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黄土坡顶裂缝成因及演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坡顶裂缝是黄土滑坡的重要诱因,探究其成因机理及演化过程对指导黄土区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在地质勘测和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阶段"黄土坡顶裂缝的发育过程,即龟裂→发展→拉张→贯通→成型,认为黄土坡顶裂缝的发育成型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外界蒸发、入渗,坡体内部水土相互制约、古土壤层"堵渗"、"阻裂"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混合成因。干燥蒸发引起的地表龟裂是裂缝起始孕育阶段,此后地表蒸发和地表水入渗则极大地促进了裂缝的发展,这个过程是裂缝发育的龟裂阶段;不均匀的干燥收缩使裂缝尖端同时受拉张、剪切共同破坏作用,这个过程是裂缝发育的发展阶段;前期次滑坡,拉张坡顶裂缝的同时,使坡内原生结构面张开,这个过程是裂缝发育的拉张阶段;坡顶裂缝汇水有优先向坡内环状裂缝渗流的趋势,贯通后裂缝深度大为增加,这个过程是裂缝发育的贯通阶段;古土壤高强度、低渗透性的特征具有"阻渗"、"阻裂"效果,制约了裂缝的发展,这个过程是裂缝发育的成型阶段。最后,以陕西泾阳南塬庙店西村黄土滑坡为例,实证了上述裂缝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2.
“三江”并流区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三江"地区是地质灾害强发区,又是资源富集区和环境重点保护区。为了实现对区内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定量或定量评价,根据该区"崩、滑、流"地质灾害的发育机制-地形地貌的改造和演化过程中各种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动力机制,将促进地质灾害发育的各类影响因子总和-动力势与减缓地质灾害发育的各类影响因子总和-抗力势之间的差值作为地质灾害发育动力强度指数,并且用于量化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通过41个典型地质灾害点的调查分析对各类影响因子赋值,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求解出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方程,作为地质灾害危险性量化评价模型。采用该线性模型简要计算了"三江"并流区典型区段的地质灾害发育强度指数,并通指数的大小为依据统一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避免了人为分级和分区的随意性。  相似文献   

3.
应用"3S"技术,对珠江三角洲自1965至2003年38年间土地围垦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分析了海岸变迁的成因及未来口门滩涂的演变.1965年以来的38年间,整个珠江三角洲围垦成陆面积为730.64km2,平均每年成陆面积19.23km2,围垦的典型地段分布于伶仃洋区、磨刀门区和黄茅海两岸.人类在海岸的各种工程活动加速了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演变,珠江三角洲海岸围垦呈越来越快的增长趋势,预计未来海岸滩涂还不断向海扩展.本文还对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新增的滩涂是珠江三角洲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滩涂的开发利用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影响了沿海滩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长远、科学的角度做好江河口综合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梁向阳 《环境》2005,4(6):153-156
应用"3S"技术,对珠江三角洲自1965至2003年38年间土地围垦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分析了海岸变迁的成因及未来口门滩涂的演变.1965年以来的38年间,整个珠江三角洲围垦成陆面积为730.64km2,平均每年成陆面积19.23km2,围垦的典型地段分布于伶仃洋区、磨刀门区和黄茅海两岸.人类在海岸的各种工程活动加速了珠江三角洲的发育与演变,珠江三角洲海岸围垦呈越来越快的增长趋势,预计未来海岸滩涂还不断向海扩展.本文还对海岸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新增的滩涂是珠江三角洲宝贵的土地后备资源,滩涂的开发利用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影响了沿海滩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从长远、科学的角度做好江河口综合治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7?—?2015年多个时相的Landsat卫星影像及同期气象和社会经济数据,结合多年建成区边界,利用单窗算法反演了地表温度,结合热场变异指数定量分析了西宁市城市建成区热岛强度时空演化特征,探讨了其与城市绿化程度、车辆数等要素的关系,提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热岛效应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显示:(1)西宁市夏季表现为"热岛"效应,冬季为"冷岛"效应;(2)西宁市热岛效应强度在时间序列有三个节点,2000年以前西宁市夏季和冬季白天各个热岛区面积变化不明显,2000年以后热岛区面积,尤其是较强热岛区面积和中热岛区面积都出现迅速增加的趋势,2003年热岛区面积达到最高,2003年以后热岛区面积渐渐回落,2011年以后又增强;(3)夏季"热岛"区面积变化趋势和冬季"冷岛"区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且与建成区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6.
全国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喀斯特地区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纪要喀斯特地区又叫岩溶地区,在我国分布面积很广。全国出露面积137万km2,其中云、贵、川、桂、湘接壤地区分布最为集中,发育最典型,出露面积约45万km2,人口超过1亿。这里山多,平地少:石多,土壤少;水多,可利用的少...  相似文献   

