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1年2月6日及3月14日,山东省烟台市所辖莱州市及蓬莱县东北海域分别发生3. 8级有感震群及4. 7级有感地震,引起当地普遍的社会反应。山东省地震部门紧急应震,开展现场工作,及时做出正确的早期趋势判断;地方政府果断决策。采取有力措施迅速稳定了民心。本文概述了这两次中等有感地震事件的应急情况及从中得到的启示。认为对有社会影响的有感地震采取适度的应急措施,充分发挥地震部门的参谋功能和当地政府的行政决镱功能,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地震减灾应重视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2.
福清市地处福建沿海泉州-汕头强震活动带北段,历史上曾受到泉州海外1604年7.5级大震影响,1918年的南澳岛海域7.3级地震影响,其影响烈度均为Ⅵ度,本市及临近市县也多次发生有感地震,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张弓强 《灾害学》2012,(1):121-124
通过收集整理我国大陆显著地震灾害事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分析讨论不同经济体制下地震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并对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极端暴雨易引发地铁洪涝灾害,其致灾因子具有复杂性特征,辨识地铁洪涝灾害的致灾因素,可以有效提升地铁系统应对洪涝灾害的韧性。为此,建立了Bow-Tie—贝叶斯网络的灾害风险分析模型,利用事故树构建致灾模型,再以贝叶斯网络模型预测灾害的后验概率。通过节点后验概率、关键重要度分析等对地铁洪涝灾害的基本事件的重要度进行分析,提取出导致灾害发生的关键基本事件。分析结果表明,地铁和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的缺陷是导致灾害发生的重要中间事件。该文从灾前预防、灾中抵御、灾后恢复三个维度对地铁洪涝灾害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对建设更具韧性和包容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各类灾害事件都会对国家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甚至还会对人民的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对灾害事件进行合理的界定与分类是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在分析、讨论现有分类方法的基础上,先将灾害事件按其成因划分为2种灾型,又根据其发生环境将每一灾型划分为4种灾类,最后落实到每一具体灾种上,形成了灾害事件的三层分类体系,以供防灾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如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事件常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灾害发生后,灾后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灾后工程建设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对受灾地区进行抢险救援、恢复重建和风险防范的过程。这其中涵盖了灾后工程的评估、规划、设计、施工和监测等多个环节,需要综合考虑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和社会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准确掌握自然灾害致灾因子强度、影响范围以及持续时间等灾害事件与过程信息,是开展区域灾害预警预测、减灾救援以及灾后重建等工作的基础。目前还没有一种通用的时空数据模型,能够对台风等过程性自然灾害事件进行建模。以"201319"号"天兔"台风灾害事件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元组时间标记法的台风灾害事件与过程的多尺度时空数据管理模式,并运用扩展SQL语言,将台风灾害影响区域等灾害事件的过程性信息按不同空间尺度同步存储,为台风灾害事件的历史回溯、数据共享与可视化以及风险区划等提供可靠、高效的过程数据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淡水湖泊富营养化成灾过程及其灾害效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鉴灾害学原理,定义了湖泊富营养化灾害范畴,即湖泊富营养化灾害是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自然-人为协同作用而诱发的,是过量的外源污染物输入而产生的一系列自然、社会等严重后果的渐进性环境灾害.然后从致灾因子、孕灾环境和承灾体三方面剖析富营养化成灾过程,提出了湖泊富营养化灾害强度分级评分方法.对1988~2004年间巢湖富营养化灾害强度评价结果显示,灾害强度有加重趋势.最后分析湖泊富营养化灾害损益,并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淡水湖泊富营养化进行灾害评价.  相似文献   

9.
区域性洪涝灾害的灾情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区域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能力三方面的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如何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型进行洪涝灾害灾情评估的思路和方法.经实例验证,综合灾害经济损失总量、区域调节承受能力和灾后社会或部门追加投入总量的洪涝灾度评估方法,可对区域实际遭受洪涝灾害的破坏程度和影响深度做出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估.  相似文献   

10.
自然灾害风险形成机制是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的基础,目前风险形成机制的研究还不足。基于灾害系统理论,提出自然灾害风险的形成需要具备发灾场、致灾力和承灾体三个要素,发灾场是灾害风险形成的空间场所,致灾力是自然事件对承灾体的破坏力,承灾体的暴露性和抵抗力是决定灾害风险是否能够形成的重要因素。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来说,灾害风险产生的实质是人类活动与灾害事件争夺地理空间的结果,具体表现为灾害事件致灾力与承灾体抵抗力之间的较量,只有当灾害事件的致灾力大于承灾体抵抗力时,灾害风险才有可能产生,风险的大小由灾害事件的致灾力、承灾体抵抗力和暴露性共同决定。根据人灾冲突的理论,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协调人灾关系,关键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