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潘正偿 《环保科技》2006,12(3):46-48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汞,绘制校准曲线时,用0.100μg/mL的汞标准溶液配制成0.010μg/mL的汞标准工作液,直接吸取此标准工作液置汞还原瓶中测定,可简化操作过程。使用汞吸收液,能快速吸收管路中的余汞,使仪器读数迅速回零,余汞不外排,不污染空气。  相似文献   

2.
冷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汞,绘制校准曲线时,用0.100μg/mL的汞标准溶液配制成0.010μg/mL的汞标准工作液,直接吸取此标准工作液置汞还原瓶中测定,可简化操作过程。使用汞吸收液,能快速吸收管路中的余汞,使仪器读数迅速回零,余汞不外排,不污染空气。  相似文献   

3.
气体采样瓶的吸收效率及其测定方法山东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王维德在环境监测的气体样品采集中,最常用的方法是液体吸收法。如何使吸收效率尽可能的高,是气体采样质量保证中的重要环节。影响吸收效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采样瓶的结构、气泡的分散程度、吸收液的性质与浓度...  相似文献   

4.
樟树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史建君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2):1690-1694
为了探明14CO2在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樟树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并探讨了樟树作为监测大气14CO2污染指示植物的可能性和优越性.结果表明,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的14CO2会在樟树叶片中积累,检测到的14C比活度数值较大,表明空气中的14CO2易于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而进入樟树叶片组织中;在污染前期14CO2主要被新叶组织中吸收,后期主要积累在老叶中,反映出新叶对空气14CO2污染比较敏感,而老叶积累效应明显.樟树叶片的这一特性可用于监测大气14CO2污染.  相似文献   

5.
在pH值5.9~6.1,吸收液浓度≥1 mol·L-1的条件下,分析了模拟烟气的NOx氧化度、O2和SO2浓度,以及添加液相S(Ⅳ)氧化抑制剂Na2S2O3对SO2、NOx吸收脱除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氨可高效吸收脱除SO2和NO2,但对NO的吸收脱除效率几乎为0,因此,NO氧化是其吸收脱除NOx的前提.吸收液S(Ⅳ)浓度是影响NO2脱除效率的关键因素,气相O2浓度越高或SO2浓度越低,吸收液S(Ⅳ)浓度降低越快,继而使NO2吸收脱除效率降低越快.通过添加S(Ⅳ)氧化抑制剂S2O23-到吸收液,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氧化,从而延缓NO2吸收脱除效率的降低.  相似文献   

6.
对流云云中酸化的数值模拟——Ⅰ.模式建立和初步结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了一维半、时变、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处理的对流云云雨酸化的物理-化学模式,较为全面地考虑了污染气体向液水的质量传输过程以及液相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通过初步模拟发现,垂直上升气流会很快把低层高浓度SOτ气体输送到云的上层,从而使酸化过程得到加强;云滴与雨滴微物理结构的不同,对污染气体的吸收影响很大,小的云滴比雨滴更易酸化,云、雨水对污染气体的吸收和云、雨水的比含水量有关.因对流云云内外交换强烈,液水吸收掉的污染气体量相对于环境场而言是很小的.  相似文献   

7.
中空纤维膜吸收法脱除SO_2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组件为吸收器 ,以SO2 /空气混合气—清水、SO2 /空气混合气—NaOH溶液 ( 0 .1mol/L ,0 .5mol/L)为实验体系 ,研究了吸收液浓度、气液两相流速和气液两相流程等操作条件对吸收率的影响 ;以传质单元高度 (HTU)为指标 ,与 3种常用填料吸收塔进行了比较 ;研究结果表明 :中空纤维膜吸收技术用于工业SO2 脱除具有较高的传质效率和显著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8.
发展了一维半、时变、微物理过程参数化处理的对流云云雨酸化的物理-化学模式,较为全面地考虑了污染气体向液水的质量传输过程以及液相化学反应动力学过程.通过初步模拟发现,垂直上升气流会很快把低层高浓度SO_τ气体输送到云的上层,从而使酸化过程得到加强;云滴与雨滴微物理结构的不同,对污染气体的吸收影响很大,小的云滴比雨滴更易酸化,云、雨水对污染气体的吸收和云、雨水的比含水量有关.因对流云云内外交换强烈,液水吸收掉的污染气体量相对于环境场而言是很小的.  相似文献   

9.
以乙二胺-磷酸为吸收脱硫剂,用自制填料塔作为气液相传质设备,对烟道气中的SO2气体进行脱除和再生实验,通过间歇实验和全连续两种操作工艺,研究了一系列单因素实验,考察了乙二胺浓度、液气比、吸收液初始pH、解吸塔底是否通空气以及温度等对实验吸收率和解吸率的影响,最后得到最佳的工艺操作条件:解吸时塔底通空气,乙二胺浓度0.3~0.4 mol/L,吸收液初始pH=7.3~8.0,液气比L/G=1.0,解吸温度为100℃。  相似文献   

