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上塘河浙工大梦溪桥(S1)、大关胜利河闸(S2),沈半路善贤坝(S3)、欢喜永宁桥(S4)、半山衣锦桥(S5)、丁桥赤安桥(S6)等6个点位的底泥重金属进行了采样监测。结果表明底泥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均,且范围波动较大,除1个点铅、3个点锌超过《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4-84),其它重金属含量均达标。该河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依次为汞〉镉〉铅〉铜〉砷〉锌〉镍〉铬,各点位的潜在生态风险污染顺序为S1〉S2〉S3〉S5〉S4〉S6,汞是主要的潜在生态风险因子。从底泥利用角度,上塘河艮山门—半山衣锦桥段底泥不宜农用,而半山衣锦桥—丁桥赤安桥段底泥可以考虑农用。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太湖东部疏浚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于2012年在东太湖与胥口湾共设置5个点位采集沉积物样品,测试了底泥部分理化性质及重金属元素含量(As、Cd、Cr、Cu、Hg、Ni、Pb、Zn),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综合评价了疏浚湖区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潜在风险程度.结果表明,太湖东部不同类型湖区间沉积物的营养盐及重金属含量分布存在差异,总体上胥口湾草型湖区的重金属含量相对东太湖养殖湖区较高,营养盐含量则相对较低;在垂直剖面上,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均表现出表层富集的特征.太湖东部湖区各疏浚点位的营养盐和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未疏浚点位,表明底泥生态疏浚能有效去除沉积物中的营养物质和重金属污染物,但疏浚效果随时间逐渐减弱.各重金属元素及营养盐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这些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同源性.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评价结果表明,各点位沉积物的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依次为X1>D1>D3>X2>D2,其中未疏浚点位胥口湾X1的潜在生态风险高于东太湖D1,且X1、D1均属于中等生态风险,而疏浚点位D2、D3、X2属于轻微生态风险,底泥疏浚有效降低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市郊区3家污水处理厂污泥为对象,分析了重金属含量及特征,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了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污泥中铜、锌、镍、总铬、镉、铅、汞和砷8种重金属含量都高于背景值,其中铜、锌、镍和总铬含量超过农用、园林绿化、土地改良、混合填埋、制砖和水泥熟料生产用泥质标准,也超过美国和欧盟的农用污泥标准要求,适合焚烧处置.不同种类重金属在污泥中含量不同,铜、锌和总铬高于镉、镍、铅、汞和砷;重金属含量随污水厂不同而变化,这与污水来源和处理工艺有关.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污泥中铜、镉具有极高生态风险性,污染处置中应加强防范.  相似文献   

4.
李娟  李金香  杨妍妍 《环境科学》2021,42(4):1956-1966
在城市固废管理中,污水处理厂污泥科学合理地处置利用问题越来越重要,阐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污染状况和化学性质,评价城市污泥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和危害,可以为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依据.对某市49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pH、含水率、Cd、Cr、Cu、Zn、Pb、As、Hg、Ni、矿物油、挥发酚、多环芳烃、有机质和氮磷钾)开展监测,分析其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状况、污染物含量频数分布以及污泥养分变化特征,并应用内梅罗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估污泥在农用过程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和危害.结果表明,在污泥pH总体呈现中性、且高含水率的状况下,重金属含量高低为:Zn > Cu > Cr > Pb > Ni > As > Hg > Cd,其中,Cd、Pb、Hg、Ni和As为重金属来源第一主成分(生活清洁和医疗)的主要载荷因素;在所有样品中,8项重金属频数分布最集中的含量分别为:38.9~1380.0、62.6~182.7、63.6~181.3、0.0~97.8、19.3~68.4、0.8~29.2、0.3~8.7和0.01~0.96 mg·kg-1;矿物油、挥发酚和多环芳烃含量最集中的频数分布占比分别为:87.0%、87.9%和77.6%;污泥养分含量高于我国平均水平,有机质含量为农家粪肥(猪粪、牛粪和鸡粪)的67.4%、75.9%和92.5%,氮磷钾含量与农家粪肥相差不大.内梅罗指数和Hakanson生态危害指数显示某市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此外,在符合污泥农用标准的44家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共有4家污水处理厂污泥属于重度污染或强生态危害.综上所述,某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农用存在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施用前需降低其重金属含量,在污泥符合农用标准的前提下,还需综合生态风险评价,合理选择污泥资源化方式.  相似文献   

