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苏打法纸浆废水为试样,进行完全混合活性污泥室内试验。测定污泥负荷与SVI值,污泥沉降速度、处理效果及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污泥负荷在0.3~0.5kgBOD/kgMLSS·d和SVI值低时,其BOD去除率、污泥的凝聚性及沉降性均较佳;负荷超出此范围,SVI均较高。最适宜的范围。MLSS为5000~7000mg/l;曝气时间8小时以上。但本法对木质素去除效果很差。完全混合式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设计参数为,BOD去除率系数,第一槽K=0.000143(h~(-1)),第二槽K=0.000257(h~(-1)),污泥增殖系数a=0.6,自动氧化系数b=0.17。  相似文献   

2.
二沉池作为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单元其优化运行尤为重要,实际中往往缺乏对二沉池的深入认识而导致在运行中经常发生污泥沉降性能变差的情况,基于上述问题探讨了表征污泥沉降性能的经验表征参数污泥容积指数SVI的不足,提出了二沉池水力停留时间内污泥沉降比SV的概念,同时基于固体通量理论和物料守恒建立了二沉池的数学模型,采用虚拟仪器软件开发平台(Lab VIEW)对北京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泥位层高度和回流污泥浓度进行了动态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在污泥浓度较低(MLSS4.0 g/L)时,SV_(30)和MLSS之间呈正比例关系,可采用经验SVI值来判断污水厂的污泥沉降性能,但污泥浓度升高时(MLSS4.0 g/L)SV_(30)和MLSS之间的线性关系发生改变,采用经验SVI值衡量污泥的沉降性能会带来较大误差;所开发的仿真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二沉池运行工况并预测未来二沉池泥位的变化趋势,同时指导操作人员动态地改变回流比值,既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泥膨胀带来的污泥流失风险,又能为污水厂的优化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韩丹  汪永辉 《环境科技》2007,20(4):23-26
以厌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在膜生物反应器中培养好氧颗粒污泥,通过对3个培养阶段污泥生长情况的考察,研究了颗粒污泥的变化规律及特性.结果表明:污泥在培养初期MLSS和SV均增长缓慢,污泥沉降性能较差,但到成熟期ρ(MLSS)可以达到8 g·L-1左右,SV和SVI也由接种时的11.4%,34.9 mL·g-1增为42%,52.9 mL·g-1,整个培养过程只用了60 d.此外,颗粒污泥的表观性状及颗粒粒径在不同的时期也有鲜明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以污水厂冬季膨胀期污泥(SVI=280 mL·g-1)为对象,研究了臭氧投量对SBR系统污泥沉降性能及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投加臭氧(0.085 g·g-1,以O3/MLSS计)20 d后,菌丝体被打断,SVI降至125 mL·g-1,消除了污泥膨胀,且硝化、除磷效果不受影响.高浓度投加臭氧,污泥的沉降性能反而开始恶化,除磷效率也降至60%左右.进一步研究表明,PS/PN与SVI呈正相关关系(R2=0.9381),可表征污泥的沉降性能;臭氧除打断菌丝体外,还通过改变EPS的含量及组分影响着污泥的沉降性能.  相似文献   

5.
纯氧生化处理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污水处理工艺,采用SBR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研究纯氧曝气系统的污泥浓度、污泥沉降性等特性。结果表明:纯氧曝气污泥浓度大于空气曝气,MLSS,MLVSS分别为4 225.57mg/L,3 155.71 mg/L,MLVSS/MLSS保持在0.72左右,污泥中有机成分更高,活性更大。纯氧曝气菌胶团结构较空气紧密,稳定期SV,SVI分别达到25.67%,60.12 mL/g,污泥的沉降性更稳定。低曝气量、高含量DO有利于纯氧污泥的浓度提高、沉降性能改善。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EPS对膨胀污泥沉降性的影响,通过减少进水P源、N源的方式培养异型膨胀活性污泥,分析不同层、不同组分EPS对异型膨胀污泥沉降性影响.结果表明:异型膨胀(非丝状菌粘性膨胀、丝状菌膨胀)活性污泥EPS多糖组分Total-PS、中层组分(L-PS)含量均高于正常污泥.非丝状菌粘性膨胀污泥EPS各层多糖含量高于丝状菌膨胀污泥,而各层蛋白质(PN)含量均低于丝状菌膨胀污泥.非丝状菌粘性膨胀污泥Total-EPS((229±94)mg/g MLSS)、PS/PN值不仅显著高于正常活性污泥((86±16)mg/g MLSS),也高于丝状菌膨胀污泥((108±30)mg/g MLSS).非丝状菌粘性膨胀污泥EPS多糖总量Total-PS、蛋白质总量Total-PN越高,SVI值越大,污泥沉降性越差,越易膨胀,且EPS蛋白质组分对污泥膨胀作用大于多糖;从不同层EPS看,松散外层(S层)EPS对非丝状菌粘性膨胀作用最大(S-PN与SVI值相关性最大,r为0.881,P<0.05),是主要影响因子.丝状菌膨胀污泥,除了内层紧密型T-PN对SVI值影响较大外,其他各层、各组分EPS含量与SVI均呈微弱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校园废水处理效果,减轻对环境的污染,使用膜生物反应器处理人工校园废水,探讨了反应器内污泥分别为颗粒污泥和絮状污泥时膜污染情况和污泥性能。结果表明颗粒污泥膜反应器内MLSS、SVI、Zeta电位分别为101.78%、43.31ml/g、-5.329m V,均好于絮状污泥膜反应器内的42.38%、130.82ml/g、-23.856m V,在污泥增长、污泥沉降性能和污泥疏水性能方面都好于絮状污泥膜反应器。  相似文献   

