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辽宁省东南部农业Yao壤等原有生态平衡已遭破坏的程度,阐明了污染起因在于有组织与无组织地采矿,冶炼活动的高度频繁而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文中以宏观调查与微观测试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了镁、硼、锌等元素对该研究区域Yao壤的影响,并且将邻近学科的甄别比概念引入该研究中,探讨了该区域粮食与Yao壤中重金属含量关系,进而提出镁、硼、锌等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4种农药流失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4种农药的流失性质,进行了实验室和田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水溶性农药乐果和杀虫单,有较低的土壤水分配比,较强的渗滤性和淋洗性,较易流失并污染水环境。脂溶性农药氰戊菊酯易被土壤强烈吸附,较难渗及被淋洗,不易流失,对水环境污染较轻。丁草胺的流失性质介于水溶性农药与脂溶性农药之间。  相似文献   

3.
采用具有独立排灌系统的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田面水氮素的动态特征、模式表征及田间排水氮素流失、施用尿素后,田间水氨氮、总氮浓度迅速增加;随时间的推移,田间水氮素浓度下降较快。施氮后第3-4天,田面水氨氮/总氮比为0.41-0.91,随时间的推移,氨氮/总氮比呈下降趋势。田面水总氮、氨氮浓度随时间动态下降的最佳拟合模式为指数、对数或乘幂型。在控水灌溉下的水稻田,两次田间排水合计总氮流失负荷分别为8.993-29.131kg/hm^2,氮肥表观流失率随施氮量提高而逐渐下降。施氮后一周是防止水稻田面水氨氮、总氮大量流失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农田氮素流失对水环境污染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氮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元素之一,农田氮素流失是水环境氮污染的主要来源。文章从农田氮素对水环境污染途径、氮污染控制模型、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对当前国内外水环境氮污染防治进行概述。综合国内外农田氮流失污染防治措施的成功经验提出:加强农田养分管理,利用平衡施肥技术,推广施用控释、缓释肥料,改进施肥方式,从污染源头控制和减少氮素流失;同时,充分利用生态工程技术,建立人工湿地、植被过滤带、多水塘系统,改变或切断氮污染物的传播途径是控制农田氮素对水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畜禽粪便还田后天然雌激素流失的问题,选择雌酮(E1)、17β-雌二醇(E2β)、17α-雌二醇(E2α)和雌三醇(E3)等天然雌激素,采用HPLC-MS/MS系统建立了仪器分析方法和样品前处理方法;并采用模拟还田的方式,研究了其在还田过程中天然雌激素向水相中的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在模拟还田过程中,雌激素标准品和猪粪中的天然雌激素均可以流失到水相中;与猪粪中的天然雌激素相比,雌激素标准品更易向水相中流失,其流失速度和流失量均高于猪粪。研究结果表明,天然雌激素向水体中的流失受到土壤吸附、猪粪中有机质吸附和降解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其流失量与还田量不成正比。  相似文献   

6.
沂北水稻主产区田间土—水磷素流失潜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嘉善、余姚、德清、余杭4个具有代表性浙北水稻主产区,研究了水田土-水磷素流失潜能及环境意义。4稻区高水平磷肥投入促进了土壤高磷化,土壤Olsen-P积累的同时,相应地提高了土壤生物性有效磷、水浸提磷,并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稻区土壤在富磷化过程中,存在着土壤磷素的农学意义向环境意义方向演变的趋势。在非植稻期,稻区农田水体,包括沟渠水、田表水、排渠水、暗管排水等总磷(TP)平均超过了易诱发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其中溶解磷(DRP)占总磷40%;主要是源于绿肥田表水及部分排渠中的溶解磷对稻区外水体构成了直接危害。在非植稻期,因稻区间农耕措施的差异导致了土壤富磷水平与对应田表水磷素水平不具相关性;在植稻期,施磷措施促进水田土壤富磷,相应地提高了田表水磷素水平。  相似文献   

7.
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对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对不同林地清理方式林地的水、土、肥流失及产流过程进行的6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清理方式导致了林地水、土、肥流失的较大差异。随时间推移,这种差异在缩小。林地缺少采伐剩余物覆盖及炼山时有机质烧失是炼山林地严重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在影响南方杉木造林地水土流失诸因子中,炼山是首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方法简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昀 《山东环境》2001,(1):43-43
森林的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因而引发水灾与旱灾,而城市区域水的流失则更加严重,只有巧妙与合理的治理,才能事半功倍的解除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并且达到既治污又复水的目的。下面简述几种城市地下水补给方法。  相似文献   