7.
根据鱼鳔发育的不同阶段,从受精后0 h(0 hours post fertilization, 0 hpf)开始对5个发育阶段(0 hpf~孵化前、0~120 hpf、0~168 hpf、孵化后~120 hpf、120~168 hpf)的斑马鱼进行nano-ZnO暴露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nano-ZnO对斑马鱼鱼鳔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ZnO悬浮液中溶解的Zn~(2+)不是导致斑马鱼死亡和鱼鳔缺损的唯一或主要原因.nano-ZnO暴露浓度越高,斑马鱼的死亡率和鱼鳔缺损率越高,存在剂量-效应关系.15 mg·L~(-1) nano-ZnO可造成90%的斑马鱼鱼鳔缺损和死亡,10 mg·L~(-1) nano-ZnO可导致斑马鱼鱼鳔面积缩小70%.斑马鱼鱼鳔早期发育阶段(0~168 hpf)对nano-ZnO敏感度大小为:出芽阶段(0 hpf~孵化前)充气阶段(孵化后~120 hpf)充气完成阶段(120~168 hpf).斑马鱼鱼鳔的发育面积和发育时间也受nano-ZnO暴露染毒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斑马鱼死亡率和鱼鳔缺损率(鱼鳔发育)之间存在相关性(r=0.978,p0.01).这表明斑马鱼鱼鳔的发育缺损是造成斑马鱼胚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nano-ZnO对斑马鱼鱼鳔的影响机理,尤其是对鱼鳔出芽阶段和充气阶段的致毒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近40a来中国喜马拉雅山不同流域冰湖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70年代、1990、2000、2010年4个时相的冰湖编目数据,分析近40 a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不同时段、不同流域和不同海拔冰湖的变化特征。近40 a来中国喜马拉雅山区冰湖变化总体呈现"数量弱减少、面积持续显著增大"的趋势,平均数量减少0.3%,面积增加53.1%±11.5%,但冰湖变化年代际差异明显。西部流域冰湖面积增速明显快于东部流域,由西至东,平均以线性递减率为2.4%/(°)的趋势减少。不同海拔高度的冰湖面积呈扩张态势,76.7%的流域冰湖面积年净增率在不同高度带上呈现出"单峰型"增长模式,其他流域呈"双峰型"甚至"多峰型"扩张模式,体现不同高程上冰湖扩张的复杂性与气候变化的垂直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生态足迹分析法"最早是由加拿大两位专家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以此来测算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该指标将环境负荷表示为土地面积,来直观地理解资源的有限性。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菜肉鱼蛋奶等食物及木材家具等,需要依赖农田、牧场、渔场、森林等来生产,这些支撑生活的所有土地、水域面积的总值,就是"生态足迹"。值越高,说明  相似文献   

10.
统计昆仑山的木孜塔格峰及其周围214条现代冰川朝向、面积、长度和坡度等地形学特征,发现N、NW和NE朝向冰川数量多、以长度小于1 km小型冰川为主,长度5 km以上冰川仅占4.6%。E、SE和S朝向冰川数量少,但长度较大,且坡度相对平缓,冰川面积也较大。SW和W朝向冰川发育则受山脊走向和局地地形影响。利用TRAM、THAR和AAR三种方法计算各坡向长度1.65 km冰川物质平衡线高度(ELA),结果显示:N和NE朝向冰川ELA平均值明显低于其它坡向;茫崖、小灶火、若羌和且末气象站2011—2015年最大风速的风向和降水统计资料显示木孜塔格地区可能受来自东北方向气流的影响。据此推断,木孜塔格地区偏西北坡冰川发育可能受西风气流影响,而偏北坡和偏东坡冰川发育则可能受来自东北方向气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是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大气污染防治的规划,涉及14个城市,四川省属于《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面积最大的成渝城市群,约占该规划区的面积达10.7%。为更好地促进该规划的实施,四川省编制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四川省实施方案》。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及管理工作的基础,论文简要分析了在四川省规划实施过程中,环境监测的工作重点、工作方向以及应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品清湖位于广东省汕尾市中心城区,汕尾港东部。面积约22平方公里,为一处有名的自然泻湖,冰后期海水侵入汕尾和沙海花岗岩体之间的低凹处形成的溺谷湾,后因红海湾沿岸大沙堤的发育和向东延伸,而被半封闭为"泻湖"。但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增多和城市污水管网建设的滞后,大部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品清湖,加上无序、过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及城市建设缺乏科学规划,导致品清湖局部水域污染严重。近十几年来,球形棕囊藻引发的赤潮在该品清湖频频发生,人民生活、生产和生态蒙受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13.
潮沟对黄河三角洲湿地典型景观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潮沟发育对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景观类型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通过对1989-2016年黄河三角洲7期遥感影像进行目视解译,在获取潮沟及湿地景观类型空间分布基础上,通过冗余分析识别影响黄河三角洲典型湿地景观特征的主要潮沟指标。结果表明:光滩面积占比的变化趋势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碱蓬(Suaeda salsa)相反;黄河三角洲北部区域湿地景观的斑块密度整体上大于南部,景观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RDA结果显示前两个排序轴能够解释潮沟发育指标与景观格局指数关系的85.7%,较好地反映了两者的相关关系;潮沟长度、数量、网络连通度和曲率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较大;潮沟分维值对景观格局影响程度最小;潮沟长度、数量、分维值与芦苇和碱蓬的面积占比及斑块密度呈负相关关系,与光滩面积占比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红壤是云南的一种主要土类,它不仅面积大,而且也是人类农业活动的地区,我省许多高产稳产农田均分布在这一地区。所以说,云南红壤对云南农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研究红壤铜、锌背景值含量对因土施用微肥有实际意义。红壤铜、锌背景值的含量主要取决于地质条件。不同母岩上发育的红壤铜、锌背景  相似文献   

