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市政污泥是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城市固废,产量巨大、污染严重."十三五"期间中国污泥无害化处理任务艰巨,常规的污泥处理处置在二次污染、占地、能耗等方面具有局限,影响了在中国的广泛应用.污泥的能源化利用是兼具污泥量削减和新附加值产生的发展方向,本文围绕当前市政污泥能源化的研究、应用领域的发展加以讨论,探讨了污泥能源利用的潜能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针对市政污泥常规处理(填埋、焚烧、农用、海洋倾倒等)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综述了近年来在利用市政污泥微波热解生产燃油燃气、微波辅助制备污泥活性炭、制砖、生产有机复合肥、生产生态水泥、制陶粒等资源化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指出未来国家必会加大市政污泥处理处置的投入,真正实现将市政污泥化害为利、变废为宝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污泥根据不同来源分为市政污泥和工业污泥两大类,工业污泥主要集中在电镀、冶金钢铁、纺织印染、化工、造纸等行业中。目前,污泥的传统处置方式之外出现了一些新的处置技术,在实际应用上却受制于经济效益和技术难度。该文阐述了市政污泥和各类工业污泥处置方式,指出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利用是当前的重点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污水处理行业的高速发展,城市污水处理量显著提高,污水处理的二次产物污泥的产量亦随之剧增.市政污泥是市政废水处理的剩余固态物质,性质复杂,处理难度较大,是当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文章围绕当前主流的市政污泥的产生工艺、末端处置技术加以探讨,介绍了活性污泥法的产生和发展、剩余污泥的危害和主要的末端处置技术,分析了市政污泥处置领域中研究和应用的关键问题,对进一步了解中国当前市政污泥处置领域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给水厂产生的污泥量大、有机物含量低、无机污染风险高,其绿色低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我国供水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国家行业政策与给水厂污泥性质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分析,并归纳了处理方法和资源化利用发展趋势。目前,常用的给水厂污泥处理方法包括水体排放、市政排污和陆地填埋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环境风险、堵塞设施、占用土地、碳排放量大等难题。基于城市给水厂污泥的特性,其潜在的资源化利用方法包括合成吸附材料、混凝/沉淀材料、再生盐材料、建筑材料和农林材料等。若能突破上述关键技术,实现给水厂污泥从“处理”到“资源化利用”的途径转变,将对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绿色低碳运行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伟利 《环境》2007,(3):48-51
美国用市政污泥发酵制沼气,澳大利亚用市政污泥堆肥作覆土,日本的市政污泥被用做水泥的原料.中国的市政污泥如何处理和处置?答案不一而足,做砖、堆肥,大量的是用于填埋.专家建言,市政污泥的处理和处置应以环境效益为先,无害化处理应该被放在首位,解决和减少二次污染是当前的难点.污泥也是一种资源,合理利用是上策,但这种利用必须以环境效益为前提.  相似文献   

7.
城市污水处理厂是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的重要基础建设,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导致处理污水量显著增加。污泥作为污水处理后的主要副产物,具有含水量高、有机质复杂、重金属残留大等特点,不仅会限制污泥资源化利用,还存在环境风险,对人们生活工作造成影响。文章以城市污泥的危害为切入点,总结分析当前我国城市污泥处置现状及污泥一般处置方法,随后从燃料化利用、土壤修复利用、农业利用及沼气利用等方面,探究新时期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综合利用。最后,对城市污泥处理利用意义作出阐述,以期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高效化处置和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可以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的时候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利用。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实现雨水资源在城市中的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环保是一个核心,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正是契合了这样的核心。我国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  相似文献   

9.
市政污泥富含有机质和N、P等营养元素,经堆肥稳定化处理后可成为矿山废弃地复垦的良好基质,但市政污泥中含有的重金属成为限制其土地利用的主要瓶颈.以磷尾矿为辅料进行污泥堆肥处理,既可利用其中磷酸盐固定市政污泥中的重金属,又可实现磷尾矿和市政污泥的协同资源化利用.以磷尾矿渣为辅料,采用高温好氧堆肥工艺,研究污泥堆肥前后重金属As、Cr、Cu、Ni、Pb、Cd和Zn的赋存形态以及不同pH条件下的重金属浸出特性,探讨污泥富磷堆肥处理对堆肥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添加磷尾矿渣经过堆肥处理,促进了重金属由不稳定形态向稳定形态转化,降低了重金属在土壤自然pH范围(6~8)内及强碱性条件下的潜在释放风险,有利于污泥的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0.
市政污泥半干化-焚烧一体化对环境影响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随着市政污水处理厂的不断增加,城市污泥大幅增长,污泥半干化-焚烧一体化是污泥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计算污泥半干化-焚烧过程中物料平衡和热量平衡,同时对排放物进行分析,从而评价市政污泥处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的结果表明:每处理100t湿污泥,需要掺烧4.89t无烟煤,在焚烧的过程中,在没有净化工艺的...  相似文献   

