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服务供给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对实现我国化肥减量增效、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利用2018年湖北省755份农户微观调查数据,基于技术推广细分环节视角,分析服务供给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样本地区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率较低,仅为25.7%,且各技术推广环节服务供给有限,均不足一半;(2)测土、供应以及施肥指导3个环节的服务供给,对稻农技术采纳行为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3)服务供给通过提升稻农肥料区分能力、增强科学施肥认知以及绿色生产重要性认知三条途径提高了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的概率.对此,建议增加农技推广各细分环节的服务供给,加强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加快农技推广理念的转变,最终实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SEM的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可以促进农业节本增效,提高农户科学施肥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然而,目前存在农户认知不明确、政府推广机制不健全、配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使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入户采纳率有待提高。为更有效地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江西省277个农户调查数据为依据,通过农户采纳意愿、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便利条件、结果展示、农户特征为潜变量,利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定量化地探究农户主观意识及环境背景对农户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主观规范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影响程度排序为感知易用性(0.431)>感知有用性(0.325)>主观规范(0.266);结果展示和农户特征对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便利条件对感知易用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农户引导、政府扶持、技术创新与评价体系构建这四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要素市场化方式推动农业生产绿色转型,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2019年湖北、江西、浙江三省781份稻农微观调查数据,聚焦于肥料产品市场,分析要素市场化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要素市场化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1)样本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远不及预期,稻农技术采纳率仅为27.5%;(2)要素市场化维度中,产品多样性和产品可得性对稻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采纳行为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3)无论是基于专用型禀赋还是基于通用型禀赋所进行的分组回归,产品多样性对于资源禀赋高水平组稻农技术采纳行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而产品可得性无明显差别。对此,建议持续加强农业生产要素市场的建设和完善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农资经销商在产品销售、信息传播等方面作用,以实现要素市场化与农业绿色化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内涵与外延,利用秦巴山区456户微观样本,运用统计分析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生命周期对农户农地转出行为有显著影响;处于不同家庭生命周期阶段的农户农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从人力资本来看,良好的劳动力健康状况不利于赡养期家庭参与农地转出,非农就业率对抚养期、负担期家庭参与农地转出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农户认知来看,限制农地用途,了解流入方,村委会推动、政府主导型转出均在不同程度上增加各阶段农户转出农地的可能性;对于拥有较多非农就业机会的抚养期和负担期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通过强化地权稳定性促使其转出农地并外出务工。因此,在实践中执行农地流转政策时,应采取精准的农地转出激励措施,差别化对待不同生命周期的家庭。 相似文献
5.
虚拟水概念丰富水资源的形态与内涵,其价值不仅表现在人口-粮食-贸易为纽带的虚拟水贸易上,还表现在其社会属性上。基于虚拟水的双重价值,结合全国粮食各地产消平衡数据,构建线性优化模型,估算我国粮食省际间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从资源、经济、环境3方面出发分析虚拟水流动引发的综合效益。结果发现:我国粮食省际间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表现为北水南运的特点,同实体水的南水北调形成互补,水资源南北互通;资源效益而言,我国省际间粮食贸易的虚拟水流动格局在全国范围内共节约了152.96亿m3的水资源,占总的虚拟水流动量的15.79%,表面的水资源节约现象背后隐藏着缺水区输水给丰水区的反常现象以及广大富水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严重问题;经济效益总体上是增加的,工业增加值为6.77万亿元。经济效益增加分布较为集中,经济效益减损分布较为分散,效益减损需要构建地区补偿机制;环境效益结果不佳,农作物绿水占用指数高的地区在透支当地农业生态绿水情况下大量输出虚拟水,将会对其陆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并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根据结果得出政策启示,为水资源管理、区域发展及生态安全提供新思考:引入实体水与虚拟水结合的水资源管理方式;构建协调区域发展的虚拟水补偿机制;维持绿水与蓝水结构平衡的生态安全。
关键词: 省际间粮食贸易;虚拟水流动;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
“西电东送”作为跨区域能源合作工程,引发了区域间经济利益关系格局的重新调整,也日益突显出区域环境利益间的关系。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从能源配置的经济效益目标、环境效应与社会效益三方面,以珠江流域“西电东送”为案例。测算跨区域能源合作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即总体净福利。研究结果表明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改善了西部的交通条件和投资环境,增加了当地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缓解了东部即广东省的电力紧缺局面.优化广东的能源结构。已产生减排SO2、缓解酸雨危害等环境效应。针对西部电能输出区大规模开发水电可能改变地质构造引发地震、产生水库移民以及高耗能产业向西部聚集形成新的污染源等环境问题。提出以提高社会总体净福利作为能源配置合理有效性的重要依据的观点,所探讨的跨区域能源台作多方共赢的动力机制。如生态补偿的市场化建议期望能对跨区域能源合作提示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7.
