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终于,我们迎来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正式启动的元年。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是我国第一个跨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根据奖优罚劣的渐进式补偿机制,由环保部每年负责组织皖浙两省对跨界水质开展监测,明确以两省省界断面全年稳定达到考核的标准水质为基本标准。安徽提供水质优于基本标准的,由浙江对安徽给予补偿;劣于基本标准的,由安徽对浙江给予补偿;达到基本标准的,双方都不补偿。同时,明确补偿基金专项用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抚昔追今,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破冰成行。从此,这条河流不但流淌着文化,滋润着流域两岸,作为试验田,同时她还寄托了人们更多的希冀。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原理,以成本效益分析(CBA)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黄山市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成效比E1以及外部效应内部化程度指数E2进行计算,进而科学合理地衡量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2010—2013年,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中的成本总计189.06亿元,黄山市环境效益增加33.52亿元,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成效比E1为0.24,外部效应内部化程度指数E2为0.81,说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黄山市环境效益预测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由此提出建议,现阶段黄山市应继续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重心,同时注重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财政支出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水环境保护长期受到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开展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是我国保护流域水环境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多为政府主导型流域生态补偿,补偿资金全部来源于财政资金,提高财政支出效率可以让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其最大效用。为明确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的财政支出效率,本文以我国首个跨省界流域生态补偿试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为案例对象,构建流域生态补偿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模型,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选取试点在2012—2017年的生态补偿财政支出进行效率测算与效率评价,结果显示,财政支出纯技术效率6年均值处在0.9以上的高水平,总体表现较好,但仍有改进空间;规模效率值较低是造成财政支出效率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生态补偿财政资金的配置规模急需完善。建议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有针对性地实施生态补偿项目,建立流域和区域相结合的流域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4.
黄山市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与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安江是我国江南跨省级行政区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水质和水量对下游浙江省的生态安全和资源支持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安徽省黄山市境内新安江流域内存在的主要水环境问题,采用尼梅罗水质指数和超标加权法对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整体较好,达到Ⅱ、Ⅲ类标准,大部分河段均能满足地表水环境功能要求;下游河段水质略差,但符合地表水Ⅲ类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安江流域水环境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流域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界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0个跨省界流域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在机制建立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概念泛化、动能不足、效益不明显以及方法指导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优先考虑在水源地上游,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加快形成一套技术方法体系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推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终于,我们迎来了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正式启动的元年。  相似文献   

7.
《绿色视野》2012,(7):22-23
在多年的商谈之下,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终于法槌定音,在生态补偿的跨省试点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开启了跨省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的新模式。但是,对于新安江流域和全国性的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来说,这其实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有效地规范和管理流域内的各种行为,清晰地界定出不同地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自2019年漓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以来,尽管已取得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立法滞后、资金供给不足、上下游政府协调不足等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应当加快立法进程,科学制定横向生态补偿标准,拓宽横向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渠道,加强上下游政府间的协作,推动漓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发展和完善,促进漓江流域上下游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全面认识新安江水资源价值,本文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各项服务功能开展了定量评价。本文按照联合国千年评估对生态系统的划分方法(供给、调节、文化与支持4项服务),结合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系统的特征和结构,建立了15项评估指标体系。以2013年为基准年,对新安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新安江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73.72亿元,其中,提供产品功能价值9.58亿元、调节功能价值11.77亿元、支持功能价值24.13亿元、文化服务功能价值28.24亿元,分别占总价值的13.0%、16.0%、32.7%、38.3%。新安江单位面积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0.41亿元/km~2,高于黄山市单位面积GDP产值0.28亿元/km~2。研究认为,新安江流域水生态系统对支持和保护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以期为新安江水资源有效管理和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及水环境补偿提供生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和实施流域生态补偿应遵循的六大原则,从界定流域生态补偿主客体、甄选流域生态补偿的功能载体和确定补偿标准三方面详细阐述了如何实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分析了该领域在我国现阶段的研究特点,明确提出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流域生态补偿的量化研究、探寻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依据和构建流域生态补偿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重要基础,有助于化解资源冲突、协调区域发展、增进利益协同,进而增强政治互信,加快经济融合,提升文化包容,推进命运共同体构建。本文基于对西方国家跨境流域生态补偿研究与实践的梳理,总结归纳出西方跨境流域生态补偿中强调流域生态系统分析、注重不同付费原则相互配搭、重视双/多边协商、建立多层次综合管理体系等经验。在此基础上,针对现阶段中国跨境流域生态补偿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加强跨境协商合作平台建设、重视对跨境流域生态系统研究以及构建多层次协同管理体系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我国在新安江流域开展了首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试点。2012年至2014年,每年设置5亿元的补偿基金(中央财政补助3亿元、两省各出资1亿元),皖、浙两省以跨界断面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氮、总磷4项指标为考核依据,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反之,安徽拨付给浙江1亿元。首轮的三年试点期间,新安江水质保持为优,浙江千岛湖营养化问题得到改善。2016年底,皖、浙两省签订了第二轮生态补偿协议。  相似文献   

