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芦山地震后,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中国地震局联合组织成立专家组,对雅安市重要的公共建筑及部分民居开展了应急评估工作,对574栋应急评估建筑的震害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分析了砖木结构、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的震害特征,得到了不同年代建筑的破坏比及各类结构在不同烈度下的破坏比和中小学建筑破坏比。分析表明:经过抗震设计的房屋的抗震性能明显优于非抗震设计房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优于砌体结构,进而优于砖木结构。中小学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好,优于建筑平均水平;农村自建老旧房屋是抗震薄弱环节。采用隔振技术的建筑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2.
2022 年 9 月 5 日,四川省泸定县发生了 6.8 级地震,对泸定、石棉、汉源等地区的农村建筑造成严重影响。为了分析农村建筑的震害,对评估烈度为Ⅵ~Ⅸ度区域 12 个乡镇 35 个地点的农村建筑进行了现场调查,总结了砖砌体结构、木结构、石结构和生土结构的典型震害特征,并对 4 种结构的震害等级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砖砌体结构房屋的严重破坏及倒塌占比为 4.2% 和 3.3%,且与构造措施有很大关系,未经正规设计且缺乏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出现屋面破坏、局部甚至整体倒塌,但设有构造措施的砌体结构房屋保存较好;木结构建筑整体受损较轻,但由于本次泸定地震的竖向作用强烈,木屋盖破坏较为严重;石砌体结构和生土结构房屋,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的比例较高,严重破坏占比分别为 7.2% 和 5.1%,倒塌占比分别为 10% 和 7%,破坏最为严重。山体滑坡、落石等次生灾害对建筑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是此次泸定地震的特征之一。针对此次泸定地震的破坏特征,建议农村建筑落实抗震措施,引入适用的新工艺;灾后恢复过程中,以房屋震损程度评估为基础,重建与加固相结合;同时,建议注重农村规划、选址的研究,降低地震次生灾害破坏;应当进行抗震科普宣传,加强农村工匠培训。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演变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地震区划图是编制抗震设计规范的基础资料。本文回顾了中国地震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简史,对1 956、1977、1990和2001年编制的中国地震区划图进行了简要比较,指出了4代区划图的差异;对1959、1964、1974、1989和2002年编制的中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草案的抗震设计原则进行了比较,详细比较了5部规范或草案中关于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场地分类和地基抗震有关规定的异同点,简要讨论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木材是唯一可再生的主要工业材料,对环境最为友好,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但作为一种生物材料,木材具有易燃性,要确保木结构安全,就得充分重视木结构的防火设计。我国传统建筑主要是木结构建筑,其防火问题在我国很早就引起了重视,首先回顾了传统的防火设计方法;然后介绍了1h火灾防护方法,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不同木结构体系防火的设计、研究和思路等;其次简要介绍了木材的化学阻燃方法;最后总结木结构各种防火设计方法,提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名胜古迹中有许多建筑,如寺庙、佛塔、亭台等被地震破坏的为数不少。但其中也不乏经历多次强烈地震而巍然挺立、完好无损的,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抗震的奇迹。 广西合浦县山口镇有座古建筑,名叫四排楼,它就是在《中国古代名胜大全》中专列的“人士阁”。每到盛夏,天气闷热,人士阁内凉风习习,冷意扑面。这与它紧邻大海,以及特殊的建筑结构有关系。全阁由前后两亭组成。中间无天井,下部全由圆柱支撑。楼为两层,主要  相似文献   

6.
开展了江苏农居建筑现场抽样调查及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江苏1970年以来中强有感地震中典型建筑震害特征,并针对江苏现今农居典型结构开展了抗震性能及震害预测分析。结果表明:①江苏农居建筑结构类型以未设防砖混和砖木结构为主,以多层砌体和单层民宅居多。②位于6度区范围,土木结构建筑整体表现为中等—严重破坏,砖木结构建筑整体轻微—中等破坏,砖混结构整体基本完好;位于7度区范围,土木结构建筑整体严重破坏,砖木结构建筑整体中等—严重破坏,砖混结构轻微—中等破坏;位于8~9度区范围,土木和砖木结构建筑整体严重破坏—毁坏,砖混结构建筑整体中等—严重破坏,框架结构建筑整体基本完好或轻微破坏;位于10度区范围,框架结构建筑整体将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其他结构建筑整体严重破坏甚至毁坏。③农居自建房时减少楼层层数、增加基本抗震设防措施,能有效减小建筑物整体震害指数。此外,建设和推广具有抗震设防措施的集中住宅区,能有效提高农居建筑整体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惨重灾害,进一步证明了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是导致人民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因素,因此在建筑物设计时,必须加强抗震设防以减少其破坏。在阐述多道抗震防线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意义,并对多道抗震防线设置的原则、不同结构形式多道抗震防线设置的方法作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供建筑设计人员在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时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前,地震预报远未成熟而达到实用化阶段.造成人员生命和财产严重损失的是建筑设施等的倒塌和破坏.为了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最佳选择是要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这里介绍目前得到迅速发展并在世界各地重要建筑上得到广泛应用而具有防震减灾实效的抗震技术--建筑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9.
农村建筑多属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筑结构不复杂,其地震破坏与所用建筑材料、建筑构造和施工质量有关,本文概述了我省农村建筑的类型,并通过其地震震害经验总结得出:只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抗震措施,是可以提高农村建筑抗震能力的。  相似文献   

