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皖南茶区土壤硒含量及其与茶叶中硒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农村生态环境》2005,21(2):54-57
  相似文献   

2.
低硒带土壤中硒的挥发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低硒带土壤中(黑龙江富裕县,河北丰宁县)硒的挥发程度及影响因素。经过干燥-再湿润的土壤样品,利用超微量硒的分析技术能够直接测出挥发性硒。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与土壤湿度、温度及培养时间有关。当对土壤添加营养物质时,观察到添加含硒置较高的牛肉膏-蛋白胨营养液时硒的挥发程度显著提高。添加不同形态的硒,发现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氮酸及含硒植物蛋白的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添加无机硒酸盐对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挥发过程主要由微生物活动和硒的生物可利用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海口富硒土壤及其主栽的芥菜、卷心菜为对象,同时与非富硒区对照,对富硒土壤-蔬菜系统中硒镉含量和镉形态及其相关性研究表明:系统中硒镉两种元素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相互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4.
湖北茶园茶叶氟含量及土壤氟分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测定了湖北省14个茶园土壤和14种茶叶的氟含量和土壤氟的分组特征,探讨了各分组土壤氟含量与土壤理化性质及茶叶氟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北地区茶园老叶氟含量为321.1—2273.9mg·kg-1,嫩叶氟含量为56.6—1805.7 mg·kg-1.同一茶园内老叶氟含量大于嫩叶,老茶叶氟积累明显.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总氟含量降低,而其它形态氟含量变化不一,各土壤氟含量均表现为:残渣态>>有机结合态>铁锰结合态>水溶态>交换态,残渣态氟是茶园土壤中氟的主要形态.全氟含量与总P呈显著正相关,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CEC和交换性Ca呈显著正相关.交换态氟含量与粘粒、CEC、游离Al和游离Fe都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铁锰结合态氟与pH、交换性Ca和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无定形Al和游离Al呈显著负相关.有机结合态与交换性Ca和全P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无定形Fe对土壤中各形态氟的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然而,茶叶中氟含量只与土壤中铁锰结合态氟呈显著相关,与其它各形态氟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用土柱模拟4种加硒处理的土壤还原淋溶过程,研究了硒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积累.结果表明,未加硒处理(土壤背景硒)的溶液中硒的迁移以有机硒占优势,Se(Ⅵ)及Se(Ⅳ)占的比例很小;土壤富里酸硒由上层向下层迁移.外源蛋白硒的处理的溶液中硒迁移为有机硒,部分外源硒以富里酸硒积累在下层土壤.外源Se(Ⅵ)和Se(Ⅳ)处理的溶液中硒迁移量只占加入量的0.2%和0.4%,硒迁移的主要形态前者为有机硒,后者为Se(Ⅳ)和有机硒;外源Se(Ⅵ)和Se(Ⅳ)的绝大部分以富里酸硒的形态积累于土壤,其积累量Se(Ⅵ)处理高于Se(Ⅳ)处理,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  相似文献   

6.
王玮祺  吴思源  王小垚  付荣  曹冉冉  郑红 《环境化学》2014,33(11):1999-2000
硒在自然界中以多种无机和有机形式存在,不同形态的硒以不同的地球化学特征影响着地质环境中硒的迁移、循环、生物可利用性和毒性,硒形态的研究对于硒的迁移、开发利用、毒性防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陕西省紫阳县是继湖北恩施后发现的第二大富硒区,且有较理想的硒汇集利用地质地理条件.本文采用改进的7步连续化学提取技术,研究了紫阳富硒核心区周边农作土壤硒的结合态分布,旨在为推动紫阳地区硒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硒中毒防御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谢薇  杨耀栋  侯佳渝 《环境化学》2018,37(12):2790-2799
本文以天津某蔬菜基地为研究对象,对基地土壤中硒与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蔬菜基地的土壤Se含量范围为0.71-1.23 mg·kg-1(干重),平均含量为0.96 mg·kg-1,所有样品均达到富硒土壤(Se ≥ 0.04 mg·kg-1)标准.但是蔬菜基地遭到重金属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Hg、Zn和Cu的污染指数分别为1.24、1.02和1.23,污染程度均为轻度,而Cd的污染指数为2.26,达到中度污染.另外,对与土壤配套采集的青萝卜、圆白菜和菜花等20种蔬菜中的硒与重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地蔬菜的富硒(Se ≥ 0.01 mg·kg-1)率达到90%.蔬菜中青萝卜1号(本地)、青萝卜2号(天津青萝卜)和青萝卜3号(津卫一号)的硒含量较高,含量分别为0.100、0.091、0.078 mg·kg-1(鲜重),硒含量较低的蔬菜为油菜1号(金品一夏)、油菜2号(改良金品雨季)和小白菜2号(佳美),含量分别为0.007、0.007、0.009 mg·kg-1.每种蔬菜的Cd、Zn和Cu的含量均低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但圆白菜1号(雅实绿)、圆白菜2号(珍美)、菜花1号(本地)和菜花2号(白雪)中的Hg含量分别为0.022、0.018、0.019、0.016 mg·kg-1,均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值.同时,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食用本基地圆白菜(雅实绿、珍美)、菜花(本地、白雪)和香菜(本地)对人体造成健康风险较大.综合各类分析评价结果,该基地生产的3种青萝卜(本地、天津青萝卜、津卫一号)均为绿色富硒蔬菜,建议当地农户多种植该类蔬菜.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土壤中硒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植物吸收的关系,论述了植物对硒的吸收和代谢机制、硒在植株体内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学效应,讨论了低硒地区食物链中硒水平调节的方法和效果,提出了土壤-植物-食物链系统中硒素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9.
间作杉木对茶园土壤及茶树叶片重金属含量与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单作茶园和杉木—茶间作茶园为研究对象,测定间作杉木对茶园土壤及茶树叶片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间作杉木可降低茶园土壤Pb、Ni、Mn、Zn元素含量,尤其对Mn有较强吸收能力,其次为Ni、Pb、Zn;(2)间作茶园茶树叶片Pb、Mn、Cu、Zn含量均显著低于单作茶园,说明间作杉木对减少茶叶中4种重金属含量,改善茶叶品质可起到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陕南早古生代地层上发育的土壤为材料,研究土壤中水溶态硒、氟的含量及其与总量、土壤pH值之间的关系,探讨土壤水溶态硒、氟含量在生态环境中的表征作用.结果表明,陕南土壤中水溶态硒、氟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012μg·g-1和0.87μg·g-1,土壤中水溶态硒、氟的含量同其总量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供试土壤pH范围内(5.10—7.52),水溶态硒的含量随pH值的增加先降后升,水溶态氟随pH值的增减而同步增减,其相互间的关系均可用函数方程式定量表达.水溶态硒含量能较好地表征陕南的高硒生态环境,水溶态氟可作为生态系氟质量状况的一个指标,但其指示作用又囿于地域空间的限制.  相似文献   

