"规划》。天津既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等历史机遇,也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成都市"数智环境"治理体系是针对特定生态环境治理目标,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数据、技术、系统、设施、人员、机构等资源而形成的系统性治理体系,旨在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驱动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数智环境"治理体系以大气环境治理工作为切入点,构建了"数智环境——大气系统",开展了以全景指挥实现辅助决策、以大数据平台支撑实现业务协同、以统一指挥调度实现精准管控的建设实践,切实通过信息化手段助力提升生态环境科学监管和精准施策水平。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环境信息化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方向。环境信息化建设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适应新时期环境规划要求。《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战略构想》对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建设现状和顶层设计做了简要介绍,对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信息化建设在“十三五”时期的建设任务和在环境规划中起到的作用提出一些观点和意见,并阐述了环境信息化如何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工作中发挥更重要、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15,43(1)
<正>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响应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要求,加强各级环保部门之间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展示环境信息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应用,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于2014年12月29日召开了"2014全国环境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会"。会议邀请了环境保护部领导、知名院士、有关专家做主题报告或发言,组织环境信息化发展高峰对话,并针对环保大数据应用与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环保信息公  相似文献   

13.
"九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大成就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九五"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贯穿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在国家宏观经济的战略调整中,以解决流域、区域和城市环境问题为重点的大规模污染防治工作全面展开,结合压缩过剩生产力,关闭淘汰了一大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已成为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聂志勇 《环境保护科学》2011,37(4):26-28,72
阐述了"休养生息"含义,在研究浑河城区段特征基础上,探讨了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管网建设、支流河整治、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护坡等措施,缓解城市活动对浑河环境的负担,达到浑河水系"休养生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重庆市环保局以"为科学发展保驾护航,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为宗旨,秉承服务科学发展、维护环境安全的时代精神与重任,以"一案三制"建设为重点,以落实企业环境风险防范责任为基础,以科技、监测、信息技术和环保专业技术为支撑,以提升环境应急指挥智能化水平为手段,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重庆跨越式发展需要的高度一体化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有效防范和妥善处置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确保三峡库区水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16.
"十五"时期,成都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抓手,狠抓环境保护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得到快速提升,迈开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步伐."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成都市将进一步巩固与深化创模成果,加快实施以"城乡环保一体化833 1工程"为核心内容的环保模范城市群战略,全面推进城乡环保一体化,切实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7.
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在东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同时"是我国《环境保护法》明文规定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多年来,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在环境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使我国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具体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重要措施.1991年深秋时节,记者有机会随国家环保局东北地区"三同时"检查组,先后对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安达市、大庆市,吉林省的长春市、吉林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抚顺市、大连市及其10个大中型新建企业(项目)的"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实地采访.这次采访虽属来去匆匆、走马观花,但所见所闻已使人深深感受到:"三同时"作为我国最早的环境管理制度,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发  相似文献   

18.
对昌平区环境质量现状及"十三五"时期环境保护形势进行了剖析,综合考虑昌平区现存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十三五"环境保护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为昌平区"十三五"环境保护规划的编制提供前瞻性、针对性和导向性指导建议.具体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包括:(1)以控制PM2.5为重点,大力开展大气污染治理;(2)以整治恶臭水体为重点,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3)进一步推进总量控制与减排;(4)加快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5)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6)加强环保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正>环境健康风险研究是政研中心特色优势学科之一,主要围绕环境与健康管理政策研究、环境与健康信息化建设及环境健康风险评估等方面,开展国家环境健康领域规划、文件的编制起草及试点指导工作,建设"重点地区环境与健康专项调查"及"环境与健康风险哨点监测"数据中心,开展环境与健康相关信息标准等研究。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旭 《环境保护》2000,(12):25-27
一个正确的综合发展战略决定了各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成改。本文以杭州市为例,对我国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循序渐进发展战略“三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