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融危机后,西部地区存在大量返乡农民工和就地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农民工亟待"就业"与企业亟待"用工"凸显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矛盾和产业结构偏差。西部地区调整产业偏差,进行慎密的产业选择,成为必然。通过构建农民工产业供求模型,对农民工产业流向进行理论分析,表明在区域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渡期以及在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和高端技术产业对资本和技术的偏好,限制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通过运用比较分析法,考察西部产业选择的宏观与微观条件,透析出西部的资源特点、产业发展现状、城镇化水平、非农产业收入状况、非农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在理论模型推导和现实社会经济状况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产业选择思路和选择结果,即西部地区应重点发展技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旅游和旅游服务业和公益事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必然面临并需要科学引导与管理的重大问题.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过程具有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双重转型"背景;表现为人口城市化(异地转移)和农村城镇化(就地转移)"双重城镇化方向";是在"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双重动力驱动下的城镇化;是在制度变迁方面自上而下的城镇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的"双重发展模式".认为,中国的城镇化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要在产业转型与体制转型的背景下,将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城镇化、"政府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城镇化机制结合起来,并积极多渠道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是各国工业化成长阶段面临的共同问题.山东、河南作为全国34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前两位的人口大省,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且两省面积相仿,在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课题上具有很大的可比性.以山东、河南两省为例,从转移地域类型、转移产业类型、转移人口类型、转移时同类型和转移收入5个方面比较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度指标体系,对山东、河南两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区域非均衡性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30年来,上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城镇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而我国沿袭至今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突出的缺陷是将三部分人--在农村从事纯农的农民,在城镇从事非农工作但户口在农村的农民工,游移于乡城间"亦工亦农"的农村劳动力--排除于劳动统计计量之外.不解决这部分劳动力就业的统计计量的问题,则很难准确回答"中国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为此,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从而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游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就业岗位、就业时间不固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不充分的计量问题.作者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以法定劳动力年工时为核心的劳动力流动性就业的调查和计量方法,并通过调查案例证实了它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转型发展是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就业与消费方式转变,以及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文章系统地回顾了中国农村转型发展的研究历程,总结了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和研究内容,讨论了农村转型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农村发展研究经历了1949-1978年制度转型背景下以生产力为重心的农村转型,1979-1993年体制转型背景下以经济为中心的农村波动发展,1994年以后发展理念和经济环境演变下的农村转型发展等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农村发展的内外部条件不断发生着变化,因此,同一阶段内农村发展的研究重点也有所侧重.最后,从农村发展的宏观战略与理论及方法,农村耕地保护、占用补偿和粮食安全,农村工业化、城乡转型与统筹发展及功能区划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及特色优势农业培育,新农村建设机制与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关于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若干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实施“小城镇、大战略”的必要性和 迫切性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和生长点 ,是联系城市与农村的纽带和桥梁。实施“小城镇、大战略” ,加快小城镇建设 ,对于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 ,有利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维护社会稳定。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小组测算 ,2 0 0 0年我国农村劳动年龄人口 (15~ 5 9岁 )为 662 0 0万人 ,潜在富余人口高达 31663万人 ,2 0~ 5 5岁青壮年富余劳动力为2亿人。“十五”期间 ,我国富余劳动力每年还将递增2 %。这些富余劳动力如果进入大中…  相似文献   

7.
再开发:新时期农村城镇发展新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全面进入转型期,在旧的农村城镇化模式下产生的大量小城镇问题是制约我国新时期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解决的途径是实施小城镇再开发战略,以期提高农村城镇化的质量、培育小城镇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文章在提出农村城镇再开发理念和分析了我国目前农村城镇化不可持续发展的两大突出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5种不同类型的农村小城镇的再开发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指导意见,提出了通过城镇再开发促进农村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5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转移人口规模巨大,但转移速度逐渐放缓,从农地确权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潜力是否消耗殆尽很有必要。基于农地确权的制度实践,该论文旨在解构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的特殊性,将中国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视为包括四类主体(农民、农民工、新市民、市民)的三阶段(农村割舍、城市进入、城市融入)进程,利用2014年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农地确权影响劳动力转移的阶段效应和滞后效应,进一步讨论其对劳动力家庭化迁移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地确权影响劳动力转移的效应存在阶段异质性,促进劳动力第二阶段身份转变而阻碍第一阶段产业转移和第三阶段社保转型。然而,农地确权在促进劳动力乡城转移上也有滞后性,确权时间满2年的劳动力家庭参与非农就业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概率分别提高16.9%和1.9%。(2)农地确权在影响劳动力家庭化迁移上具有分位异质性,能够显著提高低分位劳动力家庭的举家迁移比率而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迁移比率。基于此,政策设计重点在于:(1)分阶段、分类型推进农村劳动力乡城转移。一方面增强农地确权的农村推力,在转移第一、第二阶段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托管、退出机制以供给农民、农...  相似文献   

