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随着电子商务突飞猛进的发展,流通废弃物也呈几何倍数增长。本文通过借鉴美、德、日流通废弃物的源头减量化、回收资源化和产业化处理的低碳处理经验,提出我国在流通废弃物低碳处理方面的建议:明确生产责任,延伸生产者责任;制订回收体系标准,明确回收组织的职能;强化低碳意识,全盘规划流通废弃物;深化合作共赢,政府与社会进行有效分工;发展低碳处理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以实现流通废弃物的低碳化处理。  相似文献   

2.
低碳化已成为物流未来发展的趋势,物流发达国家已经推进了低碳化进程并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综观中国物流业,低碳政策与法规不健全、低碳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低碳技术尚需进一步研发、低碳意识和低碳人才培养要加强.在诸多因素制约下,只有政府、物流企业及相关协会组织、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保持科学发展的态度、积极研发和掌握低碳物流新技术、培养合格的物流人才进行管理,才能将物流业低碳化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3.
论文通过对低碳物流和绿色物流的对比,分别从产生背景、内涵、特征、主要功能环节、发展模式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对策,以加快我国低碳物流和绿色物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在低碳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物流业的低碳化发展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正视:低碳物流相关法规不完善;物流企业技术装备较落后、标准化水平不高,致使能源使用效率低下;低碳物流教育未有效开展;社会公众的低碳化意识较弱。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对策有:政府应完善低碳物流相关法规,健全碳交易体系,实行有效激励;物流行业应加快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推广,推进低碳物流系统工程;低碳物流教育应逐步有效开展;加强宣传,提高公众低碳物流意识。  相似文献   

5.
气候变化是当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问题,走低碳发展道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成为应对该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省结合其地区特点及优势践行低碳发展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出确立总体思路、建立保障体系、优化能源结构、发展科学技术在低碳模式中的作用及任务,对我国制定区域性低碳发展路线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已不仅仅是一个限于专业领域的问题,而是全球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并承担各自责任的问题。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1]。基于这种考量,本文选择了这三股力量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系统总结各国低碳政策的发展和特点,并对不同国家的低碳政策进行横向比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其中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的经验,为我国未来低碳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论文通过对低碳物流和绿色物流的对比,分别从产生背景、内涵、特征、主要功能环节、发展模式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出了二者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及发展对策,以加快我国低碳物流和绿色物流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8.
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以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煤炭行业以“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为特征,必然导致自然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物流业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其中煤炭物流是行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煤炭物流的低碳与绿色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昨日在2010央视中国经济年度论坛上表示,十二五规划中将要增加十项指标,其中涉及新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就有六个。这些指标的确立,将为我国低碳经济  相似文献   

10.
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启示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近年来,日本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方面明显加快了步伐,特别是在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在未来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减排措施。2009年4月,日本政府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其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进一步推动建设低碳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低碳经济是继循环经济之后,又一种对资源环境更为有利的经济发展方式。目前,发达国家都将低碳经济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通过经济政策引导、法律制度约束、教育宣传等多种方式倡导和推行低碳经济,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清洁能源,同时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2.
文中主要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物流绿色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介绍了对低碳经济发展物流绿色发展评价,探讨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不同问卷的调查结果,对物流绿色发展的认知、态度和行动进行了论述,在论述过程中,主要包括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认知、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态度、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的物流行动和对发展低碳经济物流的认知、态度与行动的比较,最后给出了低碳经济发展中物流绿色发展趋势,对低碳经济发展中物流绿色发展给出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日本跻身成为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当时日本就非常重视物流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如今,日本已基本建成物流效率化、环境协调型的绿色物流四方联动体系。随着我国物流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协调、融合、共生的绿色物流联动体系成为物流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推动我国的绿色物流发展,本文分析了日本绿色物流发展的重要经验,从政府引导、企业实施、联盟促进、消费者监督四个方面展开了讨论,以期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物流四方联动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4.
15.
水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代建筑工程材料,无论是在房屋、公路、桥梁,还是在水利等各种工程建设中,都会被广泛应用,不可或缺。所以,现代社会的建设发展对于水泥的需求量非常大。水泥行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不断地改进、优化水泥生产技术工艺,既提高了水泥的生产效率,也提高了水泥的各项性能指标,使其可以更具针对性地被应用于各种工程领域。但不能忽视的一个问题是,在水泥生产过程中极易造成环境污染,而且碳排放量较高,与低碳环保发展理念相悖。为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布局下,水泥行业应当重视并加强对生产污染的控制,全面贯彻、落实低碳环保发展理念,在满足当前社会建设对水泥的需求,保证自身盈利的同时,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大局,有效减少水泥生产过程当中的环境污染和碳排放,促进和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低碳环保发展的时代背景与内涵,分析了水泥生产过程当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然后基于水泥生产的实践,就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措施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居民对低碳经济概念认知、低碳生活行为状况及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意愿等三方面展开调查,以全面反映闵行区居民的低碳生活现状。应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多元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居民低碳经济概念认知状况良好,主要受文化程度影响;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低碳生活行为的实践状况一般,年龄及文化程度对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解释能力分别为22.4%和17.9%。低碳人群多属于"被动低碳",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及高收入者为低碳宣传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7.
低碳发展势不可挡 低碳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十二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了CO2减排目标,之后各个行业、各种政策和行动迅速展开.尽管中国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通过多种政策措施,中国有可能实现低碳发展,实现2030年达到CO2,排放的峰值,同时峰值时的排放量也要控制不能过高.如果要实现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选成的到2100年将全球平均升温和1850年相比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则我国需要在2025年之前实现CO2排放峰值,并且峰值排放量不超过90亿吨CO2.  相似文献   

18.
丁辉 《环境保护》2016,(22):69-72
从动力电池分类与回收必要性及我国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出发,剖析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工作在法律技术标准、工艺水平、责任落实、监管措施等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借鉴美国动力电池回收管理工作在法律框架、网络体系及工艺技术方面的经验,建议从完善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法律法规、构建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网络体系、构建以生产者责任延伸为原则的回收产业体系、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技术与工艺研究、开展试点和宣传教育工作等方面完善我国动力电池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19.
第三方物流与企业合作从双边合作发展到多边合作,从闭环供应链发展到绿色供应链再到低碳供应链,第三方物流所起的作用愈发重要。通过对低碳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发展路径的研究,提出第三方物流的创新发展路径和联盟发展路径,其中创新发展以技术创新为主,创新模式采取多主体开放式创新;联盟发展包括横向联盟和纵向联盟,横向联盟整合多种功能型物流服务功能,纵向联盟即第三方物流与低碳供应链多边联动以进行全供应链管理。  相似文献   

20.
《环境》2012,(1):52-53
广州港是华南地区综合性主枢纽港,码头分布在从广州市中心到珠江出海口的两岸,分别有内港港区、黄埔港区、新沙港区和南沙港区,航线通达世界各主要港口,能靠泊当今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1999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成为中国大陆第二个跨入世界亿吨大港的港口:之后,港口发展一年一大步,到2010年全港货物吞吐量达4.11亿吨,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3位,全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1254.6万标准箱,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4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