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J610-2016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预测工作具有非常具体的指导作用,但在建设项目环评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则的运用必须紧密结合特定行业、现状和环境,才能更有效和精准地对项目的地下水环境进行预测,本文以垃圾填埋场封场工程为例,采用地下水环境预测软件,对非正常情况下的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进行解析模拟预测,以为环评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地下水环境污染问题备受关注,随着城市建设,各类建设项目(尤其是地下水污染类项目)的实施,为了防范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建设项目的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尤为重要。本研究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以下称"新导则")的基础上,以实际养殖项目为例对地下水污染源的环境影响预测主要评价内容进行了分析,根据预测结果给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外已发展了一系列成熟的地下水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但是软件功能各异,易造成使用者的选择困扰.为满足HJ 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简称“《导则》”)中关于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精细化的要求,对国内外常用饱和带和包气带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估.首先,针对三款常用饱和带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BIOSCREEN、AT123D和MT3D,基于理想算例对比4组水动力条件设置下的计算结果,分析软件的适宜性;其次,针对《导则》中暂未给出的包气带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以FEMWATER为例探讨了包气带阻滞作用对于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结果表明:①BIOSCREEN由于忽略了分子扩散作用,当Pe(Peclet数)为0.25×10-3时,其预测的污染源下游10 m处污染物浓度为AT123D和MT3D计算值的1.8倍,存在高估污染风险的可能.②相比污染源直接设置于潜水面的情景,污染物从距潜水面11 m的地表泄露,经过包气带后污染源强降低了24%,下游85 m处污染物浓度达到0.1 mg/L的时间延迟了390 d.③当地下水流速较慢,分子扩散作用相比对流作用占优势时,适用MT3D开展数值模拟或者采用AT123D进行解析预测;当对流作用占优势且水文地质条件接近解析解假设时,可利用BIOSCREEN粗估污染风险.研究显示,包气带污染物运移模拟软件有助于合理地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环境中的运移转化行为,从而更准确地估计污染源强和判定地下水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2018年12月1日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18),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二次PM_(2.5)影响预测问题给出了模型模拟法和系数法两种解决方案。在详细介绍模型模拟法和系数法的基础上,对两种方法预测同一项目时预测结果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差异性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就二次PM_(2.5)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AERMOD系数法计算结果较CALPUFF模型模拟法计算结果偏保守;两种方法在预测二次PM_(2.5)日均浓度时比值范围为0.08~5.16,均值为2.35;在预测二次PM_(2.5)年均浓度时比值范围为0.89~26.22,均值为10.71;两种方法在预测二次PM_(2.5)日均浓度时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的要求,结合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影响方式,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确定,现状调查内容和评价、预测内容和方法、地下水保护措施、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方面提出了煤矿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点,为煤矿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一直是我国建设项目环境评价工作中较薄弱的一个环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的实施对环境评价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不够,众多环境评价工作者在评价工作中难以准确理解规范的要求,在确定主要评价对象、选择定量评价方法、采用科学的监测手段等方面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本文结合《技术导则》的要求以及实际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经验,从水文地质专业工作的角度,讨论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水质和水量评价方面的若干关键问题,并就《技术导则》现状监测和影响预测中较难实现的若干技术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和修订建议,以供广大地下水环境评价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灰场在防渗不当或事故工况下,淋滤液的渗漏可能会对灰场包气带产生影响。以新疆某火电厂灰场的淋滤液渗漏情景为例,介绍了淋滤液渗漏对包气带影响的3种预测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解析法计算误差较大且存在各自适用条件,应优先采用数值法进行定量化预测。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市某钢管加工厂为例,依据《HJ 610-201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通过评价等级及范围、预测因子与时段、评价标准确定,以及对污染源强分析和模型概化,预测了该钢管加工生产项目运行后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采用解析法计算出锌和总磷污染物的扩散迁移范围,得出非正常状况下锌、总磷预测污染物在服务期15年内影响范围会超出厂界。建议以建设单位为主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与标准,通过监控、防渗防控和检漏等措施,减少污染对周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的发布填补了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标准体系的空白,为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规范化、地下水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就导则的工作等级划分、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预测等内容,根据重庆市水文地质特点,对导则在重庆市的实施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内某拟建火电厂水文地质条件,采用解析法和基于GMS软件的数值模拟法,考虑事故工况下液氨泄漏情形,分别对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距离、运移范围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解析法进行预测的假定条件与预测结果发生矛盾,解析法预测的污染物运移范围和最大运移距离均超过假设条件的范围。解析法应用于岩溶区污染物预测时需要精密的水文地质勘察资料;(2)事故发生后,同一时间点,解析法的预测值均比数值模拟法的预测值大。  相似文献   