9.
新疆小城镇发展与农村城镇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发展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城乡生产发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优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对近20年来新疆小城镇发展分析,提出新疆小城镇数量及其人口发展趋势,分析小城镇在新疆农村城镇化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全面推进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城镇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小城镇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成部分。本文从当前小城镇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深入分析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种种体制性障碍:行政等级化的城镇管理制度限制小城镇的公平发展;小城镇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土地制度设置的不完善;阻碍了土地聚集和人口聚集的同步进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缺少必要金融的支持;小城镇发展规划体制存在较大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体制改革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 ,从土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小城镇外延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从土地供给来看 ,城镇土地对其供给主体具有四重效用 ,土地供给主体有多供地的内在动机 ;从土地需求来看 ,小城镇土地对其需求主体具有双重效用 ,土地需求主体有多占地的内在动机。若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 ,就会导致小城镇盲目向外扩张而使耕地大量减少。因此 ,要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好耕地 ,就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最后提出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耕地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在分析小城镇发展过程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的基础上,从土地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小城镇外延扩张的机制进行了探讨。从土地供给来看,城镇土地对其供给主体具有四重效用,土地供给主体有多供地的在动机;从土地需求来看,小城镇土地对其需求主体具有双重效用,土地需求主体有多占地的内在动机。若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就会导致小城镇盲目向外扩张而使耕地大量减少。因此,要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好耕地,就应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土地供、需主体的行为进行约束。最后提出了在小城镇发展过程中保护耕地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公平性评价的定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公平性涵义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评价原则和指标进行了探讨,并针对一小城镇实例,探索性地构筑了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公平性评价的定量分析模型,且对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14.
关于小城镇产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研究小城镇必须研究小城镇的产业发展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小城镇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小城镇产业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农户向非农就业转移被认为是农地流转的主要驱动力,然而在非农就业非常普遍的情况下,农地流转率仍然徘徊不前。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发展通过改变非农就业农户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进而影响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驱动效应。基于湖北省农户家庭2018年微观调查数据,运用二元离散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农户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非农就业有助于增加农业生产服务外包进而促进农地转出、抑制农地转入;(2)农业生产服务外包抑制农地转出、促进农地转入;(3)若忽略农业生产服务外包的影响,非农就业对农地流转市场供给的正向效应与需求的负向效应均被高估,这为现实中农户非农就业程度高与农地流转率低的矛盾提供了重要解释。农业生产服务外包在优化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同时,也对农地流转市场的供需结构进行了重新塑造。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4年农村住户数据,采用多元probit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户土地流转决策、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决策和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之间的相互影响。研究发现:①农户土地流转与劳动力非农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生计决策相互关联。总体而言,土地转入与种植经济作物决策正相关,与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负相关。土地转出与非农劳动力转移决策正相关,与种植经济作物决策负相关。②土地流转与农户非农劳动力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等生计策略的关系与农地流转规模相关,小规模和中等规模的土地转入与非农劳动力转移之间未有显著关系,与经济作物种植决策具有显著正向关系,但大规模的土地转入与农户经济作物种植决策和非农就业决策显著负相关。③土地流转是否影响农户生计多样化决策还取决于地区机械化程度。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平原地区土地转入决策与农户非农劳动力转移和经济作物种植决策未有显著关系,而机械化程度较低的高山、丘陵、高原等地区土地转入决策与农户种植经济作物和非农就业决策分别存在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机械化对农业劳动力替代程度的增强,土地流转对农户劳动力配置的影响效应减弱。政策建议是:①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劳动力市场发展,推动农户土地流转参与,促进转出户生计向非农专业化转移,促进转入户农地适度规模经营;②完善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提高农机和农技融合使用深度和广度,提高农机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弹性,增强转入户农业劳动力农地规模经营的能力,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收益。  相似文献   

17.
我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小城镇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对我国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布局分散、土地利用粗放、集聚效应差和环境恶化进行分析,指出布局分散是“小城镇病”的根源之所在;作者认为从规模经济考虑,我国城镇发展方针应调整为:发挥大城市集聚一扩散效应,积极发展中小城市,有重点地选择性发展小城镇。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能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我国能源安全体系面临诸多困境。小城镇能源保障是其最薄弱的环节之一。但小城镇能源保障及其优化配置问题并没有得到政府、学术界应有的重视。通过与城市的比较分析。得出小城镇能源类型和结构特征,指出能源自然禀赋构成小城镇能源类型和结构的“本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变迁主宰小城镇能源类型和结构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小城镇能源优化配置战略目标和导向。根据这一目标和导向,对小城镇能源优化配置的政策措施进行初步探讨。包括编制小城镇能源资源利用规划;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应用技术研究;建立小城镇能源资源分配、开发、流通的市场机制;保护小城镇能源资源;优化小城镇产业结构。大力推动循环经济;推广分布式能源供给模式,提高小城镇能源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9.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has successfully spread in a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y contexts, resulting in both positive prod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However, there are ongoing questions about the appropriateness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for small-scale farming as poor farmers tend to be risk averse, typically lack access to credit, and may have planning horizons associated with heavily discounted future benefit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farmer attitudes toward how a hypothetical set of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practices will affect yield, labor use, erosion, and cost in two communities of Bolivar province, Ecuador,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discrete choic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producers are most concerned with future yields, planting labor, and overall costs. While off-farm erosion impacts are of concern, producers only placed small values on these impacts. Results provide support for conservation agriculture outreach to highlight practices that increase long-run production and reduce the time and technical skills associated with plan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