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董楠  张永刚  张健雪  张旭 《环境工程》2012,(Z1):165-167
本文针对海底底质对水下噪声传播具有显著影响的现象,选取典型负梯度温度跃层,加载三个典型海底底质,即细砂底质、粉砂底质及黏土-粉砂底质,声波参数为固定值。试验定性分析了浅海海底底质对水下声传播的影响,仿真计算了海底底质对声传播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不同底质条件下声波的衰减差异,总结了不同底质对水下声传播影响的特点,并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流底质是河流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污染物的主要归宿场所。重金属主要通过吸附、络合、生物吸收等过程进入河流底质中,河流底质粒径是影响重金属吸附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河流底质中,底质粒径和有机质的吸附作用共同影响着重金属在底质上的吸附量。通过对苏北某城市河流底质进行粒径分级实验和有机质含量测定,研究了底质粒径与重金属(Cd、Cu、Pb、Zn、Cr)含量的关系以及底质中有机质含量对重金属吸附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硝基苯污染底质的微生物强化修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轶  胡洪营  于茵  李鑫 《环境科学》2008,29(6):1632-1637
采用从污染底质中分离出的可降解硝基苯的恶臭假单胞菌,对硝基苯污染底质的微生物强化修复进行了实验室和现场实验研究.该细菌在未灭菌的河水中可以硝基苯为唯一碳源生长,低温条件下(5℃),对于100g的含有11.8mg/kg硝基苯的污染底质,投加2mL(107cells/mL)菌液可以在4d完全降解底质中的硝基苯,实现对污染底质的强化修复.该过程中无须投加额外的氮、磷及其他的营养盐,说明污染底质中含有足够的细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在使用河水和底质的现场实验中,当底质和河水中的硝基苯初始浓度在7~8mg/kg,50~61mg/L之间时,投加硝基苯降解菌可使底质和河水中硝基苯的降解时间缩短了40h以上,河水中的硝基苯先于底质中的硝基苯被细菌所降解.  相似文献   

4.
前言到目前为止,底质调查方法尚未确立。各部门分别以各式各样的方法进行底质调查。这是因为底质调查历史短,并且需要根据各地底质和调查水域状况来选择适宜的方法。所以有时很难采用统一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几种水陆交错带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太湖贡湖湾水陆交错带内的黄菖蒲、双穗雀稗、李氏禾、黄花水龙及香菇草这5种植物,长江下游常见沙壤土、水陆交错带新生底质两种土壤,模拟扰动条件下5种水生植物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结果表明,植物对底质总磷释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可以将上覆水总磷浓度控制在0.02 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控制在0.03mg·L~(-1);李氏禾、黄花水龙试验组总磷释放率控制在0.1 d-1,双穗雀稗、香菇草、黄菖蒲试验组控制在0.05 d-1.植物生长增加了底质氮的赋存,带来底质氮释放的增加,而黄菖蒲、双穗雀稗则可以将底质总氮释放速率控制在0.02 d-1,上覆水总氮浓度控制在0.4 mg·L~(-1).植物须根根长密度、根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成为抑制底质氮磷释放的主要因素,须根穿插增加底质中粒径≤50μm的颗粒物,从而减少了水体扰动造成的底质上扬;同时须根在生长过程增加底质总氮含量,吸收底质中的磷.5种水陆交错带植物正是通过上述两种机制抑制底质中氮磷的释放,其中黄菖蒲、双穗雀稗因为其发达的根系,抑制氮磷物质释放的效果最佳,其次为李氏禾、香菇草,黄花水龙对底质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在5种植物中最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有机污染物在底质中的含量及其在底质/水间的分配情况,对苏州河底质可能对河水产生的影响作出初步估价和预测。研究表明,对于上海市苏州河市区段,底质中的氯苯、多氯联苯、六六六、滴滴涕、多氯酚不大可能对河水产生二次污染;在西藏路桥附近河段,底质中多环芳烃可能会产生二次污染;在天原化工厂——北新泾河段,底质中多环芳烃和一氯酚可能会对河水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7.
编者按 随着我国水环境污染源头治理的有效推进,由突发性环境事故或长期积累造成的底质污染将逐渐成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热点.污染底质是一类重要的污染场地,其修复是彻底消除水污染影响的关键措施,而污染底质修复目标的确定又是实施底质修复的基础.本文在介绍污染底质修复目标制定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建立我国污染底质修复目标制定的方法体系和所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李如忠  叶舟  高苏蒂  郑侠 《环境科学》2017,38(8):3235-3242
为揭示土地利用变化对城郊溪流底质磷吸收的影响,2016年6~11月在合肥市城市边缘某一源头溪流逐月采集溪流底质样,利用实验培养法分析人为扰动背景下溪流底质磷的生物与非生物吸收潜力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底质磷的总吸收潜力和非生物吸收潜力都表现为夏季高于秋季;毗邻排污口的3号采样点沉积物磷的总吸收潜力和非生物吸收潜力明显高于其它各采样点;无论是夏季还是秋季,6个采样点位底质磷的生物吸收贡献率都低于相应的非生物吸收贡献率,而且彼此之间差异十分明显;各采样点底质磷的吸收潜力、吸收贡献率的逐月变化态势,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强烈人为扰动对溪流底质磷的生物吸收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判断海洋底质污染状况的表层富集系数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环境质量评价一般包括海水、底质和生物污染评价。海洋底质是污染物尤其是重金属污染物的贮藏所。因而,如何对底质污染状况进行科学评价是调查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采用的底质污染评价方法一般为清洁对照和超标分类评价法。前者要求先在调查海域找出清洁点或清洁区,以此底质中污染因子含量水平作为清洁标准,用以衡量其它  相似文献   