15.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发育,出露面积广,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布。因地层分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层发育程度及沉积特征常有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皖浙赣地层小我和广丰地层小区。本文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小区的岩石地层单位特征、划分及对比,分析了该区不同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及岩相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小冰期是指15世纪到20世纪早期之间一系列相对寒冷的气候波动阶段,研究小冰期以来的冰川规模变化,对于了解百年尺度上冰川变化及其气候指示意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oogle Earth和Arc GIS10.3研究了念青唐古拉山西段的现代冰川和小冰期冰川,统计了冰川的基本信息和小冰期以来的变化情况,分析了面积、高程、坡度和坡向因素对冰川变化的影响,探讨了平衡线高度变化的气候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念青唐古拉山西段共发育现代冰川847条,总面积约689.71 km~2,共识别出小冰期冰川306条,总面积约746.12 km~2。小冰期以来冰川面积减少约31%,平衡线高度平均上升约58 m,冰川的面积、坡度和高程对冰川面积变化的解释率为71%,平衡线高度变化与印度季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青岛崂山风景名胜资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位于山东半岛东南部的黄海之滨,主峰为巨峰,海拔1132.7m,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花岗岩峰丛地貌发育,以峰顶耸立、层峦叠嶂、深涧幽谷为主要特色。山区东、南两面临海。景区面积446km^2,是国务院首批审定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相似文献   

18.
湿地缓解银行——美国湿地保护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美国联邦湿地政策经历了从湿地开发到湿地保护的演变过程,湿地面积减少的速度显著下降.特别是最近几年,通过一些湿地保护制度创新,美国湿地面积出现了增加的趋势.本文对其中的湿地缓解银行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与评论,并指出缓解银行在实现湿地"零净损失"和"总体增长"的政策目标方面是一个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9.
香港世界地质公园粮船湾组碎斑熔岩柱状节理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5,(4):252-260
在香港世界地质公园西贡火山岩园区,白垩纪粮船湾组流纹质碎斑熔岩普遍发育完整的柱状节理,构成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流纹质火山岩石柱群。文章在详细野外观察与测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粮船湾组石柱群原生柱状节理构造特征,初步探讨了其成因。结果表明,该区火山岩石柱截面形态以六边形为主,少量五边形及不规则状,直径以1~3m为主;完整的单个石柱高一般20~30m;石柱整体向NW和SW陡倾。但是,粮船湾组火山岩非全部发育柱状节理,按石柱发育程度可分为极发育、一般发育(被破坏)和不发育三种类型。通过统计大量原生柱面的产状,发现各个方向的柱面均有发育,其无序性符合冷凝收缩的成因模式,认为后期次生节理构造及海蚀作用对原生柱状节理有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20.
论文以青藏高原东部大渡河上游农牧交错区为例,采用农户问卷调查方法,在2006和2011年进行的农户和地块调查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种植制度"双改单"现象,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影响种植制度"双改单"变化的因素。研究表明:1在2006—2011年间,研究区玉米的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小麦的播种面积大幅度下降,土豆的播种面积快速上升,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缓慢增加;复种指数明显降低,两熟制作物种植面积下降,一熟制作物种植面积增加,"双改单"现象明显。2非农收入变化、畜牧业收入变化、地块均面积和区位变量是影响种植制度"双改单"的主要原因。研究种植制度变化并揭示其影响因素,有利于为政府制定有的放矢的粮食生产激励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