9.
紫色水稻土磷素动态特征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学平  石孝均 《环境科学》2008,29(2):434-439
采用单排单灌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施用化学磷肥和有机肥对水稻生长期稻田径流水和田面水中磷素动态变化的影响,并对其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田面水磷含量升高,施肥24 h后各处理田面水磷素含量最高,总磷(TP)含量在0.928~3.824 mg/L之间;前30 d田面水磷含量波动大,TP平均含量在0.259~1.433 mg/L之间,超过水体富营养化的临界值,在此期间应避免排水和中耕等田间管理;40 d之后田面水磷含量缓慢下降,60 d后趋于稳定,且含量较低.径流水各形态磷的含量和流失负荷随着降雨强度和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径流水中溶解磷(DP)占TP的50%以上,稻田土壤磷素淋失以DP为主,磷素流失负荷在0.358~2.579 kg/hm2之间.稻田磷素流失也受施肥方式的影响,施用牛粪比施用秸秆更容易导致磷素的流失,施用牛粪处理磷素流失负荷比施用秸秆处理高40%,化学磷肥与秸秆配施稻田磷素流失负荷和表观流失率显著降低,秸秆与磷肥配合施用是减少稻田磷素流失的较好措施.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氮淋溶流失空间格局及其水环境影响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氮淋溶流失是地表和地下水环境退化的重要驱动过程.由于氮素迁移转化过程复杂,量化氮淋溶流失及其水环境影响是区域营养盐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从天然和人为输入角度构建了陆域氮淋溶流失模型,核算了2011—2015年长江经济带地级市单元的氮淋溶流失量,并基于灰水足迹和水资源量评估了氮淋溶流失的水环境影响.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的氮年均输入强度为8465 kg·km~(-2),以人为输入源为主,占总氮输入的89.9%;②研究区总氮输入的19.4%被淋溶流失到水环境中,平均淋溶流失强度为1656 kg·km~(-2);非点源是长江经济带的最大来源,淋溶流失系数平均值为0.143;③基于实测氮通量的反演结果与氮淋溶流失核算量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表明基于氮输入核算的氮流失量能够反映氮淋溶流失空间分布规律;④长江经济带的氮淋溶流失导致的灰水足迹已经超过地区水资源总量,地级市单元的氮污染指数最高达到29.2,氮的水环境超载问题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1.
传统活性污泥法一般是在二沉池中通过重力沉降来实现污泥与水的分离,此方法不仅设备占地面积大、分离效率低,而且往往会因操作不当造成污泥随出水流失。这样一方面影响出水水质,造成二次污染,另一方面也降低了曝气池中的污泥浓度,影响处理污水的生物降解效率,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张中华 《环境保护》1995,(11):17-18,27
氯流失是氯碱企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氯碱生产中氯的流失加以剖析,发现了氯流失的量、点及规律;提出了控制氯流失的办法。有效地控制好氯的流失,不但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可以治理好氯对环境的污染,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3.
处理采矿废水湿地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过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汪海波  马丁  岳正波  陶巍  陈天虎  王进 《环境科学》2018,39(9):4215-4221
氮元素在人工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处理采矿废水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富硫、富铁沉积物中氨氮的厌氧转化过程及其主要途径.本实验以湿地沉积物为样品,通过添加氨氮和利用乙炔抑制剂的技术手段,探究了水铁矿对减少湿地氮流失的效果.结果发现了湿地中存在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以及厌氧氨氧化作用与铁还原耦合的作用过程(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 coupled to iron reduction,Feammox).Feammox可以利用Fe(Ⅲ)氧化氨氮产生氮气,中间产物包括硝酸盐、亚硝酸盐、及温室气体N2O等.水铁矿的加入对Feammox过程有促进作用,使得Feammox过程主导的氨氮流失速率从1.69 mg·(kg·d)~(-1)增强到2.72 mg·(kg·d)~(-1),进而使得Feammox过程对氨氮流失的贡献率从28%增加到42%.但同时,水铁矿的加入使得ANAMMOX作用显著地降低,从而使得湿地系统总体氮流失可以减少约25%.研究结果表明水铁矿矿化形成针铁矿而抑制ANAMMOX过程、以及促进Feammox争夺硫酸盐型厌氧氨氧化过程(sulfate-reducing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S-ANAMMOX)电子供体而抑制SANAMMOX过程,达到了减少湿地系统总氮流失的目的.另外,对于进一步认识湿地中铁的氧化还原循环过程同氮循环之间的交互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黄龙钙华景观出现黑化、沙化等现象,这说明区内的水量、水质发生了变化,导致钙华表面失去水份涵养而碳化或风化。通过对形成景观的源水(转花泉群、地表雪融水)及转化泉(源水经过地表及地下循环后再次出露于地表的泉)多年水量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在转化过程中大量水体地下流失及钙华地表水下渗是造成区内地表水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最后分析了导致地下水流失及地表水下渗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15.
浙北水稻主产区田间土-水磷素流失潜能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选取嘉善、余姚、德清、余杭 4个具有代表性浙北水稻主产区 ,研究了水田土 水磷素流失潜能及环境意义 .4稻区高水平磷肥投入促进了土壤富磷化 ,土壤Olsen-P积累的同时 ,相应地提高了土壤生物性有效磷、水浸提磷 ,并提高了土壤磷素的流失潜能 .稻区土壤在富磷化过程中 ,存在着土壤磷素的农学意义向环境意义方向演变的趋势 .在非植稻期 ,稻区农田水体 ,包括沟渠水、田表水、排渠水、暗管排水等总磷 (TP)平均超过了易诱发水体富营养化临界值 ,其中溶解磷 (DRP)占总磷 40% ;主要是源于绿肥田表水及部分排渠中的溶解磷对稻区外水体构成了直接危害 .在非植稻期 ,因稻区间农耕措施的差异导致了土壤富磷水平与对应田表水磷素水平不具相关性 ;在植稻期 ,施磷措施促进水田土壤富磷 ,相应地提高了田表水磷素水平 .  相似文献   

