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铊污染的微生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采样及室内培养分析,研究了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沉积物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及生物量与重金属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背景区相比,矿区内的河流沉积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区系组成及其生物量了明显变化,沉积物中细菌、真菌、放线菌分别减少了89%,86%和99%,在土壤样品中则分别减少了78%,66%和88%,且三大微生物敏感性大小分别表现为放线菌>细菌>真菌。样品中的微生物生物量与重金属的含量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特别是与铊的的相关系数均低于-0.5,反映出铊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
黔西南铊污染区铊的水环境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黔西南滥木厂地区由于铊的硫化物矿化,导致铊在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十分富集,其富集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矿坑深层地下水、地表溪流水和浅层地下水。地下水中铊的含量在矿化区最高,随着远离矿化区而逐渐降低。在地表溪流水中,铊的含量表现出下游河段远远高出上游和中游河段的分布特征;下游溪流水中铊的较高含量可能与来自矿化区地下水在下游河床溢出的贡献有关。滥木厂研究区水体中铊的富集具有潜在的环境危害。饮用水中铊的含量低于美国的安全标准,尚未构成明显的健康危害,但应该加强对饮用水中铊含量的定期监测。富铊的溪流水通过农业灌溉途径会造成铊的进一步扩散,从而导致农业土壤的铊污染,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 在地质物料中,金、铟、碲和铊的含量非常低,它们在地壳中的丰度估计为:金0.001—0.0035ppm、铟0.11—0.14ppm、碲0.001ppm铊0.3—1.3ppm。在地球化学勘探过程中,无论是检测岩石或风化产物中的成矿元素,还是用作各类矿床找矿时的指示元素;或者在研究元素的共生情况时,用同一份样品溶液测定全部四个元素丰度的方法,从经济效益和分析速度方面考虑,都是特别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贵州遵义松林Ni-Mo矿区为华南下寒武统黑色页岩Ni-Mo矿化带中的典型矿区之一,对由其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具有重要的科学及实际意义。本研究以遵义松林Ni-Mo矿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ICP-MS分析土壤中铊的含量。分析结果显示,矿区耕地土壤中铊平均含量为1.84mg/kg,明显高于贵州土壤表层铊元素背景值,初步认为矿区黑色页岩、Ni-Mo矿体、开采暴露于地表的尾矿及围岩碎石为矿区耕地土壤铊的来源。运用地质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分别对耕地土壤铊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已遭受铊污染,其污染程度评价等级可达中度-重污染;部分样品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等级为中等,显示该区耕地土壤存在潜在生态风险,值得开展进一步的土壤铊污染修复研究。  相似文献   

5.
<正> 引言 育空地区麦克米兰隘口区托姆远景区(图1)的层状块状硫化物-重晶石矿化是1951年首次发现的。此后,确定储量为8.46百万吨,Pb的平均品位为8.6%,Zn为8.4%,Ag为80克/吨。最近在麦克米三隘口区的勘探工作又确定了几个新的层状Pb-Zn和重晶石产地。由于下列原因对托姆矿化区附近的沉积岩进行了地球化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X5200601362黄铁矿利用过程中铊的迁移特征/吴颖娟(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球化学/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2005,34(6).-650~656环图P-4以静态浸泡、动态模拟淋滤和逐级提取作基础,结合工艺过程,研究了黄铁矿利用过程中铊的迁移特征。结果表明,铊在焙烧时主要随飞灰和炉渣迁移,少量以TlF的气态形式迁移;铊从飞灰,炉渣和沉灰渣中的释放率与浸泡时间成正比,与pH值和粒径成反比(沉灰渣新样除外),且新样铊的释放率大于陈样,浸泡样品铊的释放率大于淋移样品,当样品中可提取态铊含量较高,或飞灰中不可提取态铊含量较高,且飞灰含有HF…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地质调查所1972年的一项研究中,用灵敏度为100ppb的方法,分析了爱达荷的12,000个土壤和岩石样品中的碲。虽然只有10%的样品的含碲量在检出限之上,但据此他们圈定了一个深部矿化带,从而激起了对这个元素的地球化学的兴趣。这里提出的5ppb的方法,大体上使原来的原子吸收方法落入检出限之上和之下的岩石样品的百分数反了过来。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土壤样品中铊元素含量的分析,并多方法联合应用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壤铊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中国西南“三江”流域区浅层土壤铊元素含量范围为0.17~2.65mg/kg,变异系数小,均值为0.80mg/kg,整体略高于中国土壤背景值,而略低于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研究区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特征主要受控于自然地质背景,整体具有“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基于中国不同母岩类型区土壤相关元素含量为背景的富集系数(均值1.30)、地累积指数(均值-0.41)、潜在生态风险(均值12.48)及非致癌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商小于1)参数均显示研究区土壤铊污染程度整体较低,不存在土壤重金属铊元素的非致癌健康风险,其实质上反映了在自然背景控制下研究区土壤铊的低污染和低健康风险特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区土壤铊含量特征及浅/深层土壤铊元素含量之比反映了研究区存在一定人为污染,且人为铊污染具有“北轻南重,西轻东重”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研究区铅锌等矿产的相关矿业活动可能是该区人为铊污染输入的主要来源,人为污染叠加自然地质背景使研究区存在一定低程度污染及潜在健康风险的区域,即独龙江流域南部和怒江流域中南部、澜沧江流域北部和南部、元江流域中南部地区,该区域应引起人们对土壤铊污染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正> 地质概况 苏联东北部的地质构造单元,可分为以下四个区(图1)。 1)最东部的勒拿—科累马—楚科奇区; 2)西部的蒙古—鄂霍次克区; 3)包括锡霍特山脉的远东褶皱带(及北北东向延伸的鄂霍次克—楚科奇火山岩带); 4)堪察加—千岛群岛岛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简便、高效和非破坏性分析土壤中锑和铊等8种主要关注的重金属含量的X射线荧光法,可在很短的时间(约1h)内完成1个样品中的重金属含量测定。采用该方法分析了ESS系列4个标准样品和8个实际样品,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结果接近,表明该方法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引言花岗岩在地壳上广泛分布,但在所获得的月球样品中,却没有发现任何原生花岗岩。到目前为止,所有那些被认为是月球花岗岩的样品,不是杂屑角砾岩中的组份,就是非典型的闪长岩碎屑。本文报道了我们发现和分析的两个原生的月球花岗岩。它们比以前描述过的要大10—100倍。我们还讨论了这种罕见且重要的岩石类型的成因。二、14321-1027碎屑这块最大的花岗岩在14321角砾岩(总重量为9公斤)上的出露面积为16×7毫米,据估计,该碎屑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鱼肉中铍、铊的测定方法。样品用硝酸-硫酸消解,溴水氧化,聚氨酯泡塑吸附富集消解液中铊,消解液中铍不被吸附,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铍和铊,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以大冶冶炼厂地区的东岗河为例,分析有色金属冶炼区铊的水环境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河水中的铊含量明显异常(严重污染区的平均含量为15.07ng/mL。远超过饮用水源水中铊的最高允许浓度0.1ng/mL).且与水体pH值、Cu^2 、Pb^2 等含量显著相关;铊与Pb等亲铜元素呈类质同像。宏观上与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伴生.因此后者成为研究区铊的重要来源。最后,对铊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效应.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提醒人们提高对铊污染的警惕性以及加深对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1g硅酸盐岩石样品置于铂金坩埚中,加1g Li_2B_4O_7-Li_2SO_4(2:1)混合试剂于1000℃温度下熔融,在不超过10—15分钟内即可分解;冷却的熔块用20ml 1.2M盐酸于90—100℃下溶解,在约6分钟内即可全溶。  相似文献   

