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研究了生物接触氧化预处理对后续常规处理工艺(混凝、沉淀和砂滤)除污染作用的强化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接触预处理的后续沉淀池和砂滤池均有较好的除污染效果;常规处理工艺对CODMn、TOC(总有机碳)、UV254(254nm紫外吸收)和氨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63%、32.17%、33.66%和79.41%;当原水氨氮不超过5mg/L,可以控制最终出水的氨氮浓度在0.5mg/L以下;砂滤池的出水浊度平均值小于1NTU,适当的含氯水反冲洗对砂滤池的除污染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生物接触预处理出水的溶解氧一般在5.46~8.0mg/L,可以保证后续工艺中微生物的正常生命代谢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4.
5.
用Ames试验检测了某市饮用水处理试验工艺各单元出水有机浓集液的致突变性,研究了不同处理单元对水的致突变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的出水不加氯时,对TA98和TA100菌株的致突变活性均为阴性,;加氢后,尽管致突活性呈阳性,但与水厂现有工艺出水相比,致突活性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
络合铜废水预处理技术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H2O2/Fe^2 构成的氧化体系对络合废水进行破络后,再采用常规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进行处理,达到将络合重金属离子去除及降低CODcr的目的。实验分析了影响H202/Fe^2 氧化体系破络反应的各种因素:H202投加量、FeSO4投加量、pH值、氧化反应时间,最后总结出该反应的最佳条件:H2O2/CODcr=2.0、FeSO4投加量10g/1、pH=3、反应时间lh。实验中的络合铜废水是源于某线路板厂家电镀沉铜车间排放的含EDTA络合铜的废水。 相似文献
7.
对饮用水中余氯测定存在的问题、余氯与加氯量的关系、水中消毒剂残余量的控制等饮用水消毒所涉及的若干技术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和探讨。通过试验摸索出1种测定余氯的分光光度法,作为对目视比色法的修正。 相似文献
8.
由于水源水质日趋恶化,使得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无法满足人类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膜技术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介绍和分析了混凝一低压膜联用工艺的特点和技术关键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着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膜过滤技术用于饮用水消毒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国外近年来在饮用水膜过滤技术方面的研究报告对膜过滤技术用于饮用水消毒处理的可行性进行介绍与评述。文中对膜过滤消毒技术与其它几种常用的消毒技术进行了比较,并对膜过滤技术的消毒机理以及膜孔径、膜材料、操作条件、膜的负荷和选择性等几个因素对消毒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给出了膜过滤技术用于饮用水消毒的优势,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解决措施。研究分析表明,通过对膜及操作控制条件的适当选择,膜过滤可以从水中全部或大部分地去除细菌、病毒和其它微生物体,可有效地用于饮用水的消毒处理,是一种具有前途的潜在的消毒技术。 相似文献
10.
11.
原水生物预处理的轻质滤料滤池和陶粒滤池运行效果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北方某水库水作为试验用原水,对比研究了采用biostyrene轻质滤料为填料的新型生物滤池和生物陶粒滤池对该原水进行生物预处理时的实际运行情况.结果表明,作为一种生物预处理工艺,轻质滤料滤池处理过程可以明显地改善原水水质.对于该试验原水而言,轻质滤料滤池对CODMn的去除在5%~20%之间,对NH4+-N的去除则达到80%~95%,出水浊度也得到一定程度地降低,说明该滤池用于饮用水水源生物预处理是可行的.试验结果还表明,在相同的运行条件下,轻质滤料滤池对原水中的污染物,特别是对有机污染物和浊度的去除效率低于陶粒滤池,反冲洗过程对其运行效果的负面影响也比陶粒滤池显著. 相似文献
12.
13.
由于水源水质日趋恶化,使得常规的水处理工艺无法满足人类对饮用水水质的要求,膜技术分离效率高,出水水质稳定。介绍和分析了混凝—低压膜联用工艺的特点和技术关键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着重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现场中试装置,系统比较了预处理单元、常规处理单元及深度处理单元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BDOC和AOC的生成和去除特性.结果表明:常规工艺+活性炭过滤对CODMn的去除率仅能达到30%,无法有效保证出水水质要求,而常规工艺+臭氧活性炭可以很好地满足水质标准,去除率可达50%以上.以控制生物稳定性为目的时,氧化剂的投加会增加AOC和BDOC浓度,降低生物稳定性.不投加氧化剂,直接采用常规工艺+普通活性炭过滤可将出水AOC含量控制在50μg/L以下.但要实现对CODMn和生物稳定性的同时控制,常规工艺+臭氧+生物活性炭的工艺组合是本研究中的最佳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16.
17.
由于抗生素过量使用已导致我国部分水源受到多种抗生素和耐药基因的污染,抗生素及其耐药基因可能通过饮用水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对上海某水厂供水系统可培养微生物进行了分离鉴定;使用5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Amp)、卡那霉素(Kan)、利福平(Rif)、氯霉素(Cm)以及链霉素(Str)对饮用水中可培养微生物多重耐药性及其在供水系统中的变化规律和耐药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分离可培养微生物主要属于16个属,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噬纤维菌属(Arcicella rosea sp.)、鞘酯菌属(Sphingomonas sp.)在所有工艺单元中都可分离获得;经过生物活性炭滤池和管网输配后3种菌的多重耐药能力均有增强,其中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耐药能力最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供水系统中3种整合子及9种转座子进行定量检测,发现经过生物活性炭滤池和管网输配后,可移动基因元件绝对数量增加明显,生物活性炭滤池和输配管网对饮用水中微生物耐药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