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适应危废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危废处置企业安全风险水平,降低危废处置过程中事故风险的发生概率,从物质风险、生产设施风险、工艺技术风险和管理风险4个一级评价指标着手,选取了19项风险因素作为二级评价指标,构建了危废处置中心风险评估体系结构。建立了基于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风险评估模型,所采用的改进模糊层次分析法优化了确定权重步骤,解决了传统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过程中一致性检验困难的问题,提高了风险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和简便性,并对辽西地区危废处置中心作出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该处置中心风险等级处于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2.
对项目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是处置风险的前提,是制订和实施风险处置计划的科学根据。随着国际社会政治局势的动荡加剧,石油资源国的社会安全环境也日益严峻,做好安全风险评估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石油企业境外项目所面临的安全风险类型,阐述了风险评估工作在境外项目风险管理和应对工作中的重要性,探讨了石油企业境外项目开展社会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工作的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安全屏障在蒸气云爆炸事故中的控制效果,运用蝴蝶结法、TNT当量法建立研究模式,计算安全屏障作用下的事故概率、分析事故后果,并结合风险矩阵从概率和后果方面评价其风险程度。以事故概率、风险程度为指标,表征、分析安全屏障的控制效果,并对较高、高风险提出控制措施。将该模式应用于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企业的安全屏障可以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但是由于后果严重度的影响,其风险程度仍处于较高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4.
为了减少企业安全管理者在生产作业中由于不确定性导致错误决策所产生的风险,在企业历年安全生产事故数据基础上进行预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某企业2008年至2011年的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时序数据,采用EViews 5统计分析软件,基于ARIMA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更加关注对事故发生是否平稳而相对于其他预测模型更关注于趋势研究的良好特点,建立安全生产事故ARIMA时序预测模型,并对2012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次数进行预测,通过效果检验发现该模型预测结果基本上能够反映该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实际情况。通过ARIMA方法在某企业安全生产事故预测具体案例的实现,是对现有安全生产事故预测方法的补充和完善,可为企业安全管理和决策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在对化工园区进行安全评价时,传统的区域风险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难以反映园区内化工企业的安全状况,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密切值法的化工园区安全评价模型。首先从企业内部固有风险、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以及事故应急处置能力3个方面构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现场调研得到各指标取值后利用密切值法求得各企业的密切值,根据密切值的大小确定各企业的安全状况以及不同企业安全水平高低。最后取各企业密切值的均值作为园区整体的密切值,进而得到园区整体安全水平。实例表明,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不仅能反映园区整体安全水平,还可以表明园区内各企业安全状况,可为化工园区及企业安全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企业职业伤害风险分级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企业进行职业伤害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级别实施力度不等的监察以逐步扭转目前被动的安全生产局面.本文提出了企业职业伤害风险分级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该指标体系能充分显示企业职业伤害风险所在,并予以量化,该模型能对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级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冶金企业是我国工业领域的重要组成部门,因生产系统复杂多变,风险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其安全性备受人们重视,尤其具有辅助性、隐蔽性的电气安全,如果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极易引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本文通过对冶金企业电气设备施设全过程梳理,分析冶金企业电气安全风险,发现存在的问题隐患,应用系统安全原理,构建安全管理模式并提出控制措施,提升冶金企业电气安全风险防范水平。  相似文献   

8.
正安全生产是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实现预期收益目标的基本要求,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若风险因素演化成为安全事故,就会给企业带来难以预料的经济损失。从经济学角度来讲,基于风险事故防范与管控,加强企业安全生产保障,能够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水平并有效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上,应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并建构一套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  相似文献   

9.
企业职业伤害风险分级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企业进行职业伤害风险分级,根据不同级别实施力度不等的监察以逐步扭转目前被动的安全生产局面。本文提出了企业职业伤害风险分级的指标体系和模型。该指标体系能充分显示企业职业伤害风险所在,并予以量化,该模型能对实施基于风险的分级安全监察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2020年11月26日,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发布团体标准T/COSHA 004—2020《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策划指南》,2020年12月1日开始实施,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策划提供指导。本刊将分为3期对该标准进行解读。安全生产管理就是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控)。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标准T/COSHA 004—2020《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策划指南》(标准全文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是为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策划阶段(即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策划工作)提供指导的标准。  相似文献   