10.
污染底质颗粒分析与铅、镉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质颗粒物粒径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及其铅、镉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底质中颗粒物粒径质量分数在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区别,但粒径间有显著的区别,其质量分数可分为3种类型。铅、镉吸附量随着污染底质颗粒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底质中铅、镉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两条贡献率曲线几乎是一致的,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为2mm~710μm和500~250μm处,粒径710~500μm处有一低谷。特别要强调的是:河流底质铅、镉污染严重,清理底质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利用天然矿物进行高砷煤矿区AMD污染水体底质污染释放的原位控制,以高砷煤矿区AMD污染湖泊底质为研究对象,添加不同比例的碳酸钙和磷矿粉后,分别对AMD污染底质进行7d的连续浸提试验,并测定浸提液中pH、Eh、EC、SO42-、Mn、Zn、Cu、As等特征指标浓度,评价2种天然矿物组分对AMD污染底质的污染释放控制效果.结果表明:碳酸钙、磷矿粉的添加可显著地提高污染底质的pH,并显著降低污染底质的氧化还原电位以及Mn、Cu、Zn离子的溶出,但浸提液EC和SO42-/却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且碳酸钙处理后浸提液EC和SO42-的增幅显著低于磷矿粉处理;磷矿粉处理对底质中As离子的溶出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而碳酸钙处理的效果则不明显,因此磷矿粉可作为高砷煤矿地区酸性废水污染湖库底质二次污染防治的理想材料.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质颗粒物粒径与砷、铬含量的关系及其砷、铬的吸附特性与吸附贡献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底质中砷污染十分严重,而铬污染程度较轻.在垂直方向上底质中砷的分布无明显差别,但铬的分布差异性显著.砷、铬含量随着污染底质颗粒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且砷达到显著性水平.底质中砷、铬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2条贡献率曲线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为250~500 μm和710 μm~2 mm处.粒径500~710 μm处有一低谷,质量分数对铬吸附贡献率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相关系数0.999.为了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组织人力物力清理河流底质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正> 目前湖泊底质采样器多为抓式和冲击式,所得到的底质样品为混合样,或是被水冲洗过的底泥,往往失去了底质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我们没计了一个简便实用的钻式采样器。采样器利用二个半园结成不锈钢管的空心结构,垂直旋转钻入底质中,底泥进入管内,当管下口到达硬质层时,由于硬质底泥粘附和管壁粗糙面阻力,在旋转下使管内底泥与底质断裂,使进入管内的底质被粘附卡在管内,随采泥器的提升出水面,而得到一个完整的底质泥样。由于采样器整体是封闭式的,样品不被水洗刷,也未被混合,因而保持了样品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相似文献   