11.
《环境》2016,(1)
正2014年底,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水利部开展了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申报工作。2015年4月,我国16个城市入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据了解,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要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  相似文献   

12.
在系统分析我国城市的水文地质和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新旧城区、功能区等社会因素的基础上,分类和总结现有海绵城市试点经验,提出了基于我国地域分类和社会属性分类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和范式,以期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老(旧)城市水问题为导向,结合城市未来发展建设更新需求,坚持"系统构建、分区治理"的建设思路,通过优化调整现有排水分区,布置源头减排工程(建筑与小区、公园广场及道路LID改造项目)、过程转输控制工程(排水管网、调蓄池)和末端调蓄治理(泵站)等系统工程设施来构建海绵城市,综合实现工程总体治理目标。利用MIKE FLOOD分析模型和海绵城市监测系统评估工程建设成效,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不透水地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苏州建成区不透水地面,分析不透水地面集中分布区及其特点,结果显示:(1)苏州市不透水区占建成区面积约35%,表明海绵城市建设有较好的基础;(2)苏州市六个行政区中,姑苏区不透水地面占比最高,工业园区透水地面布局最为合理,表明通过有效的规划设计,城市现代发展与海绵城市的共同建设是可以实现的;(3)苏州市不透水区主要集中于城市商业区、居住区等。据此提出苏州市应在加强透水区保护的基础上,以主要不透水区、重点地物海绵技术研究为重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5.
住建部、工信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安监总局和能源局昨日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地下管线普查,2015年底前完成普查并建立完善城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和专业管线信息系统。住建部此前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要求,在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框架前,应该做好城市市政管网的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16.
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如何因地制宜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是西北黄土地区城市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之一。以西北某城市新区为例,探讨了在西北干旱地区且存在大面积土地填挖方条件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设计方法,提出了针对土壤地质特点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与指标,并借助Mike Urban数学模型评估了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以期为我国西北地区及填挖方区域的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城市水环境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直到上个世纪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率先实行了各自的城市雨洪管理体系并在各个地区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后,这个问题才慢慢得以解决。中国自2012年海绵城市概念提出后,全国众多城市积极参与建设。黑龙江省在2015年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中,但由于地理,经济等条件因素限制一直进度缓慢。因此根据对当前黑龙江省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分析,希望能够通过人才引进,完善海绵城市建设体系等措施来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发展的海绵城市建设道路。  相似文献   

18.
陈昊 《环境》2020,(8):45-46
正"深圳‘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创建经验丰富,亮点很多。围绕生活垃圾、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市政污泥以及建筑垃圾的处置和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较全面,且已有初步成效。"日前,在生态环境部"无废城市"技术帮扶组线上帮扶评估会上,帮扶组专家对深圳"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前,深圳"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创建取得阶段性进展,生活垃圾分类收运系统覆盖率、医疗废物收集处置体系覆盖率等6项主要指标达到100%,生活垃圾填埋量实现趋零填埋,房屋拆除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8%,相关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9.
张辰  吕永鹏  邓婧  陈涛 《环境工程》2020,38(4):5-9,107
经过全国30个海绵试点城市4年多的创新实践,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试点成效显著。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目标要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2020年重点工作部署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上海市在全市范围内系统化推进海绵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特别是临港试点的经验,从系统化体系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临港试点后全域推进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其他城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以沣西新城为例,介绍了沣西新城为建设海绵城市采取的综合举措,分析了沣西新城暴雨管理和雨水综合利用的LID设施,得出雨水花园、生态滤沟、植生滞留槽、下凹式绿地、集料蓄水沟、中心绿廊等形成的四级雨水利用系统可有效削减雨水径流量、净化污染物、充分利用雨水。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他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建设沣西新城成为西北首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示范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