11.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基本方法,通过危险源辨识找出与职业健康安全有关的管理点(危险源),评价出职业健康安全管理需要管理的重点(中度和高度风险),制定适宜的方法,即制定目标指标方案、运行控制或应急预案加以控制和改善,体现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路。只有正确运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方法,才能做到合理策划危险源的控制方法,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兼顾次要矛盾和一般问题的管理;根据不同危险源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宜合理的方法,既保证危险源的有效控制,又保证采用的任何危险源控制方法和措施与危险源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和伴随的风险相适应,尽量避免危险源控制的盲目性和不经济,达到追求最佳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目的,提高整体和系统管理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的修正及在吉林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隐患的评价分级是治理的重要依据 ,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方法是常用的一种危险评价方法。笔者认为 ,这种方法中的L项过于强调生产系统自身的客观不利因素 ,对管理行为外界主观因素没有考虑 ,恰恰就是这些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减客观不利因素。因此 ,通过对L项的修正 ,客观地评价危险的等级 ,从而降低了安全投入 ,提高了治理措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实践困境及其解决途径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在我国被广泛宣传与应用,但在概念理解、定量判断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存在着认识误区,要改变行为安全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困境,发挥其应有作用,笔者认为:应首先对理论研究中的相关概念进行规范,加强对我国生产安全事故与行为安全之间的定量关系研究;并将工程技术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作为事故风险的控制重点;探索符合我国职工特点的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增强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提高安全投入的有效性,将安全融入到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为行为安全管理理论的实践和应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保障,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企业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控制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一线生产班组工作安排超能力已经成为基层供电局安全风险增加的主因。为有效规避此类风险,通过分析安全生产承载度三要素,建立起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承载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工具,对工作项目涉及到的人力资源状况等历史数据进行筛选,抽取各类工作承载度指标,以确定现有人力资源配置状况下各工作项目的承载能力。安全生产承载度评估体系对于基层供电局安全生产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5.
根据秦山核电厂三十万千瓦机组换料大修高风险作业控制实践经验,介绍一种基于安全许可管理的大修高风险作业控制模式,将高风险作业控制流程嵌入电站生产管理系统,与工单直接关联,实现了高危作业活动识别、风险分析及安全防护措施制定电子流程化。通过对电厂最近六次机组换料大修高风险作业控制相关数据统计、比较,评价高风险作业控制模式在电厂大修中应用效果的稳定性与有效性;根据核电厂大修类作业项目特点,提出机组换料大修期间大纲作业项目高风险作业控制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风险预控原理,指出煤矿企业应当正确区分隐患和危险源,遵循危险源辨识-监测-控制的基本思路,建立了煤矿风险预控的流程,并界定了危险源辨识、危险源监测和危险源控制的内容。在风险预控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保证和体制支撑两个方面设计了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分析认为:为保障煤矿的长治久安,应从理顺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安全责任制度;实施危险源闭环管理;加强安全培训,实施安全管理人员准入制度;健全安全考核制度,实行奖惩激励四个方面加强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安全管理理论、组织理论、风险管理理论为基础,在对多家煤矿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第三类危险源是造成组织失误的根本原因,预防第三类危险源的根本方法是编制风险管理计划;实例分析了陈家山矿某巷道实施风险管理整个过程,通过风险管理计划实施与运用,检查危险源是否在可接受风险水平下得到控制。风险管理可以对危险源的风险状态持续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危险源的风险状态降级,以便消除危险源。根据风险管理计划进行煤矿安全组织风险预警,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煤矿安全管理组织活动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并预测、监控、纠正各种不安全行为。陈家山矿风险管理研究对预防组织失误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露天矿作业现场运行的设备碰撞事故属于安全生产重大事故,尽管发生并不频繁但是同类事故依然在生产中发生。控制诱发该类事故的危险点是现场安全管理的重点,根据现场的事故案例运用AHP法,通过对危险点排序找出其中的重要度,确定碰撞事故中的主要诱发因素,以此在动态生产中识别系统关键节点的危险性,找到预防同类碰撞事故的有效措施。由于诱发危险点在生产中的复杂性,AHP法解决的只是一段时间内的问题,但也为快速掌握安全预控问题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这样在管理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工艺运行的安全预防和控制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9.
生产作业区重大危险源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险源是危险的根源,是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能量的危险物质,开展重大危险源评估工作可有效预防和控制生产作业区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为生产作业区安全监督管理提供依据。以某生产作业区为例,研究了生产作业区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及分类分级方法,研究了重大危险源安全现状及危害等级的安全评估方法,指出了企业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上应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和安全管理措施,为提高生产作业区安全管理水平,制定重大危险源专项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上述辨识和评估思路和方法可为其他企业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20.
《Safety Science》2001,37(1):59-75
In production system workplace environments, the achievement of safety objectives depends essentially on the risk assessment process and on the adequacy of measures to eliminate or reduce risk. The main goal of the planning phase is to define in advance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financial, human and technical) involved in the completion of the overall safety improvement program. Indeed, whereas the results of the risk assessment process depend only on the correct evaluation of the work system with respect to human safety, the planning phase of safety improvement program is subject to economic, technical and organisational constraints and has to be integrated with other company objectives.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plan definition should include additional objectives other than risk reduction, such as the clustering of measures with homogenous or compatib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minimisation of production system disturbance (inefficiency) over the program time span. However, no safety improvement program can really be implemented if operational constraints (i.e. finite availability of resources, incompatibility in the execution of measures and limited acceptance of inefficiency) are overlooked. The present paper proposes a quantitative view of these objectives and constraints in order to develop an algorithm for the scheduling of measures within a safety improvement program. By means of the evaluation of a priority index, this algorithm provides a plan with the higher rate of risk reduction possible that maximises the objectives in function of their relative importance, obeying the imposed constraint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afety improvement program for a textile factory shows how the algorithm can produce a plan with higher rate of risk redu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plans based only on risk prior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