14.
近海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收集我国沿海海域的海洋底质环境监测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部分资料 沉积物中的污染物质含量与底质类型之间的关系分析,及沿海海域底质环境现状和海洋沉积污染因子背景值的研究,结合对东海生物生态种群的研究,提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沉积物(砂、粘砂、粘土)分别制定不同的海洋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初步提出了一组数值。供有关部门制定“国家海洋底质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时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水环境污染源头治理的有效推进,由突发性环境事故或长期积累造成的底质污染将逐渐成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热点。污染底质是一类重要的污染场地,其修复是彻底消除水污染影响的关键措施,而污染底质修复目标的确定又是实施底质修复的基础。本文在介绍污染底质修复目标制定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指出了建立我国污染底质修复目标制定的方法体系和所需要努力的方向。[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渤海大沽河河口底质-水界面耗氧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天津大沽河河口底质-水界面细菌降解有机物的耗氧模拟实验,研究河口底质生物耗氧机制。探讨了底质-水界面有机物的耗氧特点及总耗氧中生物耗氧和非生物耗氧所占比例。通过底质-水界面细菌种类、数量、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含量来判断细菌对含碳源、氮源的有机物的作用。结果表明,20℃,0~14h内,实验期间内平水期河口底质-水界面的生物耗氧和非生物耗氧的比例分别为82 1%和17 9%。异养细菌与有机物及营养盐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河口底质-水界面中异养细菌的组成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占66%,革兰氏阴性菌只占34%。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通过对三岔河两支流水样、底质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河流水质、底质中砷污染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两支流水质砷浓度远超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且花石头河远高于天生桥河,前者是后者的6倍,其差异性达到显著性水平。花石头河水质砷浓度是丰水期高于平水期;天生桥河砷浓度是丰水期低于平水期。两支流水质砷浓度丰水期波动大,平水期则趋于平稳。在丰水期的前期,两支流底质砷的浓度最高,然后逐渐降低,到丰水期的后期河流底质砷浓度接近于平水期底质砷的浓度。研究还表明,花石头河底质砷对水质中砷有显著性正相关关系;而天生桥河,底质砷浓度对水质砷浓度呈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滇池底质中的铅污染物,是由湖水中的铅化合物通过沉积作用而进入底质中,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会重新进入水中,产生二次污染。另一方面,生活在底质中的生物,也可能通过同化作用和逐级传递而使铅进入食  相似文献   

19.
水体底质中磷对菹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个含磷质量分数不同的底质内菹草的生长试验,研究了水体底质中含磷质量分数的单因子差异对菹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含磷质量分数≤2.0 g/kg的底质中菹草在试验期间均正常生长,含磷质量分数的增加对菹草生物量的累积和平均株高的增长起促进作用;当底质中含磷质量分数达到2.5 g/kg,从试验中期(21 d)开始,菹草正...  相似文献   

20.
洪泽湖表层底质营养盐的形态分布特征与评价   总被引:28,自引:15,他引:13  
为揭示洪泽湖底质的营养盐空间分布特征,于2008年6月采集了该湖具有代表性的10个点位的表层底质,测定了其有机质、总氮、有机氮、氨氮、硝氮、总磷、无机磷、铁铝-磷、钙-磷等的含量.结果表明,底质中的有机质和总氮有很好的相关性,且有机氮约占总氮的90%,说明碳、氮有同源性;底质中的无机磷约占总磷的70%,而其中钙-磷占无机磷的比重较大;洪泽湖底质有机质与总氮,有机氮,总磷的空间分布特性极为相似,属洪水冲刷型堆积模式(Turbidity Flood Model方式);通过C/N域值得知沉积物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为生物沉降.通过用有机指数评价法和有机氮评价法对洪泽湖表层底质的分析表明,洪泽湖底质除局部区域如龙集乡北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有机氮污染外,整体处于清洁至尚清洁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