5.
对金沙江上游河段4个监测断面底泥中Cr、Pb、Zn、As、Hg、Cu和Cd 7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除Cd和As外,其他重金属的含量均符合GB15618-1995一级标准。Cd的富集程度最高,各采样点底泥中Cd含量均超过三级标准。臧曲河和相古底泥中的As含量高于三级标准。各监测断面的潜在生态风险都很高,Cd的潜在危害指数远大于其他金属,Cd是导致金沙江上游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不同底泥的潜在生态风险依次为:臧曲河>相古>奔子栏>河坡。  相似文献   

6.
对广西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海域13个站位表层沉积物进行采集,测定了沉积物中重金属Hg、As、Cu、Pb、Zn、Cd及DDTs、PCBs含量,分析了各持久性毒害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并进行了综合生态风险评价。计算结果表明:茅尾海国家海洋公园沉积物中重金属平均含量(×10-6,干重)顺序为Zn(56.9)> Pb(19.0)> Cu(12.6)> As(10.7)> Cd(0.14)> Hg(0.07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平均含量(×10-9,干重)为PCBs(1.08)> DDTs(0.70),均低于国家海洋沉积物一类标准;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排序为Cd > Hg > As > Cu > Pb > Zn,所有站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98.39,潜在生态风险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茅尾海东北部海域为潜在风险高值区,主要由于Cd的潜在风险水平较高所致;沉积物中DDTs、PCBs的含量均低于ERL值,因此DDTs和PCBs生态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7.
高阳俊  耿春女  曹勇 《环境工程》2015,33(10):121-125
分析了上海市某一郊区河网底泥13种重金属(银、砷、铍、镉、铬、铜、镍、铅、锑、硒、铊、锌、汞)的含量,采用生态风险指数法、污染负荷指数法和地积累指数法评价了底泥重金属污染。结果表明:13种重金属均有检出,平均值分别为0.8,28.0,0.5,0.9,480.4,204.6,58.6,52.0,1.4,3.8,0.2,890.2,0.1 mg/kg;3种评价方法结果均表明河网底泥受到一定程度的重金属污染,污染贡献以4号点位的镉、铬、铜、锌较大。  相似文献   

8.
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底泥质量标准(SQGs)法和潜在生态风险(RI)法对滇池外海22个点位20cm柱状底泥中重金属As、Hg、Cr、Cd、Pb、Zn和Cu浓度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b的最高浓度达319mg/kg,9个点位超过风险评价中值或高概率效应浓度,是超标最严重的重金属.各元素污染程度顺序为PbCuHgAsCdCrZn.Pb、Cu、Hg的污染层为15~20cm,其余重金属污染层为10~15cm.潜在生态风险(RI)评价表明,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总体处于中等生态风险水平,北部为"强"等级,潜在风险顺序为HgCdAsPbCuCrZn.两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实际应用中需结合起来使用.此外,滇池底泥重金属浓度与潜在生态风险表现出一致的区域性差异,即北部大于南部,西部大于东部.  相似文献   

9.
为解磁湖底泥中重金属含量、污染程度以及各污染物的潜在生物毒性,对磁湖8个底泥样品中6种金属元素(Cu、Pb、Ni、As、Hg、Cd)进行了分析研究。利用地累积指数法和单因子评价法对底泥中的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利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磁湖底泥中的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磁湖底泥中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是Cd和Cu,其次是Pb、As、Ni、Hg。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从大到小的排列次序为:Cd>As>Cu>Pb>Hg。  相似文献   

