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0 毫秒
1.
环境税收制度是未来中国环境政策改革的突破口,相对于其它的环境政策如排污收费与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税收其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明显,开征环境税收有重要的意义,但在短期内,我国实施环境税收制度的条件尚不成熟,环境政策体系应该采取税费并存,并逐步过渡到以环境税为主的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环境税作为一种有效解决环境问题的经济刺激措施,已陆续被诸多注重环境保护的国家所推行,不仅将环境税引入税收制度中,而且征税范围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等方面,形成了较完善的环境税制。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现行税制中有关环境保护税收措施存在的不足,从改排污费为征税、改革消费税、完善资源税和税收优惠方面提出了完善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我国建立环保税收制度的必要性、实施环保税收的益处,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环保税收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5.
吴睿鸫 《环保科技》2001,7(3):25-27
论述了我国建立环保税收制度的必要性、实施环保税收的益处,提出了在我国建立环保税收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潘芳 《环境导报》2002,(9):43-44
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就将课征税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环境保护引入税收制度中。纵观这些国家的环境税收,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设置的,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并且把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使税收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持续发展的经济法律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明远  李长城 《环境科学》1995,(2):78-82,55
指出经济手段在中国持续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实质在于实现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落实“污染者负担”原则;持续发展的经济手段主要有征收环境费制度、环境税收制度、财政刺激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环境损害责任保险制度等;详细探讨了环境费与环境税的概念、性质、作用、现状、完善或实施以及二者的关系;分析了财政补贴、排污权交易等在中国待续发展中的运用问题;最后强调应完善有关环境立法,从而实现强化经济手段和环境管理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8.
运用经济制度推进污染减排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污染减排的压力持续加大,在充分运用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的同时,应注重运用污染减排的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与金融部门共享环境信息等经济制度或手段调控社会环境行为,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增加企业直接排污成本,降低企业内部治理成本,调动减排积极性,促进污染减排计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正>高速的经济发展、城镇化进程在提高我国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解决环境问题,但环境形势总体上仍然十分严峻,需要不断创新我国环境管理政策。而环境保护税就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环境政策创新的一个重要选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作为我国税收体制改革中完善税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希望通过环境税制来促进污染成本内部化,从而实现保  相似文献   

10.
易阿丹 《环境科技》2007,20(1):75-77
自《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日本温室气体减排义务需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14%的排放量才能达到议定书规定的目标.日本政府、环境省等提出加速减排的观点和引入环境税的思路设计、税收措施等,然而政府制定的环境税收制度在日本受到很大的争议,实行得并不顺畅.  相似文献   

11.
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对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技术在环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的主要不同点,描述了决策支持系统集成专家系统而形成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方式,同时以大气污染总量控制规划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为实例,分析了开发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必要性。以及环境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我国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的现实情况,从回收网络、处理情况和优缺点等方面,分析比较了我国五种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个体户回收处理体系、民间回收处理体系、供销社回收处理体系、生产商回收处理体系和电子废弃物专业拆解公司回收处理体系,并提出建立“个体户+公司+拆解基地”合作关系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信息化监管系统由现地信息采集系统和应用系统组成.前者由闸控现地监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水量水质监测系统、水雨情监测系统和便携式水质仪组成;后者由一体化平台软件、数据接收处理软件、应用服务系统软件、移动服务软件等组成.尾水导流工程信息化监管系统的建设,能提升尾水导流项目运行维护能力,满足徐州市水务局系统维护便捷、测量精度一致、信息共享的需求,满足江苏省南水北调尾水导流水质监管系统网络的需求,适应后期尾水导流工程的监督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危险化学品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剖析了治理体系和监管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将治理体系按政策法规体系、政府监管体系、企业执行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社会服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6个维度,监管能力按统筹协调能力、技术支撑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监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系统归纳和分析了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体系与监管能力的现状,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标分析,并围绕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系统化法规体系建设、监管执法模式改革、安全监管关键技术攻关和创新、“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监管系统建设、资源保障能力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临濮线SCADA系统升级改造后,在对系统进行现场功能测试时,发现SCADA系统安全联锁保护产生误动作现象,从系统处理方法、系统回路和运行环境3个方面,结合SCA-DA系统的组成原理及现场实际情况分析了产生误动作的原因及处理方法,通过对相关数据和设备的整改,解决了系统的误动作问题,确保了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协调管理的一种交互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据大系统多级递阶优化控制理论,将水资源系统分解成地面水资源系统与地下水资源系统。在地面水系统中,给出了多目标开发利用管理模型;在地下水系统中,提出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经济管理模型。区域经济涉及区域内的各种工农业和城镇生活用水部门──用水系统。对该用水系统提出了分解──协调优化管理模型。据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用水系统的特点,在最高级设置总协调器来协调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与用水系统,进而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区域经济协调管理的一种交互式模式。  相似文献   

17.
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空气处理系统方案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适用于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的空气处理系统方案。方法从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空气处理系统的功能出发,探讨循环风系统、新风系统和空气补偿系统方案,并对各系统的工作流程和优劣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的集成空气处理系统方案。结果循环风系统采用串联风道比并联风道能更好地保证极限温湿度指标和均匀性指标,循环风系统与空气补偿系统集成方案优于两个个独立系统方案、具备可行性。结论该空气处理系统方案适用于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  相似文献   

18.
复杂电磁环境数字仿真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东 《装备环境工程》2018,15(1):100-104
目的为夺取未来战场的制电磁权,缩小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需要构建一套标准化具可行性的复杂电磁环境数字仿真系统。方法从控制显示、武器模型、战场监测以及效能评估等角度出发,提出复杂电磁环境数字仿真系统的基本结构。论述控制系统、武器系统、监测系统、评估系统以及显示系统等各分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法。结果综合考虑系统的重构性、扩展性、复用性以及操控性,搭建复杂电磁环境数字仿真系统的技术实现架构。结论为复杂电磁环境数字仿真系统的标准化与可行性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在唐徕渠水量调度中的应用问题,是由于水资源的日益紧缺,为推进节水型灌域建设,解决灌区的用水矛盾,文中介绍了唐徕渠灌区的基本概况,探讨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建设,从对唐徕渠水量调度情况的分析,提出建立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后对水量调度工作的影响,探讨了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科学调度水量、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干渠险情、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管理效率、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农民利益、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城镇化建设和水情自动测报系统与监管统计,指出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拱赫  相似文献   

20.
从构建国家环境与健康技术管理体系出发,提出构建省级环境与健康监测评估体系。运用环境系统工程的思想,确定对人体、生态环境构成健康风险的污染因子优先开展监测、评估。提出环境健康标准体系,并建立与之对应的环境与健康监测系统、信息系统、技术系统、法律系统、经济系统和产业系统等。提出为开展环境与健康影响的研究,应首先开展环境污染健康效应调查方法、环境污染监测布点与健康调查监测布点及数据的关联与处理、典型区域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及生态环境的健康损害风险评估方法、特征污染物暴露反应关系模型及健康效应剂量一反应关系等研究工作,借以为开展以人体健康指标特征为基础的环境风险评价和环境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