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钟斐 《环境保护》2013,41(15):71-72
环境文化是对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意识习惯的集中反映,它是包涵思想观念、生活行为、民俗传统的综合性立体性概念。大力发展环境文化是我国现阶段生态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根据各地民俗特点、环境特色的不同,环境文化建设的表现方式极为多元。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它以朴素的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集中反映了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与意识习惯,与  相似文献   

2.
唐朝 《环境》2008,(2):86-87
年画是我国民间最普及的艺术品之一.每逢岁末,我国的多数地方都有张贴年画、门神和对联的习俗,用以祝愿新年吉庆,驱凶迎祥,为春节增添了浓厚的节日喜庆气氛.时值今日,年画--这门我国古老而独特的民间艺术,更是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了十分深厚的文化意蕴和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森林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实务》是针对当代林业发展进行研究的著作,该书共分十一章,涵盖了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林业的涵义与发展、我国的林业资源、林业经济管理概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区划、黄河上游山地类型区、黄土高原类型区、国情与生态资源环境、西部大开发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新技术"3S"技术及其应用,分别从森林文化、历史沿革、林业的涵义、林业资源、林业经济与管理、生态建设与治理、国情与生态环境、西部  相似文献   

4.
安塞腰鼓是陕北民间民俗艺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传统的民间广场传统体育项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快速更新,导致我国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正日渐流失与消亡。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调查延安中小学安塞腰鼓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分析影响安塞腰鼓在中小学开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安塞腰鼓的保护、传承发展提供实践支持。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内社会大众的建筑审美思想,如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白墙黛瓦的建筑色彩、徽派建筑马头墙、坡屋顶、石雕木雕砖雕的建筑结构装饰元素等,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时期建筑装饰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而言,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既具有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外形结构之美,也有着中式建筑内在的文化气韵,将其运用到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中,能够为其提供具有我国精神内核的装饰素材元素,丰富建筑设计的视觉界面选择,打造出兼具现代功能与我国民族特色的当代乡村环境空间建筑.因此,应当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在乡村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运用价值与手段,提升当代农村环境空间的审美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其融合了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内社会大众的建筑审美思想,如江南地区民居建筑白墙黛瓦的建筑色彩、徽派建筑马头墙、坡屋顶、石雕木雕砖雕的建筑结构装饰元素等,对于我国传统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新时期建筑装饰设计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当代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而言,传统民间建筑装饰既具有西方建筑装饰元素外形结构之美,也有着中式建筑内在的文化气韵,将其运用到乡村建筑环境空间设计中,能够为其提供具有我国精神内核的装饰素材元素,丰富建筑设计的视觉界面选择,打造出兼具现代功能与我国民族特色的当代乡村环境空间建筑.因此,应当重视传统建筑文化在乡村建筑环境空间中的运用价值与手段,提升当代农村环境空间的审美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环境》2008,(3):92
前进路幼儿园将中国的传统民间工艺刺绣与环境教育相结合,寓教于乐,使孩子们在接受民俗艺术熏陶的同时,培养幼儿对美好环境的热爱之情.学校在传统刺绣中没有一昧追求模仿传统技能技巧,而是稳步合理地结合幼儿年龄特点让幼儿亲自参与,鼓励幼儿大胆创新.在刺绣的材料、针法,设计、颜色的运用等方面,启发孩子积极寻找、发掘不同的资源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发展概况应用土地处理城市生活污水是一种古老的方法,在美国也有近一个世纪的应用历史.然而,这种传统的污水净化方法,直至60年代初期在美国并未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随着污水排放标准的再次提高,耗用于  相似文献   