13.
再访新安江     
新安江是徽州人的"母亲河"。她一头连着雄奇的黄山,一头牵着秀丽的西湖。亘古至今,她默默滋养皖浙两地而不求回报。 新安江,又是梦想开启的地方,其清亮而厚重的容颜给了人们无限的才情。一年多前,全国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首个试点在此开启。为真实记录这一重大事件。去年的春天,本刊记者初访新安江。探寻古微州风土人情。感悟人水和谐相处,共荣共兴之道。时隔一年之后,我们又再一次出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新疆平原区荒漠和绿洲两种生态系统的分析,特别是对天然绿洲生态系统中人工绿洲水资源利用方式及过程的分析,尝试性提出生态需水量在流域规划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定位、不同生态系统的保护方式和基本生态水量的确定方式,并简述了新疆奎屯河流域以生态退水作为恢复流域生态水量的实例。  相似文献   

15.
生态屏障建设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评价对于总结生态屏障建设成效与问题及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生态耦合视角,在构建生态屏障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运用综合指数法,对2015—2020年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状况进行了动态综合评价,并据此提出提升策略。结果表明:(1)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呈小幅上升态势,生态屏障建设处于发展提升阶段,流域生态安全多处于一般和较差状态;(2)流域生态屏障建设成效空间上整体呈现出自西往东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张掖市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明显,生态屏障建设综合指数稳步提升。基于上述研究,建议从社会—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将生态屏障建设融入流域建设全过程,在生态产业、生态文化和生态社会等方面进行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统筹推进流域生态屏障建设转型提升。  相似文献   

16.
南四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四湖通过采用"治、用、保"并举的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措施,把污染治理与水资源循环利用相结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面临工业结构性污染严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面源污染突出等问题。根据南四湖实际情况,可从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继续实施流域综合治理、整合现有港口资源、开展生态养殖、加强执法等方面入手,解决流域水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引起的水危机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平衡环境、社会和经济多元利益,寻求先进的法律机制来调节平衡、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共识。开展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是实现流域上下游之间等相关方利益公平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我国缺乏生态补偿立法和相应的制度安排,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进展缓慢、法律制度滞后、部分法律法规彼此之间矛盾和相互冲突、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缺位、立法模式不适合当今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等。本文通过对我国有关涉水法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一些有关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设和完善的对策,以期对中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推进和进一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孔雀河流域及其沿河荒漠河岸林是塔里木河流域及其下游"绿色走廊"的重要组成,在区域生态安全保障与绿洲经济稳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几十年,在人类活动为主的扰动下,流域生态系统退化显著,基于流域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具体特征,实施孔雀河流域分区生态综合治理具有实际的意义。这项工作基于多年研究认识,结合孔雀河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解决措施与途径,将其分为三个生态保育治理分区:1博斯腾湖湖泊-湿地生态保育区;2孔雀河上、中游胡杨林生态恢复治理区;3孔雀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生态保育恢复区。针对每个分区各自特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育对策,旨在因地制宜地对孔雀河流域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与保育。  相似文献   

19.
横向生态补偿作为生态补偿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补偿方式上更多地引入市场机制,更加灵活和有效。在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方面,2016年3月广东分别与广西、福建签订了关于九洲江、汀江-韩江的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首次构建了跨省水环境保护的合作机制。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与邻省(区)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案例,重点探讨粤桂和粤闽开展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形式、特点、绩效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存在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基础薄弱,补偿资金的设定缺乏定量的科学依据,政策之间缺乏协调等问题,提出因地制宜地创设多种补偿模式,科学制定流域横向生态补偿的量化标准,鼓励采用多元化的补偿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
生态资产是以货币的形式来度量生态系统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资和生态服务的价值,核算一个区域的生态资产实际上就是评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绿当量依据"服务功能相当、服务价值相当"的理论,以森林生态系统生态资产为参考标准,能简单、高效、可计量地核算出区域的生态资产价值。通过生态绿当量模式,核算了云南省抚仙湖流域1992—2014年间的生态资产价值。结果表明:1抚仙湖流域1992年、1996年、2001年、2006年、2010年、2014年生态资产价值分别为161.44亿元、162.02亿元、160.56亿元、160.49亿元、160.52亿元、160.45亿元,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抚仙湖提供的生态价值占总资产价值的90%,湖泊在维持生态稳定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