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环境教育》2004,(4):36-37
探访”过南极和北极的动物们,告别机灵活泼的北极狐、憨厚朴实的北极熊、“冷酷杀手”南极虎鲸和团结友爱的皇企鹅们,我们现在前往加拿大。加拿大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国家,有很多山脉、森林、大河和清澈的湖泊。这些地方是动物们的家园。加拿大的冬天很冷,尤其在遥远的北方。有些动物可以在那里过冬,有些则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躲过寒冷的冬天。  相似文献   

2.
《中国环保产业》2003,(11):38-38
加拿大在世界水资源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尽管如此,加拿大政府还是非常重视水资源的利用,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据悉,加拿大在水的利用方面经历了开发、管理和可持续水管理3个阶段。1970年前是水开发阶段,重点强调开发水资源工程建设;1970~1987年期间是水管理阶段,当时的水管理理念是只将水作为一种消费性资源,主要着眼于如何向当代社会提供足够的水资源;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共同未来”的报告,报告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从而使加拿大的水务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可持续水管理阶段。为实现水资源的可…  相似文献   

3.
《四川环境》1994,13(4):74-75
应加拿大使馆和加拿大废水技术中心的邀请,以中国四川省环境保护局局长郭兴邦为团长的四川省环境保护考察团一行三人于1994年3月20—31日赴加拿大参加了“环球’94国际贸易展销会及商务会议”,该会议以发展有关环境的经济活动为明确宗旨。会议在闻名遐尔的温哥华贸易和会议中心(VTCC)召开,来自36个国家的环境保护部门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和谐基金会和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共同领导并执行“中国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社区领导人”培训活动,培养中国城市最重要的决策人遵循可持续社区发展的全民策划和管理,建立平等、富强和健康的社区。  相似文献   

5.
一些住在高层楼上的年老体弱者,因为懒得下楼,常喜欢坐在窗旁观街景;一些忙碌一天的人,晚上长时间地坐在电视机旁看节目;一些电脑发烧友,玩游戏一坐几小时;有些人迫于工作压力,不得不长时间坐着打字、看书;还有一些人,从事的工作就得坐着:如司机、会计、棋手等。奉劝这些久坐的人,坐45分钟后,请站起来活动一下吧。我国古医书《黄帝内经》中指出“久坐伤肉”,所谓“肉”是指身体。据加拿大调查发现,坐的时间过长,超过一定程度,称为“体能活动不主动型”,头两年没事,后两年当中,比从事“温和活动”的人罹患心脏病的概率多了5倍,产生精神抑郁现象的人多了1.7倍。久坐不动,在我国古代,属于“过逸”,会造成人体损伤,不利于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6.
李婷 《绿色视野》2010,(3):48-51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看到新奇的玩意儿就买回家,天长日久,家里成了杂货店,昔日心爱的东西也变成了“鸡肋”,搁在家里占地方:送人,人家未必喜欢;当废品卖,回收不了几个钱。如果有了这样的烦恼,你不妨学习麦克唐纳加入“换客一族”。2005年7月,加拿大的麦克唐纳以一个红色的巨型曲别针换取一栋两层别墅的神话故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已受到公众、科学界和政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1988年6月,在加拿大召开了来自48个国家的数百名政府首脑、部长、政治家、社会经济学家和自然科学家参加的名为“变化中的大气层——对全球安全的影响”的世界大会。会议的最后声明向全世界发出警告:“人类正在进行一次失去控制的影响全球的试验,其最终结果可能是仅次于一次全球核战争”。大会呼吁,我们“必须紧急行动起来以逆转这种趋势,以免造成对我们的大气、我们的行星以及我们人类本身来说,一切都悔之不及的后果”。地球上任何地区的区域性气候都是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因此,开展区域性气候变化的研究,认识并正确运用本地  相似文献   

8.
凡有点儿文化的人多半都知道达尔文。尽管他是100多年前的人,仍然是现代人心目中的科学权威。能够把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学说引证得头头是道的人,不仅在科学界,几乎遍及文学、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尽管他们未必读过达尔文的原作:《物种起源》。这就是权威的力量,似乎不需要后代人去怀疑,去考证。只要我们说:“达尔文说过……”就已经胜券在握。我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其实在很多人的论文中我们常常看到的却是“权威胜于雄辩”,为了证明一件事、一个道  相似文献   

9.
北美环境教育掠影王娅一、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加拿大、美国都十分重视环境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少年的环境教育。加拿大环境部的一位官员说:“加拿大政府主要是通过两项措施来保护环境,一项是法律、另一项就是教育”。加拿大教育部已将环境教育列入了中小学教育大纲。美...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22日是第十五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今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应对水短缺”。在全球,水短缺的威胁离我们越来越近。水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降低人为污染,应对水短缺,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10月18日至27日,加拿大和谐基金会创始人及执行董事Michael Bloomfield先生一行4人来访我院,就双方合作的“中国社区领导人培训”项目进一步工作计划进行了深入探讨。Michael Bloomfield先生一行及项目组成员首先于10月20日在北京与全国市长培训中心共同举办了“可持续社区发展领导能力论坛”,耿院长代表我院向市长们及与会人员做了重要发言,  相似文献   