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壤保持功能及其经济价值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保持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在区域侵蚀控制以及生态安全的维持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全国主体生态功能区划中"两屏三带"的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以2000、2005和2010年3期生态系统类型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USLE)分析了南方丘陵山地带生态系统土壤保持功能,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动态核算。结果表明:10 a间,南方丘陵山地带土壤保持总量呈上升趋势,土壤保持总量上升了76.79×107 t,森林、灌丛和农田生态系统是研究区土壤保持功能的主要贡献者,总贡献率3个年份分别为82.29%、82.59%和80.58%,不同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总量排序为森林> 灌丛> 农田> 草地> 湿地> 人工表面> 稀疏地,土壤保持能力排序为湿地> 草地> 灌丛> 森林> 农田> 人工表面> 稀疏地;10 a间,研究区土壤保持功能总经济价值增加了270.34×108元,总经济价值中以保持土壤肥力价值为主;土壤保持功能经济价值的变化以轻微增加为主,其呈现增加的区域面积和价值增幅大于经济价值减少的区域面积和价值减幅。在对该区域生态系统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合理增加植被盖度对防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养分可以起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论贵州岩溶山区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玲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2):136-140
论述了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及保护意义,针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和植物资源现状,认为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重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并提出了保护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然灾害对牧区经济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牧区灾害的发生除受自然作力外,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在一定条件下,促发灾宾形成。本文论述了牧区自然灾害的经济特性,人为因素对灾害发生的影响及控制人类经济活动合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山区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以大别山区岳西县为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由加拿大生态学家William Rees和他的学生Wackernagel提出的生态足迹理论是一种定量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有效方法。以岳西县2002年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岳西县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岳西县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为0.694942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771222hm2,人均生态盈余为0.076280hm2,岳西县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通过与全国平均生态足迹比较发现,岳西县的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基于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的资源利用效益低、生态成本高的发展状态。对生态足迹需求和生态供给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岳西县简单粗放的农业经济模式和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只有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才是全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沪苏边缘区是沪苏经济联系较为密切的区域.以江苏省的南通和苏州两市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沪苏边缘区经济合作进展的时空关系进行了总结,时间上表现为三个阶段的历史演进,空间上表现为合作的地区性差异.接着,分析了沪苏边缘区经济合作地区性差异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距离、思想观念和投资环境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对沪苏边缘区的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认为沪苏边缘区合作绩效明显,合作的方向是经济一体化.基于对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和APEC三个典型的区域合作组织模式的成功经验的对比分析,最后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沪苏边缘区合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张小林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5(1):43-47
陇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56.86%,制约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该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通过重点防治,土地利用趋于合理,各业得到的均衡发展,开创了这一地区水土资源保护与农业综合开发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工程是举世瞩目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库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与相关生态环境问题同样引人关注。三峡库区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整个长江上游地区的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库区百万移民的生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基于区域经济理论,运用SWOT方法对三峡库区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评价。通过库区经济发展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的客观分析,结果发现,特色生态农业、沿江旅游、物流业将成为库区产业的优先发展方向,与民生相关的移民安稳致富、城乡统筹发展等政策则成为库区经济战略的重要选择。旨在进一步整合库区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升整体经济实力,为库区制定具针对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14.
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江西东江源区是国家级生态功能保护区,香港和珠江三角洲“生命之水”的发源地。应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方法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江西东江源区自然、经济社会实际情况,初步估算出东江源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总价值为810亿元,约为东江源区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11倍,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23 121元/hm2,并对估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目的是藉此揭示源区的生态功能及其在维持区域和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为东江源区生态保护及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经济植物复层栽培对三峡库区水土保持和移民经济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三峡库区森林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三峡工程兴建后,由于大量耕地被淹,移民后靠,库区的生态环境与移民经济之间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本文提出了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方法,对其在减少库区水土流失、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和解决库区移民经济方面的作用作了全面的论述。经济植物复层栽培是解决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和移民经济的基本途径,采用扩大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来解决三峡库区移民经济问题将会加剧水土流失,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区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社会经济效应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为了探讨长江中游地区的地方经济发展模式与移民安置容量之间的关系,充分认识生态环境治理的区域社会经济依托条件和限制因素,我们在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洞庭湖农村工业发展与移民建镇的案例研究”。洞庭湖区人口和城镇密集,又是全国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退田还湖和平垸行洪的人口压力很大,移民安置任务艰巨。课程组对位于洞庭湖区的常德、岳阳两市的汉寿,安乡,岳阳3县进行了实地调查,并在6个案例乡镇进行了重点访问与移民问卷调查和乡镇企业问卷调查。以移民问卷调查为研究基础,对比分析政府在移民安置中采取的战略模式和空间取向与移民的就业和居住意愿,深入认识移民安置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制定科学合理,相互协调统一的洞庭湖区移民建镇长远规划和城镇化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