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严重污染事件后,强化了环境政策.在水污染控制法中从严制定了污水排放限制和水质标准,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成功地减少了污染.对"日本湖泊水质保全特别措施法"的现状、流域的点源和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削减、湖泊底泥的疏浚以及采用生态工程方法减少支流负荷等流域综合管理进行了综述和探讨,并给出了进一步改善湖泊水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案例解读:日本是一个根据其经济和科技发展速度适时调整专利策略的国家。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其目标是构筑小型专利网的专利战略;70年代至80年代,向自主专利战略过渡;20世纪90年代,其重点放在了促进原创技术的专利战略上;进入21世纪,则是建立全面的知识产权战略。日本的做法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日本环境保护走的是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为此日本曾经付出沉重的代价.从1878年前后的尾铜山矿毒事件到20世纪50、6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引起的公害问题逐渐跨区域化并呈现出复杂化、长期化的特征,严重阻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引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也日益突出和尖锐.  相似文献   

4.
日本农业环保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本的农业发展基础与我国相似: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多地少,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分散型的农业经营方式;20世纪5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日本农业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产品产量虽然人幅度提高,但是农药残留、农产品品质降低、水质恶化等问题相继出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危机;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被提出后,日本及时制定了一系列农业环境保护政策,使农业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海洋逐渐变暖[Science,287,2225(2000)].马里兰州Siluer Spring的NOAA的国立海洋学数据中心的研究人员Sydney Levitus称:"变暖可能是由于自然界变动、人类活动影响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全世界海洋从表面到3 000m深的温度增加了0.06℃,热容量增加了约2(1023J.在同一时期,海洋顶部300m层的温度增加了0.31℃.全世界绝大部分海洋都变暖,但变暖速率不一样.大西洋和太平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变暖,而印度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  相似文献   

6.
苏州市继2003年实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一片红"和2004年实现全国生态示范区"一片绿"之后,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国家生态市的目标.经过6年多来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所辖的张家港、常熟、昆山、太仓、吴江市以及吴中、相城区已全部建成国家生态市(区),苏州国家生态市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全市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进的工业化国家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开始设法采取对策.本文通过对日本和德国在各历史阶段的环境政策的分析和对比,探讨了其环境政策的演变规律,总结了对中国环境保护策略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8.
"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行业燃煤电厂的大气污染物控制取得了很大成就.我国电力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尽管火电装机容量在这段时间增长了10倍以上,但烟尘排放总量略有下降;SO2控制取得明显成效,为全国完成节能减排目标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NOx控制初见成效,烟气脱硝工程开始建设."十二五"时期,电力行业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9.
日本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为履约并保护其国内因经济发展而受到严重威胁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遗产,整合其20世纪70年代开展的"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和21世纪2003年开始构建的"重要地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逐步形成了国家尺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体系;而国土交通省于1990年开始对日本109条一级河流的主要干流和主要库区进行的"河流岸边国势调查",是自然环境保护基础调查和重要地域生态系统监测网络(监测1000)的重要补充,对了解和评价生物多样性起到支持作用。本篇论文为日本水环境质量监测系列研究之二,"日本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监测概述"。  相似文献   

10.
汪劲 《环境保护》2006,(24):68-71
20世纪90年代 日本<环境基本法>的立法背景 1991年12月,日本中央公害对策审议会和自然环境保全审议会以"地球村时代环境政策的实况"为题召开了咨询会议.  相似文献   