10.
为查明株洲清水塘工业区池塘底泥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趋势,揭示池塘底泥重金属对霞湾港与老霞湾港水体及底泥的潜在影响。将区域内25口池塘分别划属S1、S2、S3区,于2017年12月11日在25口池塘采集32份底泥样品,并进行了Pb、Cd、As含量的测定,采用地累积指数(Igeo)与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Eir)对底泥中Cd、Pb、As污染与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S1、S2、S3区池塘底泥中Cd、Pb、As含量均超过湖南土壤背景值,分别为土壤背景值的657、44、12倍,表明Cd是清水塘工业区池塘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变异系数结果显示,各采样点底泥中Cd、Pb、As含量分布离散,受点源输入影响大。底泥中Pb、Cd、As的Igeo均值分别为4. 87、8. 78、2. 95,分别处重度、严重、中度污染等级,不同区底泥中重金属Igeo呈S3>S1>S2的分布特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重金属Eir呈Cd>Pb>As的分布特征,3个区底泥中Cd的Eir为9396~24 617,污染等级均为生态危害很强; Pb的Eir为101~309,S1、S3区污染等级为生态危害强,S2区则为生态危害较强; As的Eir为74~138,S1、S3区污染等级为生态危害较强,S2区则为生态危害中等。清水塘霞湾港和老霞湾港周边区域池塘底泥中Cd、Pb、As污染严重,呈S3>S1>S2分布,应依据3个区域池塘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顺序,采取挖掘底泥、稳定固化、填埋处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上海河流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特征与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上海市主要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上海市60个河流表层沉积物中Cu、Pb、Ni、Ag、As、Cd、Zn、Sn、Sb和Hg10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沉积物中10种重金属的浓度和介于113.9 ~ 494.0mg/kg之间,平均值为266.1mg/kg.苏州河、黄浦江中下游和黄浦江上游部分采样点重金属污染比较严重.10种重金属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 Zn > Cu> Ni > Pb > As > Sn > Sb> Cd > Hg > Ag.来源分析表明,上海河流沉积物中大多数重金属具有相似的来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交通污染、农药和化肥污染.地积累指数(Igeo)评价表明各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顺序为: Cd > Hg > Ag > Sb > Cu > Zn > Sn = As > Ni > Pb, Hg和Cd在多数采样点分别为中度污染和偏重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ri)评价表明各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顺序为: Cd > Hg > As > Cu > Ni > Pb > Zn, Cd和Hg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贡献最大,分别达到65.7%和30.6%. 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563.0~1431之间,有极强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2.
底泥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影响值得引起重视.选择了江苏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划定的32个重金属污染防控区,在区域内主要的河流布设了42个底泥测点,对其中4种重金属(As、Cd、Hg、Pb)含量进行了测定,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底泥中Pb、Hg、Cd、As4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依次为Cd>Hg≈Pb>As.90.4%的测点处于轻微和中等生态风险状态.9.6%的测点处于严重和很严重生态风险状态.无极严重生态风险测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12年连续对洞庭湖湘江入湖口至出湖口水域5个采样点——S1(樟树港)、S2(虞公庙)、S3(鹿角)、S4(君山)和S5(洞庭湖出口)表层沉积物中Cd、Hg、As、Cu、Pb、Cr和Zn 7种重金属质量分数分析,对该典型水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w(Cd)、w(Hg)、w(As)、w(Cu)、w(Pb)、w(Cr)和w(Zn)分别为0.54~79.90、0.046~0.712、15.2~289.0、29.0~217.0、6.0~246.0、65.4~269.0和41.4~632.0 mg/kg,w(Cd)、w(Hg)、w(As)、w(Cu)、w(Pb)和w(Zn)沿程总体呈下降趋势,w(Cr)沿程变化较小;Cd具有很高生态风险,Hg具有中等生态风险,其余污染物具有低生态风险,不同污染物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Cd>Hg>As>Pb>Cu>Cr>Zn,各采样点的RI(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为115.51~1 000.09,平均值为373.30,研究区域重金属总体具有高生态风险,其中S1采样点具有很高生态风险,不同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的大小顺序为S1>S2>S5>S4>S3;除Cr外,Cd、Hg、As、Cu、Pb和Zn主要来源于湘江,Cd和Hg是主要风险污染物,其中Cd为首要污染物,因此湘江重金属污染治理应以Cd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洪泽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价   总被引:28,自引:10,他引:18  
余辉  张文斌  余建平 《环境科学》2011,32(2):437-444
为了揭示洪泽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法和原子荧光法测定了10个点位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性,并评价了其潜在生态风险.洪泽湖表层沉积物中Cu、Zn、Pb、Cd、Cr、Hg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34.99、72.44、18.82、3.24、57.59、0.07和23.67 mg...  相似文献   

