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三个方面研讨了新构造与成矿的关系:新构造运动对与其同时形成的矿床的影响;借助于新构造分析,揭示较古老的含矿构造(其中包括隐伏于年轻地台盖层之下的古基底);新构造运动在显生宙和前寒武纪褶皱区成矿分带中的反映。新构造格架与控制矿床分布的构造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这就为预测活化区的矿化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环境》2016,(3)
正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有幸在西藏的扎木和八一呆过几年时光,这才大致了解什么是森林,什么是原始森林,什么是繁茂的植被,粗略感受森林给人们带来诸多欢乐和裨益,迄今记忆犹深。波密县的扎木镇,一年四季温润舒适,周围耸立的几座大山,终年葱葱郁郁,长满了原始森林和各种稀奇花草,深山里还繁衍了一些或大或小的动物,人们多半居住河边平坝,那时不少单位的住房就是木板房,住处附近长着茂密的野  相似文献   

3.
大洋壳的厚度变化范围很大,从3.5公里到30公里,大洋盆地部分厚度减小,而在海底山脉及岛屿区域内厚度则增加。洋壳等厚线的走向多半与巨大的构造带及地貌带(大陆、大洋盆地、板块及大洋中脊)的轮廓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开展实地考察、咨询专家学者和有关管理部门,对西藏高原草地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了4个时段;同时评析了不同调查结果的西藏草地面积,认为第二次西藏草原普查的8 820.15×104hm2比较符合现状;对西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草地退化进行了探究,截至2012年,西藏天然草地退化面积...  相似文献   

5.
西藏高原高寒草甸能量平衡闭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运用OLS线性回归和计算EBR能量平衡比率的方法,以当雄草原站2003~2005年的通量数据为基础,对西藏高寒草原的能量平衡闭合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雄草原站存在着能量不完全闭合的现象,OLS线型回归斜率偏低。生长季能量闭合状况好于非生长季,白天好于夜晚,晴天好于阴天和雨雪天气。随后对能量不闭合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将潜热通量、显热通量以及土壤热通量的时间提前后,能量闭合程度提高。得出结论,由于热量传输速率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能量的闭合。其他原因如采样的误差与仪器的误差、高频和低频的损失、其他能量项的忽略、平流的损失,也造成了部分能量的不闭合。  相似文献   

6.
史载:1500万年前左右地球突然变冷,迎来了至今仍主宰地球北半球生物的冰河期。人们疑惑,地球的气温是由谁在调控的呢?维多利亚时代的地球地理学之父查尔斯·赖尔交出了一份举世瞩目的答卷。他断言,如果世界陆地进一步分割,象岛屿般星罗棋布的话,地球的气候将会变得更加一致;如果地球上升起超过喜马拉雅山的高山,所处纬度更高,那么地球无疑会变得更冷。这就是说,广袤的西藏高原在漫长的地球气候变冷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浅析西藏高原地区生活垃圾填埋场水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西藏自治区城镇化的不断发展,生活垃圾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生活垃圾填埋场在生活垃圾处理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章以西藏高原地区某县城生活垃圾填埋场为例,浅析生活垃圾填埋场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并根据当地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特点提出了具体的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西藏高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格局及其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藏高原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区域,维护提升其生态屏障功能是该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目标。论文分析了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开展近20 a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近20 a,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稳定少动,森林、水体与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积减少;2)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895.19×108 m3,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744.48 m3/hm2,近20 a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3)水蚀区土壤水蚀模数为3 876 t/km2,土壤水蚀量为10.31×108 t,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为66.3%,近20 a土壤侵蚀量下降,而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呈持续上升趋势;4)土壤风蚀模数为1 581.2 t/km2,土壤风蚀量为18.99×108 t,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为66.5%,近20 a由于风场强度减弱与植被覆盖度增加,土壤风蚀量下降,而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保有率持续提升;5)森林、草地、湿地碳固定服务量为1.95 Pg C,从前10 a略有下降态势转变为后10 a轻微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西藏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研究初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相似文献   