8.
以SBR方式进行对比实验,考察了一定密度的红斑票页体虫对污泥产率系数及出水COD、SVI的影响.发现:平均负荷(COD/MLSS)在1.5 g/(g·d)的情况下,红斑票页体虫数≤70 ind/mL时不能达到明显的污泥减量效果; 外加一定数量的红斑票页体虫,还会降低COD去除率,降低的范围在0%~12%;并且,反应器中长期维持较高密度的红斑票页体虫会使污泥的沉降性能降低,同时也会一定程度地影响红斑票页体虫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胞外聚合物EPS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1,他引:33  
对污泥负荷Ns、溶解氧(DO)对活性污泥中胞外聚合物EPS的组分、含量及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对EPS对污泥沉降性能影响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试验结果表明:负荷对EPS影响高度显著,而DO对EPS影响较小;EPS与污泥沉降性能SVI相关性高;随着负荷降低,EPS含量增加,SVI增加.同时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污泥中EPS的含量高低主要由负荷决定,并得出Ns、DO对EPS及SVI的影响模式.此外,根据有关试验结果分析了在低负荷时易发生污泥膨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炼油废水中石油类物质容易影响活性污泥沉降性能、干扰处理效果.为了定量分析石油类物质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采用定量图像分析技术,通过图像采集、图像处理、图像分析和数据处理流程,考察了不同浓度环己烷影响下活性污泥絮体微观参数变化情况及参数间的相关性,并分析了微观参数与宏观参数[SV(污泥沉降比)、SVI(污泥容积指数)和MLSS(污泥浓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絮体微观参数值随环己烷投加浓度的变化规律具有明显的分组现象,同组参数间相关性强,可据此将参数分为大小类、规则性类和密实性类.②环己烷在低于1 g/L浓度条件下使活性污泥沉降体积增大,此时密实性参数与环己烷投加浓度、SV和SVI分别具有一定相关性.③环己烷投加浓度≥ 1 g/L时会导致污泥上浮流失,此时大小类和规则性类参数均分别与SV和MLSS具有一定相关性,其中,孔率与环己烷投加浓度呈负相关(R2为0.91),分形维数与SV和MLSS分别呈负相关(R2分别为0.75和0.89).研究显示,利用定量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孔率和分形维数等污泥絮体微观参数,能够反映石油类物质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当孔率降至0.98以下预示着污泥流失,并且分形维数越大,流失越严重.   相似文献   

11.
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的富集培养与其污泥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亚硝酸盐氧化菌(NOB)特性,以某中试SBR的剩余污泥为接种污泥,以NO2--N为底物,采用逐步提高进水NO2--N浓度的方式,通过控制高游离亚硝酸(FNA)浓度联合高DO浓度对NOB进行富集培养.65d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分析结果显示NOB占细菌总数的80%以上[Nitrobacter(NOB的一个种,菌体呈杆状或梨状):80%; Nitrospira(NOB的一个种,菌体呈螺旋状):5%],表明成功富集培养出NOB为优势菌种的活性污泥.并且自然形成颗粒污泥,MLSS约为700mg/L,MLVSS/MLSS为0.278,SVI约为6mL/g.富集后污泥SVI较低的原因可能是污泥无机化程度高,污泥以无机盐沉淀为晶核形成颗粒污泥.试验结果表明,该污泥能够处理NO2--N浓度为1000mg/L的污水,比硝化速率为131.03mg/(g MLVSS·h),比耗氧速率为169.5mg O2/(g MLVSS·h).  相似文献   