11.
徐仁扣  赵安珍  姜军 《生态环境》2011,(10):1395-1398
用采自江苏溧阳种茶13 a和34 a的茶园黄棕壤表土和种茶54 a的茶园土壤剖面研究了酸化对土壤黏土矿物组成和阳离子交换量(CEC)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茶13 a和34 a,表层土壤发生明显酸化,但土壤2∶1型黏土矿物的质量分数和CEC均与荒地土壤相似,说明酸化没有对黏土矿物转化和CEC产生明显影响。但种茶54 a后土壤发生进一步酸化,表层和表下层土壤pH降至3.79和3.70。土壤2∶1型黏土矿物质量分数随采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高岭石质量分数呈相反的变化趋势。说明表层和表下层土壤的严重酸化加速土壤2∶1型黏土矿物向1∶1型高岭石的转化,这导致表层和表下层土壤CEC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设置8个处理,研究有机富硒肥施硒量与施硒方式对强筋小麦生长、产量、硒在小麦不同器官中富集状况以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不施有机富硒肥比较,播种前土施有机富硒肥使强筋小麦总生物量、籽粒产量、各器官(根、茎+叶、颖壳+穗轴、籽粒)干物质量分别提高1.0%-14.7%、2.4%-42.4%、1....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土壤硒空间分布及潜在环境风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东省260个土壤剖面数据,开展区域尺度下的土壤总硒(Se)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硒含量变异性较强,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特征,其几何质量分数为0.23 mg·kg-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层土壤硒基线质量分数范围为0.13到0.41 mg·kg-1,处于硒缺乏与中等含量水平之间。土壤硒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区域成土母质密切相关,表现为:高硒质量分数的土壤主要位于石灰岩和砂页岩区域,而低硒质量分数的土壤主要位于紫色页岩和花岗岩地区。土壤硒缺乏可能是影响研究区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此外,研究区由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引发的流入周边水体的土壤硒每年可高达23 t。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衡阳市石鼓区、南岳区、衡阳县、衡南县主要蔬菜基地29个不同种菜历史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土样进行分析表明,当前衡阳菜园土存在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普遍偏低,土壤酸化较重,局部区域次生盐渍化等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应通过施用石灰,调节土壤pH,提高土壤养分的有效性;采用深耕晒土,增施腐熟的有机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进行改土培肥.表4,参7.  相似文献   