16.
水田植物营养素的流失与控制措施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吴炳方 《环境科学》1991,12(3):88-91
从水田流走的植物营养素在农业面源污染负荷中占主要部分,关于它们流失方式的分析是寻求适当的控制措施减少污染负荷的前提.水田植物营养素的流失途径是降雨径流和灌溉回归水,其浓度与土壤类型、作物状态和施肥等因素有关,控制它的最佳途径是改进耕作制度.  相似文献   

17.
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碳的淋溶流失是指在水的作用下土壤中的碳沿着水文路径转移到水环境的过程。尽管这些流失量有限,却对陆地碳平衡核算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在总结了土壤碳淋溶流失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相关领域取得的进展的基础上,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有:对土壤无机碳(SIC)的淋溶流失研究薄弱、缺乏野外实地观测、对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土壤碳淋溶流失的过程与机制认识不足等。今后除了加强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外,还要综合利用同位素示踪和在线仪器观测等各种手段,开展"陆地-水生系统连续体"内多界面碳交换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斯林林  周静杰  吴良欢  胡兆平 《环境科学》2018,39(12):5383-5390
在太湖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CR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BC+CRF)、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BC+S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BC+CRF+SF)4种施肥处理对稻田田面水p H、氮素动态变化、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平均p H介于5.64~8.15,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p H降低3.16%~4.48%.田面水平均全氮(TN)质量浓度介于19.05~25.23 mg·L~(-1),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TN质量浓度显著降低4.75%~6.58%.田面水无机氮素以铵态氮(NH_4~+-N)为主,NH_4~+-N和硝态氮(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介于0.01~17.26 mg·L~(-1)和0.24~3.11mg·L~(-1).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显著降低35.89%~48.78%和20.54%~37.01%.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显著降低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有效减少无机氮素径流流失风险.TN、NH_4~+-N、NO_3~--N径流流失量分别介于16.24~18.09、1.76~2.22、0.76~1.38 kg·hm~(-2).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TN、NH_4~+-N、NO_3~--N径流流失均有不同程度削减.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显著削减了氮素径流流失,有效降低区域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9.
水溶性农药流失的影响因素及污染防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实际室和田间试验结果,分析了水溶性农药稻田流失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对水稻生长前期的农药渗滤量、降雨径流量和排水流失量的估算。结果表明,仅渗滤与排水两项流失,占农药用量的17.28%~59.31%,调查表明,环境水体已受杀虫单的污染,最后提出了防治水溶性农药稻田流失的节水灌溉,控制排水等措施。  相似文献   

20.
桃花嘴金矿采选工程生态影响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地表塌陷三方面探讨了桃花嘴金矿采选工程生态影响预测的方法。提出了选择适宜的采矿方法、采用适当的充填方法妥善处理采空区、控制导水裂隙的发展等三方面措施防止采空区地表塌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