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制度的国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建勇 《环境保护》2016,(21):71-74
生物遗传资源是一个国家的战略资源,处理好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国际问题。《名古屋议定书》为解决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问题确立了基本国际法律框架,但其有效实施仍需各成员国的国家立法提供支撑。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生物遗传资源丰富的国家都已经通过了本国立法,印度基本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总局和邦生物多样性局分国内外分别审批的管理模式;巴西从出台暂行条例到正式颁布经历了10余年的实践修改完善,并专门成立了生物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CGEN);澳大利亚除了国家立法外,也开展了地方性立法。建议中国应基于国情,尽快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通过制定实施细则与各类规范使其条款逐步完善并具有可操作性,在不改变现有审批制度的前提下,与现有法律法规协同增效管理好中国的生物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2.
周建 《环境保护》2007,(7A):9-12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21世纪正步入生物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在技术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下,生物产业极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中继信息产业之后的一个主导产业。然而,这个产业的基础是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的多样性及其丰富度。多年来,发达国家生物技术公司一直重视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的搜集和生物技术开发,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刺激了生物技术公司对生物物种及遗传资源的获取、开发和基因资源的垄断。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生物资源丰富,但生物技术落后,并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常常造成利益损失。面对国际上的资源竞争和知识产权垄断,国际社会一方面需要通过国际谈判,建立公平惠益分享的国际体制,维护资源原产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国家立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遗传资源进出境管理。对于中国来说,需要利用知识产权手段,加强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知识创新,在生物经济发展中发挥生物多样性丰富大国的优势和潜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植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市场化机制和国际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植物物种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因生物技术迅猛发展对植物遗传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植物遗传资源正逐步由公共物品转变为稀缺物品。坚持《生物多样性公约》所确立的遗传资源效益公平分享原则 ,完善现有国际多边体系 ,促进以“遗传编码功能”价值概念和遗传资源保护效应“内部化”与“补偿”方案为基础的植物遗传资源市场化保护与利用机制的形成 ,建立“植物遗传资源交易所”和“生物多样性合作社” ,将有助于提高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保护植物遗传资源的积极性 ,实现全球植物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坦桑尼亚一直重视生物多样性和遗传资源的保护、持续利用及其惠益分享问题。本文对坦桑尼亚的一些做法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指出其未来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论遗传资源保护的国家战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遗传资源取得”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核心论题,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公约》谈判中争论的焦点。为保护和持续利用遗传资源,本文根据《公约》第15条规定,结合中国在遗传资源保护方面的现状,提出:国家需要建立处理“遗传资源取得”问题的法规、政策及专利制度;进一步开展国内遗传资源的收集保护和科学研究;通过交换和参与合作研究,尽可能从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和其他国家获取更多的遗传资源。  相似文献   

6.
《世界环境》2004,(3):34-36
生物遗传资源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国际上已将对生物遗传资源的占有情况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不断从发展中国家搜集、掠夺生物遗传资源,并通过对世界生物遗传资源的控制.进而加速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占有和经济垄断。  相似文献   

7.
中国遗传资源优先保护等级评价标准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确定科学合理的生物遗传资源优先保护等级,是当前保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遗传资源优先保护等级评价研究进展,针对遗传资源的特点,对遗传资源与物种关系、遗传资源多样性、境外种群影响、遗传资源价值、潜在利用价值、人工繁育技术、特有情况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初步确定了遗传资源优先保护等级的评价标准,以期能为生物遗传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摇蚊幼虫的水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综述了国外对摇蚊幼虫的水生态毒理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生物检测、生物积累和遗传毒理研究等几方面.国外的研究表明摇蚊幼虫可以作为常用试验生物(鱼类和蚤类)的补充,用于有毒化学品的急、慢性毒性生物检测和遗传毒性研究,以及生物积累试验,以评价化学品的生态效应,并对污染物进行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9.
价值评估是制定遗传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和政策的基础。本文综述了遗传资源价值评估的概念框架,分析了植物遗传资源、动物遗传资源、基因库的价值体系及评估案例,并提出价值评估可为遗传资源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可提升惠益分享谈判的议价能力、为基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社区减贫提供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问题是当今世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哥斯达黎加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公法管制模式来调整该问题的国家之一,它采用了将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问题规定在目标更广泛的综合性立法之中的形式。其"综合立法+专项实施条例"的立法形式、协调型的管理体制和主管模式以及为避免交易中存在的实力不平衡而设立的事先知情同意程序和共同商定条件制度,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水域生态及生物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水域生态及生物资源保护.认为生物资源的保护重点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般认为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是每一生物的基因所含的总的遗传信息,物种多样系指活的机体的品种和变异,生态系统多样性则为生境和生物群落的巨大变化以及生态系统中生态过程的变化.生物多样性的消失是不可逆的。本文强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要制汀政策和建立保护系统才能奏效。  相似文献   

