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跨入了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之列.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Hilbert C*-模上广义g-框架的不相交性.通过分析算子得到了强不相交性、不相交性及弱不相交性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制浆造纸废水应用厌氧处理的方法正越来越得到重视.本文着重讨论了制浆造纸废水中存在的对厌氧过程有抑制作用的毒物及它们的去除方法,这些物质包括无机硫化合物(硫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氧化剂如 H_2O_2、挥发性有机酸和重金属、木材抽提物和强螯合剂 DTPA等.  相似文献   

4.
对青海北部及邻近地区1976年以来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内地震活动正处于第四个活跃期,下一次中强地震发生在柴达木地震带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5.
石墨烯材料去除重金属及放射性核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龙  徐乐瑾 《环境科学学报》2015,35(11):3411-3420
石墨烯及其改性材料具有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抗辐射性能好、耐高温、耐酸碱等优点,近年来在去除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简要介绍了石墨烯的合成及改性方法,综述了石墨烯材料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和放射性核素的研究进展,包括吸附容量、影响因素、吸附动力学、吸附热力学模型和吸附机理,分析了该研究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西宁及邻区1900年以来M≥5.0、1970年至今ML≥3.0地震进行了分析,得到了该区5级以上中强地震的活动规律,认为研究区近2~3年内地震活动处于相对平静期,具备发生M5~6级中强地震的条件,发生6级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7.
研发了特种污染物排放源强反演及可视化分析工具,集成利用了WRF气象预报结果及HYSPLIT前向轨迹规划外场监测点,调用CALPUFF模型基于监测数据和对应气象条件快速反算源强并模拟得到排放影响范围,并使用开源GIS平台进行可视化分析.同时,选取大气背景浓度极低的活性气态汞(Hg~(2+))为目标,以李坑垃圾焚烧厂不稳定Hg~(2+)排放为监测主体.结果表明,基于下风向监测数据反演的源强与实测的烟气Hg~(2+)含量有着较好的一致性(R~2=0.801).该工具可作为特种大气污染事故应急辅助决策新手段,提供包含非稳态排放源强、污染扩散影响范围等信息在内的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灰色关联度的定义,运用广义加权距离构造目标函数,建立了一种水质综合评价的灰色理论模型.综合实例说明了该模型的应用,得到与用其它方法评价完全一致的结果.该模型数学推导严谨,科学合理,分辨率高,可靠性强.  相似文献   

9.
基于复杂工业源强分析模型,结合现场监测、风洞实验及数值模拟技术,确定模型系数,建立定量化的源强分析模型;根据源强分析得到的厂界VOCs整体扩散浓度,计算得到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利用FLACS软件分析得到事故状态下最大影响范围。整合分析结果得到可供企业参考的安全防护距离预判体系,形成解决国内"城市型炼厂"现存安全环保问题的成套量化评估分析技术。  相似文献   

10.
研究采用有效微生物(EM)对偶氮染料氨基黑10B进行脱色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对 EM 茵种的培养务件的筛选试验.得到了活性强的、种类多的复合微生物茵群,其中酵母茵和乳酸茵占70%左右.其它茵种为光合细茵、放线茵以及霉茵等.而且该茵种在敞开静止培养方式、红糖质量浓度为lg/L、氨基黑10B的质量浓度为24mg/L条件下有利于生长.  相似文献   

11.
高铁酸钾水处理剂的制备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次氯酸盐氧化法制备高铁酸钾的工艺,探讨了次氯酸盐浓度、铁盐投加量、反应温度等对高铁酸钾纯度、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初始ClO-浓度为137.3g/L,除盐工序温度控制在10℃左右,铁盐投加量为化学计量的30%时,可得到纯度为96.4%、产率为45.3%的高铁酸钾固体.用XRD、FIRT和SEM对高铁酸钾进行了表征分析.初步研究了高铁酸钾母液中KOH、KCl、KNO3、Fe(NO3)3、KClO等杂质对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碱度越高,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越强, KCl、KNO3使高铁酸钾溶液稳定性略有降低, KClO对高铁酸钾溶液具有强稳定性,三价铁盐的存在能促进高铁酸钾溶液的快速分解.  相似文献   

12.
味精废水与造纸黑液混合液的厌氧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概述由于厌氧生物法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可进行综合利用,因此,近十年来用这种方法处理废水已得到很大的发展.对强酸性(pH~3)高浓度的味精废水,如果选用厌氧法处理,需要在进入厌氧消化器之前调节合适的pH值.众所周知,可用碱性物质中和它.考虑到来源广、价恪低、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印度尼西亚地区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9.0地震前后地震b值的计算.我们得出这一地区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前后的地震b值的变化曲线.计算得到在地震b值变化的各阶段中各级地震的数目占各段地震总数的比例.得出在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前后,这一地区中、强地震增加了.  相似文献   

