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柯环 《环境科学》1988,(6):83-83,78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性质: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SCOPE)中国委员会(chinese committee for SCOPE,简称SCOPE china)是在中国科协直接领导下推动和协调我国参加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工作的学术性机构。 第二条 任务 (1) 代表科协归口管理SCOPE有关工作并参加SCOPE有关活动;  相似文献   

2.
SCOPE中国委员会第二届会议于1992年6月29日至30日在北京召开。有70余人(27位委员和专题工作组负责人等)出席了会议。名誉主席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刘恕同志、科学顾问涂光炽教授出席了大会。来宾中有中国科协国际部领导同志、国家基金委、中国环境学会、人与生物圈委员会和北京林业大学等单位的代表。会议总结了第一届委员会的工作;丁一汇教  相似文献   

3.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委员会中国委员会(SCOPECHINA)1990年年会于12月3日—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内容是: 1.进行关于世界及中国环境问题的学术交流; 2.总结SCOPE CHINA 1990年工作; 3.讨论1991年工作计划; 4.确定1991年召开环境问题国际研讨会事。  相似文献   

4.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化学专业委员会、环境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国际科联环境问题SCOPE中国委员会联合筹备的化学品安全性评价方法学首次研讨会于1988年11月19日在北京医科大学举行。有二十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四位通讯发言。他们从化学、生态学、医学、情报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如何加强这一跨学科课题的研究和国际协作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5.
国际科联下属的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是一个多学科的国际学术组织,成立于1969年,其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和全球性环境保护问题。我国于1988年6月加入该组织。 中国委员会成立大会于1988年7月15-16日在北京举行。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海洋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学会、气象学会、地质学会、地理学会、水土保持学会等代表到会祝贺,中国委员会将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地质学会构造专业委员会,国际地科联岩石圈委员中国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湖北省地质学会、湖北省石油学会和中国地质大学发起并主办的大陆构造及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0日~20日~24日在武汉举行.73个单位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分4个专题:造山带构造和区域构造;沉积盆地和能源资源;断裂构造及其控矿作用;地球物理和深部构造.会议着重讨论了八十年代以来有关陆内造山带、构造岩浆活动、上地幔及下地壳特证、韧性剪切带、薄皮构造、推覆构造、伸展构  相似文献   

7.
<正> COGEODATA 是国际地科联下属的关于地质数据存贮、自动处理和检索的一个十分活跃的委员会。其大部分活动是由它的研究计划而联系起来的四个工作组完成的。资源数据和资源评价工作组(主席是美国的 R.B.McCammon)1984年初结束了为期四  相似文献   

8.
<正> 1983年7月19—21日,在苏黎世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古海洋学会议。这次会议是由瑞士联邦技术协会地质研究所、国际地科联海洋地质委员会和ICL第7工作组共同召开的。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与会者们交流了有关大洋环流、古气候、生态学、海平面变化及沉积作用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思想。同时还举行了生物地层学、数字年龄和稳定同位素专题讨论会。会后到阿尔卑斯山南部进行了三天的野外地质旅行,旅行期间就古地中海南部大陆边缘的演化及海洋作用对于中生代古地中海  相似文献   

9.
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十分关注。保护环境的机构像雨后春笋纷纷成立。据统计,至目前为止,全世界已有20多个国际性的环境保护机构,其名称及缩写如下: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 IUCN 联合国环境规划管理理事会 GCEP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 国际环境和发展研究所 IIFD 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 ICRP 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 IUBS 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 ACOPE  相似文献   

10.
<正> 1989年12月下旬国家环保局在南京市召开了“农村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型研究”项目鉴定会,会议由国家环保局主持,参加鉴定会的有南京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复旦大学、国家环保局、浙江省环保科研所、安徽省环保科研所、江苏省环保局、江苏植物研究所、江苏省农林厅、江苏省环境学会和南京市环保局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有关部门的代表以及试点所在的当地领导干部40余人.该项研究课题由国家环保局下达,国家环保局南京环科所完成.鉴定委员会认真审查了课题组提交的研究报告,并听取了课题  相似文献   