10.
王立国  付洋 《灾害学》2021,(1):18-23
为提高钢结构建筑抗震减灾性能,降低建筑坍塌风险,研究BIM技术在钢结构建筑抗震减灾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利用BIM技术在钢结构建筑整体建造中的动态建模、可视化、信息共享管理以及抗震减灾性能检测等优势,在建筑抗震减灾管理决策阶段,选出最优方案,针对方案中影响建筑抗震减灾性能风险制定管理策略;在设计阶段,创建三维建...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川地震灾区损毁建筑物的实地调查,指出震区建筑物毁损是由地质背景条件、建设场区地基土特性及建筑施工技术等多种因素的耦合效应造成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砂七液化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建筑物场区失稳、失效,是震区建筑物毁损的重要原因.震区房屋毁损的特点是砖混结构和复杂建筑破坏严重,框架结构房屋和建筑幕墙等其他建筑破坏各有特点.在综合分析使建筑物毁损的耦合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震区设防烈度、科学选址及吸收国内外先进抗震经验的思路,为灾后重建工作积累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2.
潘蕊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23,(2):后插15-后插16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领域井喷式发展.多样化的建筑类型在面对强风、地震等自然灾害时,其展现出来抗震性能是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出不同类型建筑在强负荷作用下的抗震性能,将数学模型应用到防灾减灾领域中,不但可以简化建筑抗震分析流程,还可以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就超高层筒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与破坏反应,对一个1∶50比例的超高层建筑模型进行了微震、强震直至破坏的振动台试验研究。试验通过满足弹性—重力相似条件得到原型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特性与破坏现象。结果表明,结构的横向二阶以上及竖向一阶振动对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起控制作用,结构中上部是抗震薄弱部位,试验破坏现象与实际震害吻合。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地震灾害特点及减灾对策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致灾因子强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共同决定了灾情的大小.中国农村乡镇发生地震的概率远远高于大中城市,西藏、新疆、云南、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农村乡镇是我国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地震灾害对农村乡镇造成的损失,主要是农村居民住房的破坏,约占总损失的80%以上;其它的20%损失中,又以农村水利工程的破坏损失为主.目前我国农村乡镇居民的住房仍以抗震性能较差的土木、砖木结构为主,开展农村住房地震保险、农村低息住房贷款并加强农村建房的监督管理,是降低农村地震风险、减轻农村地震灾害损失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框架结构房屋地震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如何预测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损伤风险,一直是地震工程和生命线工程领域的一个关键而不易解决的问题.利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对上海浦东某医院框架结构进行了多地震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针对延性破坏指标和强度破坏指标,计算了不同地震烈度下建筑物震害的严重程度,及5种破坏状态的发生概率,给出了震害率曲线.通过曲线,预测了类似建筑的震害,为城市抗震防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中国大陆城镇供水管网抗震性能的区域差异特征,基于供水统计年鉴提取了各城镇供水管网基础数据,从管网规模、管道类别构成等方面分区域进行了差异性分析。采用与可获取数据相匹配的供水管网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分析了18个城市供水管网的抗震性能,分区域统计分析了造成区域供水管网抗震性能差异的原因,同时,初步探讨了当地设防烈度对供水管网抗震性能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提升供水管网抗震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5):61-61
以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主编单位 ,由谢礼立院土和王亚勇研究员主编的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已出版发行 ,于2 0 0 4年 8月 1日开始正式试用。本通则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地震科学联合基金“九五”重点项目、中国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和科学技术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的研究基础上 ,经过对美国、日本、欧洲和中国台湾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样板规范进行分析研究后 ,结合中国的抗震经验和研究成果 ,按国际上最新的抗震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村镇既有建筑现状的调查和地震、洪水、台风中受灾房屋的灾害调查,掌握了我国村镇房屋的建筑材料、结构型式、建造方式、传统习惯及其震害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村镇建筑抗震防灾规程和导则的编制过程中,对村镇建筑在抗震、抗洪和抗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抗御措施,提高了村镇建筑抵抗地震、洪水、风暴灾害的能力。相关研究单位和技术人员在村镇防灾建设方面做出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仅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课题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9.
杨文忠所著《唐山大地震与建筑抗震》一书已于 2 0 0 0年元月由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系中、英文对照 ,计含文字 6万、图表 2 3个、照片 791幅 ,内容包括唐山的建筑与城市发展简史、唐山大地震震害与抗震建筑、震后应急救灾与恢复重建3部分 ,是一本集历史性、科技性与系统性于一体的大型文献图书。全书以建筑为主线 ,阐述了唐山建筑的沿革 ,城市的形成、发展、毁坏和重建过程 ,真实地展示并对比了唐山建筑遭受地震破坏前后的变化。  作者是唐山人 ,曾亲身经历了 1 976年唐山大地震 ,并参与了大地震震害调查、新唐山规划和…  相似文献   

20.
场地分类及其在我国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总结了国内外场地分类的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我国自1959年以来不同版本的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场地分类的规定.以中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线索,介绍了场地分类在我国的演化过程,对场地分类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