15.
文章研究了活动态铊的提取条件和极谱测定方法,并用此法测定了多个沉灰渣样品中活动态铊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于洋  邵蕾 《内蒙古环境科学》2011,(7):211-211,214
本文应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GF~AAs)测定生活饮用水中新增金属检测项目铊。通过一系列试验得出仪器检出限0.025ug/L,线性范围0—50ug/L。回收率91.5%-96.2%.精密度为1.51%-3.97%。结果方法可用于生活饮用水水样中铊的测定。  相似文献   

17.
环境介质中铊的分布和运移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铊在岩矿石、土壤、植物、动物及大气等环境介质中的分布和运移机理及一些生物效应。在矿床中 ,铊主要分布在低温热液铊、铅、锌、锑、汞、砷等矿床中 ,铊的富集与其亲硫性及有机质密切相关 ,[TlCl4 ]-是铊迁移的主要形式。在土壤中 ,铊主要以水溶态、硫化物结合态、硅酸盐结合态和有机质结合态存在 ,水溶态的铊容易迁移。在植物中 ,铊的运移与钾在植物中的传输有关。在动物中 ,铊对各组织器官的亲和能力依次为 :肾 >睾丸 >脾 >前列腺 >毛发。在大气中 ,铊主要以TlF形式迁移  相似文献   

18.
<正> 对南威尔士新英格兰三个地区的锡矿化花岗岩进行了分析,以确定是否有可用来区分锡矿化花岗岩和无锡矿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判别标准。锡的中子活化分析结果与别处报导的结果一致,锡矿化花岗岩的锡含量为15—30微克/克,而无锡矿化花岗岩一般为5微  相似文献   

19.
<正> 用光度法测定岩石、矿物中的硒(Ⅳ)时,对其伴生元素的分离多采用沉淀法富集硒(Ⅳ),但流程繁琐;而离子交换、色层、薄层等又多局限于纯物质试验;用萃取法分离岩石、矿物中硒(Ⅳ)的报道少见。为了寻求一个简便快速的分离方法,我们通过实验发现:在一定浓度的磷酸-氢溴酸介质中,甲苯能选择地定量萃取硒(Ⅳ)(一次萃取率达95%以上),萃取硒(Ⅳ)后的水相用醋酸异戊酯定量地同时萃取铊(Ⅲ)和铟(Ⅲ),再用水对醋酸异戊酯进行反萃取,则铟(Ⅲ)进入水相,铊(Ⅲ)留在有机相中。达到了硒(Ⅳ)、铊(Ⅲ)、铟(Ⅲ)的相互分  相似文献   

20.
本法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业废气中的1-氯化苯。经5个实验室验证,对统一样品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1~2.4%,回收率为91.7~99.9%;对实际样品测定的CV为0.4~5.0%,回收率为92.0~108.0%。实验部分一、仪器与试剂(一)仪器 1.M1N1-3型气相色谱仪,附有氢火焰检测器(日本岛津);2.色谱柱:2mm×2m玻璃柱,内装填涂渍2%有机皂土—34和2%DC-200的上试101担体(白色,80—100目);3.医用注射器:100ml10支;2ml、5ml、10ml各1支;4.玻璃迴流装置(一套)。(二)试剂1.固定液有机皂土—34(色谱纯);2.固定液 D C—200(色谱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