15.
齐鹏  余树全  张超  梁立成  车继鲁 《环境科学》2015,36(12):4486-4493
为了解永康市城区地表水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对永康市122个地表水表层沉积物中Ti、Cr、Mn、Co、Ni、Cu、Zn、As、Pb和Fe共10种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解析重金属的来源并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0种重金属的含量顺序为:FeTiMnZnCrCuPbNiAsCo,与金衢盆地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相比,除Ti外,其它9种重金属超标1.17~3.78倍;大多数重金属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说明大多数重金属之间存在相似污染来源,主要为五金制造等工业污染和交通污染;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显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程度依次为:CrZnNiCuFeAsPbMnTi,Cr、Zn、Cu和Ni这4种元素部分样区达到中度污染或偏重污染;9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大小为:CuAsNiCrPbCoZnMnTi,Cu和As对综合生态风险指数平均贡献分别是22.84%和21.62%,其他7种元素平均贡献合计55.54%,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中89.34%为低生态风险,10.66%为中等生态风险.综合以上分析,永康市城区地表水沉积物重金属污染整体较轻,局部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浙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本研究以浙北海域64个站位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检测了Cu、Zn、Cr、Ni、Pb、As、Cd和Hg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分析了其主要来源和生态风险。结果表明,Cu、Zn、Cr、Ni、Pb、As和Hg(除了s112)的含量均未超过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68.8%的已检出站位Cd的含量达到三类质量标准。Cu、Zn、Ni和As 4种元素呈现出由近岸向外海浓度逐渐降低的趋势(p < 0.01)。溯源分析表明,Cu、Zn、Cr、Ni和As主要来自陆源的工农业和生活污水,Pb和Cd主要来自船舶废气、海水养殖和工业污染。地积累指数表明8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 > Ni > Cu > Hg > Cr > Zn > Pb > As,只有Cd在所有检出站位中最低浓度也呈现出偏中度污染。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表明,Hg在3.1%站位存在强生态风险,Cd在所有检出站位中最低浓度也呈现出强生态风险。综合评价8种重金属,发现浙北海域21.87%的采样点存在强生态风险,其中Cd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贡献达到84.71%。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象山东部的开阔海域接纳沉积了长江和浙北沿岸经济发达地区包括重金属污染物在内的入海物质.为全面了解象山近海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基于2017年夏季54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测试资料,分析其中Cr、Cu、Zn、Pb、Hg、As、Cd等7种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和主要来源,并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重金属元素进行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Cr、Cu、Zn、Pb、Hg、As、Cd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9.860、36.890、108.740、32.150、0.041、6.090和0.134 μg/g,研究区中部和韭山西北侧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较高,近岸区域和东南部外海区域含量较低.Cr、Cu、Zn、Pb、Cd受控于粒度和有机质分布,均以陆源输入为主;Hg、As以其他物质来源为主.主成分分析法将全部因子概括为3个主成分.地累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象山近海表层沉积物中Cu和Cd属轻度污染;研究区中部大片区域具有中等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生态风险因子为Hg和Cd.研究显示,象山近海仍以陆源输入型重金属污染物为主,同时受到海洋水动力、理化条件以及人类用海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来源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15  
为了解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长江口北支、南支和杭州湾27个表层沉积物中Cu、Pb、Ni、Ag、As、Cd、Zn、Sn、Sb和Hg 10种重金属的含量,并对其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10种重金属的含量和介于102.9 ~ 326.4 mg· kg-1之间,北支、南支和杭州湾的平均值分别为180.9、244.7和155.6 mg·kg-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南支与北支、杭州湾平均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南支因受沿岸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影响污染加重.来源分析表明,沉积物中大多数重金属的来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来源于各种工农业废水、船舶运输、农药和化肥污染,而Ag和Hg具有不同的来源.地积累指数评价结果表明,10种重金属的平均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Cd> Hg> Sb> Ag> As> Cu >Zn> Ni> Sn> Pb,Hg和Cd在多数采样点分别为中度污染和偏重污染,南支Cd和Ag的污染程度高于北支和杭州湾,而在杭州湾Hg的污染程度高于北支和南支.潜在生态风险系数评价结果表明,长江口沉积物7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从高到低依次为:Cd>Hg>As>Cu >Ni>Pb >Zn,长江口沉积物的潜在生态风险主要由Cd和Hg引起,两者的贡献分别为62.6%和34.0%,各采样点7种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介于565.9~1601之间,均达到极强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