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气候风险、损失损害及安全问题在我国日益突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气候变化敏感区,在承担生态环境保护主体功能的同时启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实现区内环境治理、经济发展及气候治理协同增效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形势,从减缓和适应两个维度提出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全球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存环境及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也使中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面临新的压力,雾、霾,酸雨等极端气候环境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干旱化及生物多样性减少趋势加剧.气候变化与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互为因果,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既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和人类健康的必要措施,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各国的繁荣发展。中国政府始终以负责任的态度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坚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把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努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估了河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并结合评估结果,提出了促进河南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经过国际间多年的讨论,终于在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签定议定书之后,确立了温室气体过量排放所可能引发的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因此.温室气体排放管制的实施,应该具体落实在国家、产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采取符合经济效益的减排方式,以降低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而国际标准化的温室气体测量和监测方式,是国际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稽核及数据比较的基础,以降低国际间相关减量数据报告的误差,并可作为国家、产业和企业等选择不同减排策略时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的进展和现状进行分析,指出我国应对气候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各部门的业务能力得到普遍提升、企业低碳发展意识逐步增强、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升、数据和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建立;然而当前,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也存在认识不足、覆盖领域不全等问题。为此,在提升行政部门系统决策实施能力、加强科研院所研究支撑能力、引导市场主体加强专业服务能力、提升社会公众的低碳意识方面给出了建议和措施,并针对这些措施,提出要加强组织领导、健全机制、深化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7.
气候确实在发生变化。以往人们随意地认为这与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的增加有关,现在这种观点已得到充分证实。自1991年以来.已出现了自有记录以来全球气温最高的十个年份.而在上个世纪,温度上升7约0.6摄氏度。在同一期间内,全球的海平面上升了约20厘米.部分原因是陆地上冰层融化.海洋自身发生热膨胀。许多山峰上的冰盖正在消失.最近几十年来,夏秋季节北冰洋的冰层厚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深刻影响着各国的能源安全、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9.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法自诞生伊始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温室气体控排始终是这套法律体系的重要内容。围绕控排这一主线,气候国际法经历了初创期、深度推进期和自我调整期三个主要阶段,并以《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的缔结和实施为主要代表。在气候国际法正式确立"自下而上"贡献模式的大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排放国,其对国际减排进程的参与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国内层面积极推动的碳排放交易制度体系的建设,是我国自主进行温室气体控排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正>"低碳行动,保卫蓝天。"6月13日是第6个全国低碳日,今年低碳日的主题是"提升气候变化意识,强化低碳行动力度"。冰川加快融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严重生态环境威胁。走绿色低碳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保卫蓝天的必然选择,必须要落到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中。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主线,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客观分析应对气候变化在生态文明建设及"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立法、市场,在协同作用方面存在的难题与短板以及《巴黎协定》确立的"自下而上"的国家自主贡献模式带来的困境与挑战,探索突破生态文明建设瓶颈,引领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变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受过低纬和中高纬各种天气系统的共同影响,气候复杂多变,灾害频繁,是气候变化第三区域.  相似文献   

13.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已提前超额完成2020年气候行动目标,启动了全球最大碳市场上线交易,积极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可以说,中国正全力以赴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9月21日召开的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再...  相似文献   

14.
翟丽华 《环境保护》2011,(18):43-45
我国各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机构职能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完善、缺乏温室气体排放统计和监管制度、技术支撑不足等问题。加强管理体制的建设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2014年又启动了低碳工业园区和低碳社区试点工作。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6月10日在深圳2014年全国低碳日主题活动开幕式上说表示,中国碳排放总量大、增速快,能源资源环境约束紧,发展方式不合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温室气体     
1.概述大气层中痕量气体浓度升高会导致地球气候变暖。这些气体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地球温度保持平衡的途径。这些气体通过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远红外辐射,就像温室一样。促使地球气温升高。这些气体的浓度正在迅速增加。如果照现在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在下个世纪中期以前,全球气温即会升高摄氏  相似文献   

17.
日前,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介绍了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他谈到,不管国际社会谈判的结果和发达国家承诺和采取的行动如何,中国首先从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船舶污染是指各类有害物质进入海运,对周围水环境和大气环境造成破坏的有害影响,在法律意义上可分为排放性船舶污染和事故性船舶污染。船舶污染的危害性不仅涉及物质财富,而且给海洋生物、海滨环境、人类健康带来巨大危害,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破坏海洋生物及其生存环境、污染大气加重温室效应等后果。  相似文献   

19.
阳光使海洋、陆地和植被变暖,然后变暖的地面又把热辐射回太空,但向外辐射的波长在红外区。辐射热返回太空时,部份红外辐射热会被某些气体吸收,产生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这些气体称为温室气体。现将主要温室气体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20.
在国际社会的合作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已出现下降的拐点,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也将推动人类社会理念及技术的跃迁.在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中,世界各国对待气候变化问题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义务的理念和对策,反映出了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认识水平和经济技术实力差异,不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路线也因此各不相同.发达国家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路径表述为低碳经济、低碳社会、低碳路径等概念,并试图推广给他国,然而这类路径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发展低碳的生产技术和末端处理技术等手段,实现经济发展结构的内源性改善.发展中国家若一味遵循此种模式,追随发达国家技术发展的脚步,将使自己始终期待甚至依赖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抑制本国技术的发展,其后果只是进一步扩大了南北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