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1):228-236
为评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该文测算了2008-2017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采用Tapio理论判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分析低碳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及省际间、产业间的差异性;应用LMDI模型分解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驱动因子的贡献率,提出节能减排及低碳发展的对策。结果表明:2008-2017年碳排放量增加到25.28亿t,增长26.65%,呈小幅度波动状态;碳强度逐年下降,由750 kg/万元(以C计)降至480 kg/万元,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开发区指标;2015、2016年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产业间低碳发展差异性较大,其中工业碳排放占82.82%,碳强度为740 kg/万元;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碳排放仅占0.94%,碳强度为20 kg/万元。华东、华南地区碳排放分别为最高和最低,山东、海南省分别为最高和最低;西北、华南地区碳强度分别为最高和最低,宁夏区、北京市分别为最高和最低;经济发展水平对省际间的脱钩状态影响较大,需要制定促进西部地区低碳发展的政策。经济增长和能源强度分别是促进和抑制碳排放的最大驱动因子;采取改善能源结构、提高利用效率、发展低碳产业、提倡低碳生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0-2012年期间省域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数据,研究了湖北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探索了湖北省工业产值和工业碳排放的EKC曲线类型,同时还基于Tapio脱钩模型对湖北省2000-2012年期间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进行了脱钩分析。结果显示:(1)2000-2012年期间湖北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始终为逐渐增大的趋势,工业碳排放在2012年达到了32 433.4万t;而工业碳排放强度则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2012降到3.33 t/万元;(2)湖北省工业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存在"N"型关系,并不是单纯的倒"U"型关系;(3)2001-2012年期间湖北省工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系数波动较大,但最常出现的状态为弱脱钩状态,脱钩系数主要在0~0.8之间,并且主要呈现为高水平的相对低碳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依据Tapio弹性脱钩分析框架,分析上海、天津、重庆三城市能耗脱钩弹性指数和碳排放脱钩弹性指数,并对三城市脱钩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文章创新性地构建低碳化脱钩弹性因果链,从能耗弹性脱钩因子、碳排放弹性脱钩因子两方面分析上海、天津、重庆三直辖市工业产业部门脱钩弹性因果关系链以及因果链中各因子关系。进一步分析上海、天津、重庆工业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之间的关联特征,由此评价三城市节能减排力度强弱及相应成效,最后提出区域产业部门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具体措施以及如何正确寻找产业发展、产业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政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的联动关系在理论与实证层面均未形成较为统一的认知,这与中国各区域经济关联日益深化的发展现状不相匹配,也不利于制定差异化的区域减排政策。因此,文章以2000-2016年中国30省份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优化传统马尔可夫链为空间马尔可夫链,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关联性及其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不同碳排放强度水平下各影响因素的差异化效应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呈现逐年递减的变化趋势和由西北向东南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呈现高度稳定性;(2)从空间关联看,碳排放强度高和低组别的省份在状态转移时以极大概率维持自我稳态;当区域与比自身碳排放强度低的区域为邻时,自身碳排放强度会被拉低,且邻域碳排放强度越低碳减排拉动作用越强;反之,低碳地区被高强度区域包围时,低碳状态不受影响;(3)以碳排放强度为依据划分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技术进步对各碳排放强度组别均起到碳减排效用,说明技术创新是当前最为普适的减排手段,故以碳排放较低的发达区域为核心,推动低碳技术溢出效应对邻域的带动作用,将有可能对减排产生事半功倍的效应;(...  相似文献   

5.
杜强  冯新宇  孙强 《环境工程》2017,35(2):174-179
以西安市建筑业为例,基于投入产出法构建碳排放核算边界与方法,利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Tapio弹性脱钩模型对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及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进而与省域和全国建筑业碳排放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西安市建筑业间接碳排放在行业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约为70%,显著低于其所在省域与全国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总体呈上升趋势;节能弹性脱钩因素是目前行业低碳发展的重要推力,而能源利用与价值创造能力表现较弱;投入产出法、EKC曲线和弹性脱钩模型适用于市域建筑业碳排放研究。  相似文献   