11.
王令 《环境保护》2011,(13):62-64
悠悠黄河水承载着数千年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黄河以它绵延弯曲的身姿,穿越了中国中部5400多公里的土地.郑州作为黄河中下游交接地的一颗明珠,肩负着流域治理的重任.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郑州市区建设的起步之年,郑州市将以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努力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生态城市,而治理水污染,促进水环境持续改善,是未来郑州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规划环评中开展洪灾风险评价,应统筹考虑社会、经济的综合影响。就经济损失方面,需要根据洪灾风险评价的基本理论,结合规划区的实际情况,并基于AcView和MapInfo地理信息系统,合理确定洪水风险区、洪水淹没范围、损失率,进行风险损失和风险值计算,选择洪灾风险值较小的防洪规划方案。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博鳌规划区50 a一遇的防洪规划方案比20 a一遇的防洪规划方案的风险值要小近50%。因此,在博鳌规划区洪水设防上应按50 a一遇的标准设防为宜。  相似文献   

13.
李国庆 《环境保护》2011,(14):69-71
日本环境社会学的主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起步于对本国产业公害问题的研究,并逐渐发展到对生活环境问题的分析,形成了独创体系.日本学者认为,环境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围绕社会的自然环境",不是指纯粹的生态环境,而是因人类生产与生活遭受破坏的、经过加工的、留有人类活动痕迹的"文化化"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和历史环境.1992年日本环境社会学会的成立,有力推动了日本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斌 《环境保护》2011,(8):24-26
"十一五"期间,山西省的环保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部分地区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纳入国家考核的5个重点城市全部摘掉了排名最后的"黑帽子",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境监管机制不断创新,环境保护对经济结构的优化作用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5.
<正>"二战"后的日本进行了重建,历经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初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伴随而来的是大面积的公害多发,其中包括熊本水俣病、富山痛痛病、新泻水俣病和四日市哮喘病四大引发了世界关注的公害病。究其原因,工厂排污难逃其咎。日本的企业从"污染大户"到"环保先锋",也经历了一个转型期。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包括《公害对策基本法》的制定、环境标准的设定、"公害国会"的召开和环境厅的成立。  相似文献   

16.
全球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发展现状和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世纪90年代初期,德国、日本等国开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利用政府采购,调节环境保护、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途径.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积极推行绿色采购,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也积极实施绿色采购.我国应尽快研究制定绿色采购标准.  相似文献   

17.
周娟  张硕新  陈斌 《环境保护》2011,(14):46-47
河南新乡的个体户田桂荣从1999年开始发起了回收废电池的活动,几百个废电池回收箱,几万份传单,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她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理解和和支持,废电池回收量日渐增长.然而,麻烦也来了:"这么多废电池到底咋办?真是难死我了!谁能告诉我处理废电池的好办法?"她这样说. 其实受此网扰的绝不只是田桂荣,废电池的回收利用一直是个难题.废电池有毒,不能乱扔,这大家都知道.于是很多学校、机关、商店都开展了废电池回收活动.但没过多久,各地的活动就陷入困境,因为收上来的废电池找不到出路,堆积如山,反成了负担……  相似文献   

18.
它素有"海岸卫士"之称;它,是众多生物繁衍后代的乐园;它,还是净化空气的有效固碳器.它就是人们常说的红树林.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这道婀娜多姿的绿色长城正遭遇生存危机. 近日在北京通过验收的"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显示,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我国红树林面积丧失了73%,由55万公顷减至15万公顷.广东虽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将大部分红树林划入自然保护区,并从2000年开始红树林数量保持稳定增长,但与上世纪50年代的鼎盛期相比仍然减少了一半.  相似文献   

19.
面对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和确保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一种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被大量复制.借国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之名,一些城市明确提出"向海洋要土地",兴起新一轮围填海热湖.这些新增土地除发展临海工业外,很大一部分被用于房地产开发.有关专家认为,当前"海景房"过度开发,不仅加剧了房价调控难度,也潜伏着永久破坏生态、增加防灾压力、危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等危机,急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经济腾飞的30年,也是我国资源环境承受力最沉重的30年.经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并没有换来人民群众对生存环境现状的满意.多年来以环境代价换经济发展的顽疾,虽然在环保部门的努力下有所改善,但始终像一团"乌云"难以散尽.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的同时,对环境改善的期望越来越高,对污染问题的反应日趋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