14.
活化赤泥吸附除磷及其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以铝矿工业赤泥为原材料,采用酸活化、焙烧活化、热酸活化方法进行活化处理,得到除磷吸附剂,考察了pH值、反应时间和磷初始浓度等因素对除磷吸附剂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活化赤泥具有较好的除磷能力,酸活化赤泥和焙烧活化赤泥对磷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55.2、144.2 mg·g-1.热酸活化赤泥除磷能力更强,其对磷的饱和吸附量可达202.9 mg·g~,经过热酸活化后的赤泥即使在pH值波动较大时也能很好处理高浓度含磷废水.溶液pH显著影响磷去除效果,在pH为7时得到最大去除量.  相似文献   

15.
牛栏江(昭通段)河滨生态带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影响牛栏江生态环境安全的因素得到有效控制,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制定了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治理与保护方案,形成牛栏江(昭通段)河滨生态带修复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米散射的基本理论出发。对有关的粉尘粒径的米散射效应进行研究。方法所用的方法主要通过对米散射理论的深入学习、研究,运用Matlab编程软件对0~5μm之间的微粒进行散射光强和散射相函数的计算,得到不同粒径的散射光强、散射相函数,然后利用COMS相机对激光拍摄得到其散射图像,利用散射图像的灰度值与0~5μm之间加权平均的粒子散射相函数值作对比,比较程序实现的可行性。结果得到了0~5μm之间微粒的散射光强以及相应的散射相函数以及激光灰度图像在72°到108°的灰度值。结论通过图像灰度值与散射向函数的曲线对比,证明了程序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以七乡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2015年4、5、6月3次不同雨强条件下的河流水质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区域DEM数据和遥感数据,根据高程与坡度将流域划分5级河流缓冲区,研究不同雨强条件下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格局与河流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空间单元土地利用类型与格局存在差异.低缓区域、中缓区域和高缓区域优势土地利用类型为建设用地;中陡区域和高陡区域林地为优势土地利用类型.2低缓区域是不同雨强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对河流水质影响最大的空间单元.3低缓区域建设用地对水质的影响最大;中缓区域湿地对小雨强时水质影响最大;建设用地对中等雨强和大雨强时水质影响最大.中陡和高缓冲区,建设用地对小雨强时水质影响最大;而中等雨强和大雨强时林地对水质影响最大.4土地利用格局对河流水质影响比较复杂.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对低缓区域水质影响最大;斑块密度、平均斑块形状、多样性指数分别是中缓区域3种雨强时对水质影响最大的格局因子;高缓区域3种雨强条件下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多样性指数和斑块密度对水质影响最大;平均斑块形状指数和蔓延度是中陡区域和高陡区域小雨强和大雨强时对水质影响最大,蔓延度和多样性指数是中等雨强时影响最大土地利用格局因子.  相似文献   

18.
利用TWP16风廓线雷达资料,对2019年8月10—15日"利奇马"台风在辽宁盘锦登陆引发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风廓线雷达资料从时间和空间上能准确清晰地对这次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变化过程进行连续监测.对流层中下层径向速度大于9 m/s(极值为11.2 m/s)、SNR大于55 dB(极值为70 dB)、Cn2大于1.0×10–10、速度谱宽大于2.5 m/s是强降水发生发展阶段,整个大气层垂直风场运动与降水过程有着较好的对应关系.对流中下层垂直下沉速度数值越大,降水越强,SNR能够很好地揭示强降水发生、发展、结束时雷达接收到目标散射信号的强弱,Cn2最大值1.0×10–10出现的最大探测高度和持续时间与降水有密切的关系.降雨不同高度层内,速度谱宽与其降雨量存在着显著的线性关系,即降雨强度越强,速度谱宽数值越大,反之利用速度谱宽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到降水强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了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廓线、径向速度、SNR、速度谱宽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为风廓线雷达应用在降雨天气监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遏制主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排放的国际措施实施之后,某些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环境浓度在陆域的局部或区域尺度内已得到降低.主要的大气排放下降可能会导致如土壤和海洋(或第二源强)等的环境受体中污染物  相似文献   

20.
以流域尺度为研究单元,流量、水质同步监测分析了雨强对太湖缓坡丘陵地区农田土壤养分随地表径流迁移的影响.10场降雨试验结果显示,雨强对农田氮、磷径流迁移有巨大影响.总磷、磷酸盐及氨氮EMC值随雨强的增强而增大;小降雨强度条件下,总氮、硝氮EMC值随雨强的增强而增大,强降雨条件下,其EMC值与雨强呈负相关.小雨、中雨、大雨及暴雨条件下,总氮及总磷的SMA值依次为1.91、311.83、127.65、731.69g/hm2及0.04、7.77、2.99、32.02g/hm2,与雨强表现出正相关.硝氮及氨氮是氮素迁移的主要类型,且主要是溶解态迁移.磷酸盐是磷迁移的主要形态.小降雨强度下,磷以溶解态迁移为主,随着雨强的增强,颗粒态磷迁移量逐渐增加,当雨强达到暴雨时,磷主要是颗粒态迁移.次降雨量、小时最大雨强、平均雨强及降雨历时影响因素中,氮、磷迁移量与小时最大雨强及次降雨量显著相关(p0.01),均表现为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