15.
Inorganic selenium (Se) is absorbed and enriched by plants and converted into a stable and nutritionally important organic form, which subsequently when consumed by humans or animals results in increased Se tissue levels. Brassica is one of the most potent Se-enriched plant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differences in Se enrichment between two predominant Brassica plants namely Brassica rapa Linn L. and Brassica tumida Tsenet Lee L. on Se metabolic parameters. Plants exposed to soil Se levels (0, 0.5, 1, 2.5 or 5?mg/kg) were examined on the activity of 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 Se levels and expression of Se metabolism related genes using soil pots. Data showed that activities of GSH-Px in leaf and root of the two Brassica speci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the presence of Se at 2.5?mg/kg. Se concentrations of leaf, stem and root in B. tumida Tsenet Lee L. and B. rapa Linn L. rose from 0.31 to 21.84-fold (leaf), 1.15 to 15.16-fold (stem) and 2.11 to 15.26-fold (root) in the presence of metal in a concentration-dependent manner.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s of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TP), ATP sulfurylase (APS), 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SMT), serine acetyltransferase (SAT), cysteine desulfurase (CysD) and S-adenosyl-l-Met:l-Met S-methyltransferase (MMT) in leaf of B. rapa Linn L. were found at 1?mg/kg Se.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s of ATP, APS, SMT, SAT, CysD and MMT in leaf of B. tumida Tsenet Lee L. were observed at 2.5?mg/kg Se. The Se concentrations in leaf, stem and root of B. rapa Linn L. were higher than in B. tumida Tsenet Lee L. under the same soil Se level conditions. At the same Se level, differences in the expression of Se-related gen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these two Brassica species. Our observations may be used to optimize the utilization of Brassica as a nutritional source of Se by growing this plant under certain soi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坡地茶园上应用比较困难,而利用聚丙烯酰胺(PAM)来防治茶园土壤侵蚀的适宜性还有待研究。因此,在铁观音(Camellia sinensis)茶园设置6个不同PAM施用量的小区(0、2、4、6、8、10 g·m-2),并采集春、夏、秋3个收获季节的土壤和茶叶样品,通过分析茶园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中丙烯酰胺残留来评价PAM对土壤理化性质和茶叶安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小区相比,土壤容重在低PAM施用浓度小区中发生降低,土壤有机质在不同季节的各PAM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而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在3个收获季节中的流失下降明显,其中施用2 g·m-2 PAM的小区其土壤速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每个PAM处理的茶叶样品和土壤样品中单体丙烯酰胺的残留量分别为0.011~0.095μg·L-1和0.008~0.036μg·L-1,均远低于丙烯酰胺安全限值0.5μg·L-1。文章认为红壤茶园施用PAM不仅可以保持土壤肥力,而且对茶叶生产也是安全的。施用PAM是一种适宜的防治红壤茶园土壤侵蚀的水保措施,且最佳用量为2 g·m-2。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229 个土壤剖面土壤总氟和土壤水溶性氟含量测定数据表明,5 个地理分区之间土壤总氟差异不大,A 层和C层均值分别为522 m g/kg 和604 m g/kg;而土壤水溶性氟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显著,其分布规律是自北向南降低:淮北平原> 江淮丘陵> 沿江平原> 皖南山区> 大别山区。土壤总氟与土壤水溶性氟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生物黑炭是化石燃料或生物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种非纯净碳的混合物,施入土壤后能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良土壤性状、促进植物生长,但生物黑炭施用对土壤碳排放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茶园是我国南方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之一,为明确生物黑炭输入对茶园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本文采用田间试验研究生物黑炭施用对茶园土壤呼吸的影响。试验设置生物黑炭施用量0 t·hm^-2(CK)、8 t·hm^-2、16 t·hm^-2、32 t·hm^-2和64 t·hm^-25个水平,采用LI-Cor8100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定系统对不同生物黑炭施用水平处理下茶园土壤呼吸速率进行长期定位观测。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规律呈现单峰曲线特征,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10 cm温度呈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土壤10 cm温度能够解释各处理土壤呼吸月动态变化的67.79%-89.16%。生物黑炭输入提高了茶园土壤呼吸速率,各处理年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分别比CK提高10.75%、17.52%、35.78%和42.58%,并与CK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生物黑炭输入降低了茶园土壤呼吸敏感性(Q10值),各处理土壤呼吸Q10值分别比CK降低1.96%、3.14%、4.01%和10.76%。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的降低验证了生物黑炭具有热稳定性和生物学稳定性,是可以在茶园土壤中长期固存的惰性有机碳。  相似文献   

19.
施用碱渣对茶园土壤酸度和茶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用量条件下碱渣对酸化茶园土壤的酸度和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碱渣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土壤交换性盐基和盐基饱和度,降低土壤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含量,并使土壤中钙、镁养分保持合理比例.施用碱渣提高了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降低了茶叶中铅含量,使茶叶品质得到改善.碱渣施用量为4 500 kg·hm-2时,可将土壤pH值调节至5.51,达到最适合茶树生长的酸度条件,该条件下生产的茶叶品质也最佳,茶叶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和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2.5%、27.8%、34.9%、69.0%和52.1%,而Pb含量下降51.2%.  相似文献   

20.
苏南丘陵区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研究了苏南丘陵地区马尾松、毛竹、麻栎、杉木4种林分土壤的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毛竹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裸地土壤3种酶活性均最低;3种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中呈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趋势,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大,脲酶活性相对变化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分别与全N、有效P、有机质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且2种酶之间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Pb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与Cu、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脲酶与全P、有机质、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与全N、酸性磷酸酶、Cu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与全N、有效P、有机质、Cu、Pb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4种林分土壤肥力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主要包括: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全N、有效P、速效K、有机质.3种酶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