11.
全国环境水文地质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1月12日到18日在江苏省常州市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江苏省地质学会联合召开的。参加会议的有地质矿产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以及有关大专院校等单位的二百二十多位代表。提交会议的论文约一百六十余篇,所涉及的内容广泛。  相似文献   

12.
<正> 1979年5月在意大利帕多瓦,国际地科联(IUGS)火成岩委员会(Systematies of Igneous Rocks——SIR)在其主席A.Streckeisen(瑞士)教授主持下开了一次会,参加会议的有美国、苏联、英国、澳大利亚、波兰、匈牙利、阿根廷、意大利、法国等国的科学家。会议主要讨论了火山岩,特别是火成碎屑岩的命名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向全世界征询意见的一个题目。会议同意火成碎屑和火成碎屑堆积物的分类,应以非岩石成因特征为基础。  相似文献   

13.
李世信 《交通环保》1999,20(6):39-44
国际海事组织第43届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MEPC43)于1999年6月28日至7月2日在伦敦总部召开。76个成员国政府和香港、澳门派代表出席了会议,8个联合国及专门机构代表以及8个国际组织和37个非政府间组织派观察员参加了会议。本届会议成立了OPRC工作组、防藻(污)漆工作组和压载水工作组。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全部工作组的工作。会议的主要情况如下:1 审议和通过了有关法律文件的修改1-1 BLG分委会第4次会议建议案全会审议了BLG分委会第4次会议的建议案,并按MARPOL公约附件Ⅰ第16条规定,通…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0月17日至21日中国环境科学技术管理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召开。全国二十五省、市、五十三个单位从事环境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80多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经过民主选举产生了第一届理事,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发起,并联合国土资源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举行的“当前土地资源研究热点与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于2002-11-06~08在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土地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倪绍祥教授主持,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50位代表到会,提交论文40篇。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石玉林院士在开幕式上对研讨会召开表示祝贺并作了重要讲话,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谢俊奇副院长、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沈健教授以及夏少杰教授代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主任周荣汉院士应邀出席了大会。32位代表作了大会学术报告,主要论题可归  相似文献   

16.
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29届会议于1990年3月12日至16日在其伦敦总部举行,有54个国家、联系会员香港和21个国际组织派代表或观察员出席了会议,会议议程共22项。我国代表团参加了全部议程的讨论,并派员参加了“防止机舱油污染”和“国际油污防备和反应合作会议”两个工作组会议,现将会议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建设部环保局1982年12月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全国酸雨测报工作会议.会议期间,代表们认真学习、讨论了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汇报了  相似文献   

18.
徐翠明 《交通环保》2000,21(5):42-43
国际油污基金组织于 2 0 0 0年 7月 5日至 6日在IMO总部召开 1 992年基金执行委员会第八届会议和 1 992年基金第三次会间工作组会议 ,再将会议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  1992年基金执行委员会第八届会议审议事故情况1 992年基金执行委员会第八届主席、副主席分别由韩国代表L S Chai先生和英国代表J Wren先生担任。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 1 4个执委会成员 ,8个已交存相关文件但尚未生效的国家和 6个非成员国 ,1 3个国家和 1 0个国际组织派出的观察员。本次会议主要是审议有关Erika轮、Nakhodka轮、A1Jaziah 1轮…  相似文献   

19.
国际海事组织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34届会议于1993年7月5日至9日在其伦敦总部举行,出席会议的有53个国家、联系会员香港、观察员乌克兰,2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海安会、散化分委会、船旗国履约分委会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会议主席是P.Bergmeijer先生(荷兰),会议议程23项,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议程的全部活动,并派员参加加强检验工作组的工作,会议情况如下: 一、国际海洋防污公约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丁一汇,1938年生。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副主任兼国家海洋预报总台台长,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高校兼职教授,世界气象组织东亚季风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京大学客座教授,国家气候中心主任,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联合科学委员会执行理事,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国际气候》杂志编委,中国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特别顾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