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区域生态安全:概念及评价理论基础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生态安全的概念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在自然及人类活动的干扰下,区域内生态环境条件以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不对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并且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脆弱性能够不断得到改善的状态。指出生态安全评价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其评价理论基础涉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理论、生态承载力理论、时空论和系统工程论等;生态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两者具有内涵和目标的一致性;区域生态安全研究的目的就是平衡人类的自然资源利用与生存环境质量需求的矛盾,保证生态系统在持续安全的状态下提供服务;应用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补充和完善生态安全评价。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强调研究对象的时空性和研究方法的系统性。多学科整合能更好地指导区域生态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2.
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生态补偿是协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调整流域内区域间损益关系的有效手段。文章从流域内人类活动产生的损益人手,论述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理论基础和运行机铷,并利用经济学原理,对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补偿标准进行了理论解析,给出了流域生态补偿必要性的理论依据和需要补偿量的理论值。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人类活动的正负外部性等原则,对流域生态补偿进行了分类。依据流域生态补偿分类,梳理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重点区域。通过对流域生态补偿理论探讨,以期作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实践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性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约束因素,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环境面临威胁,修复自然生态创伤,实施生态补偿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一些生态补偿关键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热点,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核算、生态补偿的对象、标准、途径与方法,以及资源开发和重大工程活动的生态影响评价等。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补偿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综述,为开展生态补偿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生态补偿是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经济手段,在中国得到了广泛重视.由于受到学科范畴的限制,学术界和管理界对生态补偿的内涵、经济性质和法律性质还存在许多争论,关于生态损害的科学含义及与之对应的补偿与赔偿的法理基础尚有待完善.本文旨在梳理生态补偿的相关术语,探讨生态损害及损害补偿与赔偿的科学含义、法理差异及法律制度,从而为我国进一步开展生态补偿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从环境管理、环境经济学以及法学三层面对生态补偿的内涵进行分析,并在探究生态补偿实践的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提出生态补偿至少包含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损害补偿与生态损害赔偿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次,文章对生态损害的科学和法律含义进行了辨析,提出:1)生态损害补偿中的生态损害是指人类活动对自由的自然资源的损害,即初级生态损害;2)从法学角度来看,生态损害可分为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非过错行为导致的生态损害以及历史累积污染导致的生态损害;3)补偿与赔偿在法理上存在发生的基础、性质、承担责任的时间、承担责任的方式以及程序等方面的差别;4)在以上基础上,论文探讨不同行为造成的生态损害的责任方应当承担补偿/赔偿责任.第三,论文从归责原则、责任主体、补偿/赔偿范围、方式以及补偿/赔偿金额的计算等方面对建立和实施生态损害补偿与赔偿的法律基础和制度进行了论述与分析.最后,论文提出了完善生态损害补偿/赔偿制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生态补偿以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利用为目的,已不能体现其在生态保护、环境建设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全部价值。新的区域发展形势对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生态补偿被认为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区域间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如何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看待区域生态补偿,成为通过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实现生态良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三位目标和谐发展的重要命题。从经济地理学的经典理论出发,在探讨区位论、产业结构演替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传统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并在现阶段我国以构建区域可持续和有序发展格局为目标的规划工作——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就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目标导向和实施机制进行了探讨,将经济地理学的空间区位论、地域功能理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理论等充实到区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中,明确了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导向,探索了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区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模式,最后分析了实施难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6.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在水土保持领域的具体实践,是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为有效识别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费支付的优先区域,优化专项资金使用,选取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运用InVEST模型,结合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和影子工程法,对水土保持价值进行评估;根据水土保持价值、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系统脆弱性的综合状况... 相似文献
7.
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始源于人类所面面临的生态危机、以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生态化发展模式,它所面对和需要处理的是人类发展需求无限性与自然资源有限性这一矛盾,即人类对自然的价值取向、开发强度是否符合自然规律的问题.目前学界对它的研究已突破"经济-科技-政治"等实践层面,开始深入到"观念-价值-文化"等认识论、价值论领域.生态伦理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革命性的伦理思想,本质上属于人类社会的"观念-价值-文化"领域,其理论构成、研究对象正契合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伦理基础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①生态伦理突破传统的道德定义,将伦理关怀的对象扩展到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领域,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可靠的伦理前提;②生态伦理肯定自然价值和自然权利,直接回应了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为何要尊重自然价值与权利这一理论课题,为人类对大自然的价值认同寻到理论根基,使可持续发展寻找到坚实的价值支点;③生态伦理在反思和批判传统道德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全新的道德评价标准,为现实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与安排提供伦理支持和辩护. 相似文献
8.
9.