12.
绿色大学渗透式建设--以烟台大学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耶鲁大学召开的“校园地球高峰会议”创作了“绿色校园的蓝图”后,美国Brown大学的“绿色Brown”、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环境议程”、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校园绿色行动”等旨在推动校园内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单项行动计划也开展起来。1998年清华大学在国内首先提出创  相似文献   

13.
环保保护向来强调公众参与,只有公众参与的环保保护才有实际意义。让人高兴的是,在中国大地上,活跃着许多这样的人,这样的组织。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向广大读者推介这些最可爱的人做的有关环境教育的事,是我们今年全新栏目《公众参与》的宗旨。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全新的栏目,激发更多的人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全民参与,为绿色中国出一份力。这一期,我们为读者介绍的是来自香港民间环保慈善组织“地球之友”的“寸草心”讲师团的一次西藏环保教育行活动。“寸草心”环境教育培训活动旨在通过独特的风格和手段,示范国际上如何开展环境教育教学活动,以此把国际新的环保信息和手段带给大家。“寸草心”成员由社会环保专家、教授和“地球奖”获奖者以及环保志愿者组成。  相似文献   

14.
日前,加拿大民间环保组织大卫铃木基金会针对民众对全球变暖的理解组织了一次焦点小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加拿大绝大多数人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并不了解,虽然他们已经感受到全球变暖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并且一直在关注,但是对于是什么造成了全球变暖却所知甚少。“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人们不了解它就不会在意它,政治家和CE O们也不会在意它。”大卫铃木基金会主席大卫·铃木教授说,“我可以理解在五六年前,人们不了解什么是全球变暖,但是自2006年春天以来,全球变暖问题不断地在日报、杂志甚至是戏剧中频繁地出现,公众应该注意到…  相似文献   

15.
素有“自行车王国”之称的中国,头上这顶“王国”的冠冕今天似乎渐有被人剥夺的趋势。跟我们争夺这项冠冕的,不是比我们更买不起汽车的穷国,而是西欧富豪荷兰。  相似文献   

16.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它提醒着我们每个要节约用水;也暗示着全世界正面临严重缺水。生命诞生于水中,浪费水就是间接的扼杀他人生命。3月12日是“植树节”,它告诉我们每年消耗大量的森林,地球的森林覆盖率正在缩减。森林是“地球的肺”,是人类的“氧气工厂”,我们要合理科学的利用森林资源,更需要我们给它注入新鲜血液。当您在身边发现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质的时候;滥砍乱伐森林,破坏植被的时候请您拨打12369免费环保举报电话,让那些怕坏环境的人无处可藏。每个人都用具体的行动捍卫身边的环境;每个人都能对那些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阻止和揭发,那么我们都能享受到鸟语花香、碧海蓝天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程开元 《环境教育》2006,(12):14-15
时光催促着每个人的成长,在得与失的懵懂之中,在一幕幕成功与艰辛的轮回之后,《环境教育》5月份改版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而今,迎来了喜庆的猪年!新的《环境教育》开辟了新的“中国环境巡礼”版块,将国家环保总局的“八大创建”工作作为我们报道和宣传的重点,在这年终岁末之时,让我们回顾一下“生态创建”、“模范城市创建”、“环境友好工程”以及“绿色学校”的创建之路,在总结和回顾中,我们将继续我们前行的脚步。  相似文献   

18.
将军 《环境教育》2008,(3):61-62
环境健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人的吃住行都离不开所处的环境。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有健康才算小康。“东亚病夫”的“高帽”我们再也戴不起,也不需再戴,因为我国的经济基础已有条件让我们拥有健康奔入小康生活。但个人行为还需要处理好环境与健康问题,了解一般的环境与健康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方遒 《绿色视野》2011,(8):64-64
我们的胃袋是当代中国人《饮食文化大辞典》的一部分,它虽目光短浅,“山珍海味认不全”,无缘赢得“美食家”之艳羡,但它茹苦含辛,饱尝饥饿和服毒之痛,无愧为《饮食文化大辞典》之“苦难卷”。  相似文献   

20.
庄子曾把耳朵所能听到的各种声音,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亦即大自然发出的声响和人为制造的声响,并且认为“人籁不如地籁,地籁不如天籁”。诚如斯言,人为制造的声音,哪里比得了自然界的风声、雨声、松声、涛声、鸟声……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我们向往的天籁之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