10.
史建君 《环境科学》2011,32(2):479-482
为了探明14CO2(14C)在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金鱼藻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并探讨了金鱼藻作为监测大气14CO2污染指示植物的可能性.结果表明,生长在水中的金鱼藻会通过某些途径吸收空气中14CO2并形成积累趋势,吸收途径主要是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从水体中吸收游离14CO2和H14CO3-.金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实验结论,阐述了大气中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及表现症状,分析了大气中不同浓度氨对农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对受氨污染地区农作物的种植选择及农业损失鉴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液体吸收-活性炭吸附净化苯乙烯废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介绍了液体吸收-活性炭吸附净化苯乙烯废气的原理.当吸收液中石油类物质占总体积的40%时吸收率最佳,小试液体吸收段对苯乙烯废气的吸收率在74%-97.6%之间,在工业净化装置中使用该吸收液,对苯乙烯废气的吸收率在60%-97.4%之间.活性炭对苯乙烯的吸附率为自重的30%.工业净化装置中,两种方法并用苯乙烯废气的净化效率在94.8%以上.该方法关键是寻找高效的吸收液和设计实用的净化装置.  相似文献   

13.
大气棕色碳的研究进展与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1,他引:1  
闫才青  郑玫  张远航 《环境科学》2014,35(11):4404-4414
有机气溶胶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部分有机气溶胶被证实在紫外-近可见光波段能进行有效光吸收.吸光有机气溶胶(即棕色碳)已成为当前国际大气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其吸光贡献对辐射强迫、区域空气质量、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备受关注.中国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严重,2013年1月以来,大尺度区域能见度降低、灰霾现象频繁发生.研究表明,中国大气棕色碳的负荷高,其重要贡献源类如生物质与化石燃料燃烧等排放量大,棕色碳在中国大气细颗粒物总消光中的贡献及其辐射强迫亟需评估.然而,棕色碳的基础研究还较为薄弱,特别是对它的组成及来源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文旨在指出在中国开展大气棕色碳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并从棕色碳的来源、组成、测量方法、浓度分布、光学特性、辐射强迫贡献等角度介绍目前国际研究进展,提出现有问题与不足,以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建议,以促进对棕色碳的认识与了解,为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高浓度氨氮有机废水的吹脱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某化工厂在生产有机酸的过程中产生了一部分高浓度氨氮的有机废水(NH3-N约30000mg/L,SO4^2-约80000mg/L,CODcr约20000mg/L),试验采用投加石灰、通入空气进行吹脱的预处理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控制吹脱温度30℃-40℃、pH值11-12、吹脱时间3~4h时,氨氮的吹脱效率〉99%,氨的吸收率〉87%。  相似文献   

15.
采用板塔气提法处理AC发泡剂发生中的含氨废水,研究了筛板塔不同结构对空气吹脱除氨效率的影响,以及在筛板中吹脱氨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常压下,废水中含氨浓度为800mg/l,pH>12气液比为1200时,经一级塔板吹脱,氨的去除率≥90%。  相似文献   

16.
水源水生物处理工艺启动中氨氮的去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沉淀槽与生化槽串联的试验系统,分析了微污染水源水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启动过程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无暴气条件下和曝气条件下,填料上硝酸盐细菌的生长均依赖于亚硝酸盐细菌转化氨氮为亚硝酸盐氮的过程。启动中氨氮去除效果趋于稳定的过程是两类硝化细菌在生长速率和转化能力上趋于稳定的过程。提供生化槽充足的曝光气量是保证填料上硝化细菌稳定生长,顺利完全启动过程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环太湖主要河流氮素组成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12年太湖20条主要环湖河流中氮素的逐月调查数据为依据,探讨了河水中氮素的含量、形态组成和季节性分布规律,旨在为进一步实施入湖河流小流域的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结果表明,太湖20条环湖河流的ρ(TN)平均值为2.53~6.31 mg/L,鉴于太湖水体中ρ(TN)多年来居高难下,水质类别主要由ρ(TN)决定,因此按ρ(TN)年均值,将环湖20条河流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污染3类. DIN(溶解态无机氮)是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ρ(DIN)平均占ρ(TN)的72%以上. 其中,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中ρ(NH3-N)和ρ(NO3--N)各占ρ(DIN)的约50%,轻度污染河流则以NO3--N为主,ρ(NO3--N)占ρ(DIN)的60%以上. 除个别河流外,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水体中非汛期(11月—翌年4月)ρ(TN)、ρ(NH3-N)和ρ(NO3--N)普遍高于汛期(5—10月),并且汛期和非汛期差异显著. 这可能与非汛期的水温较低并且污水处理厂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氮素去除率低于汛期有关,此外,也说明点源污染占主要地位;轻度污染河流中ρ(NH3-N)在汛期和非汛期差异不显著,说明点源和非点源负荷相当. 重度和中度污染河流应重点针对点源污染开展治理;轻度污染河流应将点源、面源污染协同治理,以利于进一步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8.
A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 is carried out on the unsteady heat transfer in the urban polluted boundary layer containing aerosols. The effects of aerosols upon the thermal structure over the region including an urban area are studied in full consideration of radiative heat transf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e strong interaction among the distributions of air temperature, wind velocity and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the scattering and absorbing characteristics of aerosols. When the scattering of solar radiation by aerosols is predominant, the air temperature in urban area drops greatly, and the convergent flow to the urban area becomes weak, causing the aerosol concentration in urban areas to become high. When the absorption of solar radiation is predominant, the convergent flow to the urban area is not weakened. Air temperature drops near the Earth's surface, but the change in the upper air temperature is sm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