10.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最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在梳理湿地生态补偿概念的基础上,系统整理了国内外湿地生态补偿政策与实践,针对补偿载体、方式、融资、标准、模式和绩效评估等进行总结分析,提出当前湿地生态补偿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理论研究滞后于实践,系统制度设计存在欠缺,补偿资金渠道相对单一,补偿标准差异大以及严重缺乏相应监管、成效评估机制等。最后展望了湿地生态补偿的优先研究方向:(1)加强湿地生态补偿理论研究;(2)加快湿地生态补偿制度研究;(3)扩大湿地保护试点实践研究;(4)增强湿地生态补偿监管及补偿成效评估研究。同时吸收总结国内外科学有效的补偿模式,助推现阶段我国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为湿地生态补偿和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生态补偿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的生态补偿为例,初步探讨了有关生态补偿的3个基本问题,即补偿支付者和接受者的问题,补偿强度的问题和补偿渠道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制约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其生态环境成本难以通过市场来兑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以生态补偿为突破口,首先从理论上明确绿色食品生产具有正外部性,政府对其生产企业或农户进行补偿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然后进一步探讨其制度构建与政策设计。(1)构建一个包括政府、生产者、消费者三方的博弈模型,着重分析绿色食品供需过程中、政府影响下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动机和博弈行为。模型结果显示,存在能够满足绿色食品供需平衡的1个纯战略纳什均衡解和1个混合战略纳什均衡解,这两个纳什均衡解的实现条件均要求政府对绿色食品生产者提供补偿和对消费者实施优惠政策。(2)利用C-D生产函数建构的利润函数和恢复费用法探讨绿色食品生产补偿标准范围,结果表明最低补偿标准应满足生产者生产绿色食品和生产普通食品利润相等,而最高补偿标准则应对绿色食品生产中创造的环境效益进行支付。(3)文章最后从“建立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构筑科技进步支撑体系,完善品牌质量保障体系,培育产业化生产体系”等4方面提出了现阶段我国绿色食品生产补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天不保产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天津环保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总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等五个重点发展方向和建立完善天津环保产业组织机构等六点行动纲要。 相似文献
14.
层次分析法在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吉高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1(3):277-280
根据评选优秀毕业设计多层次多准则的特点,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评选模型,举例介绍了模型的具体运用.实例研究表明,层次分析法思路清晰,方法简便,评价结果准确,是评选优秀毕业设计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区域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法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还缺乏可操作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以下简称总量控制)的方法,基于郑州市环境保护局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总量控制方面的多年实践与经验,探讨了对总量已超出区域环境容量的地区如何对建设项目实施总量控制,如何确定区域污染减排和综合整治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如何构建新、老污染源之间良性互动机制以及制定建设项目实施总量控制的政策、制度和管理措施保障,为区域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实施总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行政区行政理念的主导下,流域政府皆以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甚少关注甚至漠视流域公共利益,流域政府间利益冲突严重,因此,难以对跨省流域生态补偿达成一致意见.跨省流域生态补偿的实施有赖于政府行政管理理念向区域治理理念的转变和相应的机制创新,包括建立流域政府间的民主协商机制、多元主体联合供给机制和中央对流域政府的选择性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7.
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海林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1999,(3)
通过对农业活动、农业政策与农业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反映农业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指标结构以及面向农业决策的状态指标分析框架,建议采用“离差法”来评价农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其评价结果可以用来判断和制定正确的农业政策;同时还论述了状态评价的具体方法、步骤及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壤科学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从土壤作为资源与环境共同载体这一角度出发,阐述了土壤科学发展的特点、土壤科学研究的特性和方向,提出了土壤“3P”、土壤“3S”和土壤“3R”的未来创新研究内容。认为应牢牢把握“土壤圈”这一现代土壤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丰富和发展现代土壤科学,不断推进土壤科学发展与创新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9.
Effect of variable fishing strategy on fisheries under changing effort and pressure: An agent-based model applic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n agent-based model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response of a two-species fish community to fishing boat exploration strategies, namely: boats following high-yield boats (Cartesian); boats fishing at random sites (stochast-random); and boats fishing at least exploited sites (stochast-pressure). At low fishing pressure, the stochast-random mode yielded a high average catch per boat while sustaining fish biomass. At high fishing pressure, the Cartesian mode was more effective. For the Cartesian strategy, fish biomass exhibited four distinct behaviors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boats. In the first phase, the fish biomass dropped with increasing number of boats due to a corresponding rise in biomass extraction. Rapid exploitation occurred in the second phase, when two or more boats occupied the same initial area, that led to the faster abandonment of those sites which then underwent biomass recovery. In the third phase, adding more boats resulted in a fluctuating stock biomass, wher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iti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boats and rapid localization led to either full stock recovery when boats were eventually confined to a single location due to spillovers, or stock extirpation when the entire area became fully occupied. Beyond the third phase, stock extirpation was assured. In order to break the pattern of localization (bandwagon effect), we introduced stochast-random intruders in a Cartesian-dominated fishery. Adding a single intruder changed the patchy-structured stock biomass pattern of a purely Cartesian fishery to a uniformly explored stock biomass pattern because of the additional spati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 intruder. Consequently, the average catch per boat increased but at the expense of a disproportionate decline in equilibrium biomas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