10.
11.
位于贝加尔裂谷带中部的滨奥里洪地区主要包括3个大地构造单元:西部滨海山脉、滨奥里洪高原和小海地堑.笔者着重对该地区中新世以来的新构造活动特征,特别是对第四纪夷平面的变化、断层的发育、河流的变迁、河流阶地的发育等进行了研究,表明该地区在中新世以来具有强烈的拉张运动与升降运动特征,是贝加尔裂谷带新构造运动表现最强烈的地区.新生代贝加尔裂谷带的发育受印度板块-欧亚板块碰撞、西太平洋俯冲引起弧后扩张作用的影响;中部滨奥里洪地区受到NW-SE向拉张作用,发育了强烈的新构造.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西藏高原36种元素的植物含量水平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利用吸收系数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定量描述了植物对土壤不同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西藏高原的土壤-植物系统中,亲硫元素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较亲铁元素活跃,植物元素的类型划分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西藏高原土壤-植物系统元素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讨论了西藏高原36种元素的植物含量水平及其在土壤-植物系统的分而特征、影响因素、利用吸收系数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定量描述了植物对土壤不同元素的吸收、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西藏高原的土壤-植物系统中,亲硫元素和碱金属、碱土金属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较亲铁元素活跃,植物元素的类型划分和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正> 最近,由于单晶用全自动 X 射线衍射仪和大型计算机的发展,结晶构造的分析精度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研究的自动化程度有了惊人的进展。以矿物结晶构造为例,已确定大多数矿物的结晶构造,特别是对重要矿物构造的研究经过很多人反复多次进行而渐趋精密。然而,对于直接观察结晶构造方法的研制,长期来被认为是个梦想。布拉格(Bragg,1939)和伯格(Buerger,1950)利用 X 射线所作的构造解析的结果,制作了  相似文献   

15.
西藏高原农田土壤CO2排放研究初报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1995~1996年作物生长季在中国科学院拉萨农业生态站进行的试验研究,西藏高原农牧地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CO2排放通量为17~105kgCO2hm-2h-1。各类植被覆盖下土壤CO2排放通量均表现为白天高于夜间,午后高于午前。在作物生长季,由于土壤排放的CO2补充了高原大气CO2含量的不足,作为光合作用原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植物同化,因而不会增加大气中的CO2浓度。影响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因子主要有植被发育期、植被类型及环境因子。在环境因子中,土壤CO2排放速率与地温(地面0cm、地中5cm、10cm)及气温均呈明显正相关,与大气压及空气中CO2浓度呈明显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将古地磁用于确定地质体的位移和旋转,使我们对增生杂岩体、剪切带和裂谷带中的变形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这篇给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的报告中,我们评述了过去四年在北美科迪勒拉,阿巴拉契亚造山带和环太平洋地区通过古地磁研究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地体构造划分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对福建省不同地区的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研究对比,划分出闽西北、闽西南、闽东和闽东南四个性质不同的地体,并研究了各地体的之间碰撞拼贴的历史,指出它们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晚元古代,闽西南地体和闽西北地体沿南平-宁化一线发生碰撞拼贴作用,同时伴随海底和陆上火山喷发活动;2、三叠纪,闽东地体沿政和-大埔一线和闽西南、闽西北地体发生碰撞拼贴作用,闽东南地体也随之拼贴在闽东地体之上;3、白垩纪,闽东南地体沿平潭-东山断裂带发生左行走滑运动.  相似文献   

18.
为了交流与促进我国推覆构造研究工作的进展,并纪念李毓尧等先生撰写的名著《宁镇山脉地质》发表五十周年,由学部委员、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马杏垣教授倡议,构造地质、地质力学、石油地质和地震地质四个全国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与江苏、安徽的地矿、地震、石油、冶金、煤炭、地质院校等单位共同筹备的全国推覆构造及区域构造研讨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十七日至二十六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有关部门近二百位地质构造学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大会收到的三百五十  相似文献   

19.
产于湘西雪峰弧东段的金矿床受北东-北东东向线性断裂构造与环形构造的共同控制。这些金矿采除了沿环形构造边缘等距离分布外,还具线环对称分布和沿北东、南北向两组断裂变及部位等距分布的特征。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的金矿床产于深部地幔隆起区与坳陷区的过渡带上。据此,对今后在本区寻找金的成矿远景区提出了四点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 成岩成矿理论是地质学中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它涉及到岩石圈的形成和能源资源的寻找、开发和利用。然而,成岩成矿理论的提出、发展和完善,需要对成岩成矿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对导致元素迁移、沉淀、分散和富集的物理化学作用及其过程有比较深刻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