9.
徐鸣  崔劲炜 《环境工程》2021,39(10):后插24-后插25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同时也是传承两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古国.所以村落是中国从古至今广大农民聚居的主要形式.而随着国家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村落变成了城镇,传统村落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目前国内传统村落保存较好的地区大多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甘肃等地,其中南岭走廊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集走廊,是传统村落文化环境遗存较多,保留较好的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对于研究中国民族团结历史,研究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传承以及继承少数民族文化风俗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村落文化承载了太多中国具有宝贵意义的精神文明和文化风俗,因此加强传统村落的文化环境保护,继承传统村落文化,并促进其发展有着时代的必然性.基于此,对冯智明的著作《多维空间与文化环境(南岭走廊瑶族村落保护)》加以研读,分析其中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认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一向以古老、文明、淳厚、朴实而著称,其城市建设以格局严整、建筑平缓、空间开朗为特征。在建筑布局上高低有序、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功能严谨。北京,是我国最后几个王朝的都城,在这里遗留的文物、古建筑不但数量多,而且较完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佼佼者。北京,又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应该走在全国城市建设的最前列。为保护好北京的城市风貌就必须在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东北虎     
东北虎是一种凶猛的动物,它在分类上属于食肉目的猫科、豹属.这种令人敬畏的动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但是,这一产生于100多万年前的物种在今天却面临灭种的困境.  相似文献   

12.
信息     
《环境》1998,(8)
据悉,一种新型高效处理农业和林业废弃物装置在我国开发成功,并投入运行,这种循环流比床木粉气装置,把难以利用的细小的生物质废物(如木粉、木屑、甘蔗渣粉、秸秆、稻壳、果壳、核等)转换为高品位的气体燃料(木煤气)供作锅炉燃料,是一种高效处理林业、农业废弃物并获取能源的装置。该装置的特点是:1.采用了简  相似文献   

13.
现在的孩子在"三片"(薯片、芯片、大片)中长大,带来的是传统文化的缺失,折射出一个古老民族精神的集体迷失。要扭转这种局面,只有让学生在书香中浸润人生,在活动中践行孝雅,才能让孩子拥有美丽的人生。  相似文献   

14.
<正>创新意味着对传统的挑战、突破与超越,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不断被强化,不仅凝固为一种制度,而且形成为一种文化,是创新教育最大的困难和阻力之一。另一方面,传统教育中也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着许多闪光的思想,如"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因材施教"的学生观,"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的教法论,"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的学法论等,这些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的思想基  相似文献   

15.
"体育、文化、环保"是现代奥林匹克的三大支柱,"更快、更高、更强"只是竞技体育的口号 奥林匹克运动会原本是古希腊人的体育赛事.100多年前法国人顾拜旦为这一古老的运动会引入了文化理念,使其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盛会.  相似文献   

16.
<正>地域传统文化是经历千百年的历史选择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其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有些被相关部门收集整理,得以保存,有些却散落民间,濒临失传。开发与实施"地域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不但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能够增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与热爱。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一)普及与提高相结合适合全体学生学习或参与的内容我们利用校本课程必修课的形式进行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精深,体验家乡传统文化的广博,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滋  相似文献   

17.
<正>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工作需要加大继承、重建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力度。在深厚的社会文化体系中,美术是一门独具社会价值和人文魅力的文化形态,而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血液,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在有效的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真正有所得,是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笔者在高中美术教育教学中,从保护民族文化入手,  相似文献   

18.
“环境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文精神为先导、以科学为依托的新型文化。它在本质上要求根据社会结构体系内部的有机联系,将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协调统一发展纳入环境发展的总体设计中。环境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是一种生态文化,它的发展对我国的未来有着巨大影响。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绿地保护”的思考,分析了欧美文化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差异,并进而提出了发展自己的环境文化:“中国式”环境文化。  相似文献   

19.
卞有生 《环境保护》1994,(11):27-31
(一)生态县建设是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历史的长河中,“发展”始终是人类追求的最普遍、最基本、最崇高的目标.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发展”的历史.持续发展的思想是对传统发展思想的一种屏弃,是在对传统发展思想进行深刻的反思基础上对其消极  相似文献   

20.
王志成 《环境》2004,(4):22-23
在城市现代化和乡镇城市化的过程中,特别是最近20年来,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不少城市采用类似的技术,追求大规模的建筑群,大体量的建筑物,导致城市面貌千篇一律,而这种趋同的文化正在吞噬城市的人性与文态。特别是吞噬以历史城镇、街区、古老建筑为标志的城市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