12.
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据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组织的“南方草地资源开发利用”考察资料,并参考有关考察地区提供的观测或调查资料,针对我国南方草山草坡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和草山草坡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提出建设我国“常绿草地带”高效畜牧业发展的战略,并就草山草坡的开发提出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3.
强化接触氧化法处理高盐废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废水中盐分含量过高,会给生物处理带来一定的难度。因为盐析作用可致使微生物的脱氢酶活性降低,同时水的渗透压也会升高,使微生物细胞脱水引起细胞原生质分离,从而导致微生物细胞破裂而死亡。传统的一些生物方法对此类废水的COD的去除率低。本试验使用两株嗜盐菌在接触氧化反应器中通过连续操作对含盐废水进行处理,研究了盐度,COD负荷,溶氧对COD去除率的影响关系。在废水盐度为35g/L,进水COD为4500mg/L,COD容积负荷为3.5kgCOD(/m·3d)时,COD去除率达到90%左右,取得较好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生物多样性公约》已于1993年12月29日生效,中国是《公约》缔约国之一。《公约》对各缔约国规定了若干义务,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就地保护和移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持续利用;遗传资源的取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技术(包括生物技术)的取得与转让;等等。本文针对上述关键条款的义务,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结合我国在此领域的已有工作成就和现状,在国家水平上提出履行《公约》义务的策略和需要优先实施的行动措施。此外,还结合《公约》谈判的国际背景,提出我国今后在《公约》关键条款履行及谈判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以安徽省自然保护区中50个数据完整的自然保护区为背景值,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和县级自然保护区,全面分析GAP分析法的基本定义、原则和步骤,找出保护区中的保护空白点。对生物物种GAP分析,把物种分布图层和保护区分布图层叠制得出旌德县的“褐林鹗、乌雕鹗”为保护空白点(Gaps),旌德县位于皖南山区,也将其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GAP分析法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中水综合利用是保护水资源的有效途径,直接回用作电厂循环冷却水,不能满足水质标准要求。为实现中水回用,节约水资源,针对市政污水处理厂中水水质情况,采用曝气生物流化池工艺(ABFT)进行了深度处理试验研究,为验证水温、水质波动对ABFT出水影响,在秋、冬季分别进行了中试试验和相应干预试验。结果表明ABFT工艺受水温、水质波动影响小,对城市中水主要污染物NH3-N、CODcr去除效果显著,出水平均NH3-N≤1.0mg/L,平均CODcr≤20.0mg/L,出水水质满足热电厂循环冷却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Biological hydrogen production by a sequential operation of dark and photofermentation is a promising route to produce hydrogen.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renewable resources, like biomass and agro-industrial wastes, provides a dual effect of sustainability in biohydrogen production and simultaneous waste removal. In this study, photoferment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on effluents of thermophilic dark fermentations on glucose, potato steam peels (PSP) hydrolysate and molasses was investigated in indoor, batch operated bioreactors. An extreme thermophile Caldicellulosiruptor saccharolyticus was used in the dark fermentation step, and Rhodobacter capsulatus (DSM1710) was used in the photofermentation step. Addition of buffer, Fe and Mo to dark fermentor effluents (DFEs) improved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hydrogen production. The initial acetate concentration in the DFE needed to be adjusted to 30–40 mM by dilution to increase the yield of hydrogen in batch light-supported fermentations. The thermophilic DFEs are suitable for photofermentative hydrogen production, provided that they are supplemented with buffer and nutrients. The overall hydrogen yield of the two-step fermentations was higher than the yield of single step dark fermentations.  相似文献   

18.
含氮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污水脱氮处理技术不断发展,涌现了很多新方法和手段。生物脱氮技术能耗低、易于操作、无二次污染且成本低,是一项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该方向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水中氮污染特征、传统生物脱氮技术与新兴生物脱氮技术,文章阐述了目前生物脱氮技术存在问题,展望了生物脱氮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以沈阳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例,研究探索了充分发挥本科教学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和科学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