11.
从岩溶地下水的赋存和运移特征出发,结合隧道工程地质勘察的特点,分析了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的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常用隧道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指出:基于达西公式的地下水动力学方法,包括解析法、数值法和部分经验公式法,不适合以岩溶管道和暗河为特征的隧道的涌水量预测;目前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应该以水均衡法为主,通过加强隧道区地下水动态监测,特别是暴雨过程地下水动态的监测,以进一步提高隧道涌水量的预测精度;此外,还应探索分析各种新理论、新方法在岩溶隧道涌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新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HJ19-2011和HJ/T19-1997的对比分析,对两个导则中主要内容的差异进行了解析。以帮助读者了解新旧导则的异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使用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相似文献   

13.
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重点征求贵州省内环评、地下水研究专家意见,就2011年6月1日颁布实施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HJ610—2011)(后简称《导则》)在贵州省岩溶发育强烈的地区实际应用过程中,涉及评价范围、监测、影响预测及典型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中国黄河河套灌区为案例,监测该区域的水盐动态,并对其多年的水文、地下水资料进行了分析,将三个不同尺度的试验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中的BP、RBF模型对该区域的农田地下水文以及土壤的水盐变化进行了系统的预测,并将预测结果与采用传统的有限元数值法和水均衡法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为指导,在研究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Visua L Modf Low软件,以某化工项目为代表,选用甲苯为评价因子,对评价区建立数值模型,模拟预测事故状况下污染物泄露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可供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在地下水评价过程借鉴。  相似文献   

16.
杨秀妍 《能源环境保护》2012,26(6):56-57,47
通过新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HJ19-2011和HJ/T19-1997的对比分析,对两个导则中主要内容的差异进行了解析。以帮助读者了解新旧导则的异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使用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相似文献   

1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中提出了场地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时评价等级划分方法,其中将地下水排水规模和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影响范围的大小作为划分等级的两个定量指标。线性工程线路较长,涉及的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艺也因工程而异,均会影响两个指标大小的确定。对地下水排水规模和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影响范围两个指标在地铁工程、山岭隧道和引水隧洞三类典型线性工程中定量方法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具体工程(成都地铁7号线、G215国道改线和滇中引水工程)对两个指标定量预测与定级问题进行实际应用分析,以为线性工程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新旧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HJ/T19-1997和HJ19-2011的对比分析,对两个导则中八个方面对应内容的差异逐一进行了解析。以帮助读者了解新旧导则的异同,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使用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划分和建立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是保护地下水水源地的有效手段。发达国家对地下水资源的保护工作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而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重点对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即经验值法、公式计算法、解析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特征进行了介绍。数值模拟法是近年来国内外多选用的定量划分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方法,该法通过引入不确定性分析综合确定各水文地质参数对保护区划分结果的影响,并与其他划分方法相结合可以得到更为合理的划分结果。将地下水防污性能研究引入到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工作中,在快速发展的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支撑下,可使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分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非污染生态影响》(HJ/T 19-1997)从内容上进行了对比分析,对2个导则中各主要章节的差异逐一进行了解析,同时对2011版导则的修订思想及其所依据的生态学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有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使用新的生态影响评价导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