12.
污泥指数SVI可反映出污泥的凝聚和沉降性能,因此可通过分析系统的SVI值来分析和判断系统运行的情况。文章通过分析生物铁MBR与普通MBR中污泥SVI值的变化情况,得出:生物铁MBR系统的污泥沉降性能良好,且SVI值均低于普通MBR,不会随进水负荷的变化发生很大的波动,系统的净水头压差也没有发生很大的波动;而普通MBR系统污泥SVI值随进水负荷增加变化迅速,且容易发生污泥膨胀,系统的净水头压差迅速攀升,而为了保证处理流量,必须提升净水头压差,说明膜污染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在运行稳定的连续流活性污泥系统中采用超声处理剩余污泥并将其返回系统中.研究在不影响出水水质的前提下实现污泥减量化的条件。试验表明:在声能密度0.8W/mL、超声作用时间60s,系统运行稳定后,出水CODCr质量浓度为46mg/L,单位MLSS的SVI为82.6mL/g。此时,系统出水达到C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排放标准,污泥沉降性良好,污泥减量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营养物质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及污泥膨胀的控制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SBR)处理啤酒废水,研究了N、P营养物质的不同缺乏程度对污泥沉降性能的影响,同时考察了污泥絮体性状和微生物的变化.结果表明,原水BOD5/N/P为100/5/1、100/5/0.8和100/4/0.8时,污泥沉降性能良好,没有发生膨胀;BOD5/N/P为100/0.94/0.31、100/2/0.4、100/3/0.6时发生丝状菌污泥膨胀;BOD5/N/P为100/0.94/1、100/5/0.31、100/5/0.4、100/5/0.6时发生非丝状菌污泥膨胀.缺乏营养物质引起的污泥膨胀,多数情况下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后,膨胀可得到控制.提高有机负荷有助于改善污泥的沉降性能.进水N、P营养物质同时缺乏时,可形成直径为2mm~6mm的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5.
污泥浓度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效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考察了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洗浴废水时 ,污泥浓度对出水水质及膜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尽管试验中污泥沉降性能较差 ,但当污泥浓度大于 2 30 0mg/L时 ,出水仍能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GB/T1892 0 -2 0 0 2 ) ;出水COD随污泥浓度升高而降低 ;膜通量与污泥浓度的对数值呈线性关系。由于处理效果和膜通量两方面的因素 ,对于本试验中的原水 ,MLSS的适宜范围为 2 30 0~ 5 0 0 0mg/L。  相似文献   

16.
在高径比20的鼓泡SBR和高径比1.2的鼓泡-搅拌SBR反应器中,考察了好氧污泥颗粒化过程中,污泥粒径、分形维数、微生物特性的变化.建立流体动力学模型,对鼓泡和鼓泡-搅拌反应器中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前后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从水力学角度分析2个反应器污泥特性出现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鼓泡反应器内在表观气速2.0cm/s条件下形成了均值粒径0.604mm,平均沉降速度(24±5.8) m/h,SVI 36.33mL/g,MLSS维持在4500mg/L左右,表面光滑的好氧颗粒污泥.鼓泡-搅拌反应器在搅拌速度300r/min、表观气速1.05cm/s的条件下,成功培养以丝状菌为骨架的好氧颗粒污泥,均值粒径可达1.123mm,污泥的平均沉降速度为(19.6±5.1) m/h,SVI为41.33mL/g,MLSS维持在3300mg/L左右.好氧颗粒污泥形成前后的能耗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初期,鼓泡-搅拌反应器因搅拌桨的加入,获得的湍动能远大于鼓泡反应器,约为100倍左右;而好氧颗粒形成之后,鼓泡反应器中上部位置的湍动能明显增加,且湍动能的大小大于鼓泡-搅拌反应器.相比较而言,鼓泡反应器相对节约能量.  相似文献   

17.
沉降速率作为选择压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质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序批式反应器中以普通活性污泥驯化而得的好氧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葡萄糖为碳源,研究作为选择压的沉降速率对好氧颗粒污泥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作为选择压的沉降速率与反应器中SV值和MLSS成反比关系;在沉降速率变化过程中,污泥龄、耗氧速率、胞外多聚物和COD去除率均产生变化。在本试验条件下,改变沉降速率,能改变反应器中生物量的洗出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微生物群体的组成,从而影响活性的生物学性能;但生物相的改变限度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动态平衡。污泥龄的波动与不同沉降速率下反应器中污泥中的胞外多聚物含量的变化有关。大量的胞外多聚物在颗粒污泥表面形成粘液层,对颗粒污泥形成保护。不同沉降速率下颗粒污泥的的胞外多聚物发生变化,进而影响颗粒污泥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以序批式反应器培养的好氧颗粒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驯化处理上流式厌氧颗粒污泥床反应器的出水,整个运行过程主要分为颗粒污泥驯化阶段和稳定运行阶段。在稳定运行阶段,有机COD负荷可达到5.2 g/L.d,COD去除率高于95%,好氧颗粒污泥直径集中于3.5~6mm,SVI 50~58mL/g,沉降速率在72~90m/h,好氧颗粒污泥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和较高的COD去除率。同时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接种颗粒污泥和驯化后的好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结构进行了初步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