6.
探讨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的长期变化趋势对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和减排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吉林省为例,研究基于STIRPAT模型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历史变化特征,分别设定节能情景和节能-低碳情景预测吉林省未来的碳排放走势。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碳排放强度的下降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碳排放先后经历碳排放增长期、高峰期和回落期,整体呈倒"U"型趋势;相较节能情景,节能-低碳情景碳排放增长趋势放缓且各年份碳排放水平更低。  相似文献   

7.
碳交易背景下天津市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基准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力行业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行业,开展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分析与基准线设置研究,不仅有利于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行业碳减排工作,同时对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尤其是电力行业配额分配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天津市2014年15家主要发电企业的32台发电机组数据,在核算分析天津市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设置实际排放情景、现行标准先进值情景及综合减排情景等3组基准线情景,并展开对天津市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适用性分析.研究表明:①在数据和统计基础较好、产品单一的行业采用基准法进行配额分配,有利于碳市场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可有效促进区域电力行业低碳发展;②2014年天津市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为822.9 g/(kW·h),燃煤发电与燃气发电碳排放强度分别为824.4与502.0 g/(kW·h);③发电碳排放强度可反应出单台机组的能耗和管理水平,燃煤发电方式下,采用压力参数高、机组容量大的机组发电更有利于降低区域碳强度;④综合减排情景既考虑了本地区电力行业碳排放水平,同时参考了其他省市基准线设定,对部分类型机组数量较少、代表性不足的地区适用性更强,该情景对地区电力行业低碳水平要求最为严格,虽然为企业减排带来一定压力,但更有利于区域行业减排,且对于排放强度较高的较小容量机组能够起到更强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方法,核算了2006—2014年云南省农业生产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总量,基于Tapio脱钩指数方法分析能源消耗碳排放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脱钩关系。在研究期内,总体由扩张性负脱钩向强脱钩转化,表明农业生产能源消耗碳排放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始背离,但碳排放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状态仍旧不稳定,目前正处于由未脱钩向脱钩转化的关键时期,碳减排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9.
杜强  张诗青  张智慧 《环境工程》2016,34(4):172-176
为研究建筑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其弹性脱钩的主要因素,建立了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和弹性脱钩模型,并以陕西省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建筑业碳排放库兹涅茨曲线近年来呈"N"形上升趋势,尚未到达拐点;产业节能和产业减排弹性脱钩是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我国农业碳减排问题并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低碳农业以及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将农业碳交易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用市场手段解决农业发展和碳减排问题。最后,对农业进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析,为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四瑜  刘晶茹  孙光明 《环境科学》2023,44(11):6412-6420
工业园区是工业活动的主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重点区域.为深入探究工业园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情况及其驱动力,以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经开区)为例,运用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 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式指数分解法对园区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特征、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关系和脱钩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碳排放特征看,郑州经开区能源消费碳排放以间接碳排放为主,碳排放总量呈现前期快速增长,中期增长减缓,后期负增长的趋势,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从脱钩情况看,2011~2016年郑州经开区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间的脱钩指数为1.021,处于增长连结状态,2016~2020年脱钩指数下降至0.089,转变为弱脱钩状态;(3)从驱动因素分析,2011~2016年能源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4个因素对郑州经开区碳排放脱钩均有抑制作用,2016~2020年除经济规模外均转为促进作用.研究显示,郑州经开区碳排放脱钩因素中,经济规模起主要抑制作用,能源效率起主要促进作用.研究成果可为以郑州经开区为代表的产城融合型工业园区制定相应碳减排政策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汉江流域水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研究汉江流域粮食生产碳排放对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排放系数法测算汉江流域2008—2021年时空尺度下的粮食生产碳排放总量和结构,并通过Tapio脱钩模型分析其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发现,2008—2021年碳排放总量年际间虽存在一定波动,但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生产要素中土地翻耕和化肥使用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汉江流域整体呈现弱脱钩状态,上游以强脱钩状态为主,下游为弱脱钩状态;汉江流域各县区的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碳排放脱钩状态存在时空差异,2014—2017年多地呈负脱钩状态。汉江流域粮食生产碳减排效果显著,粮食生产能力有效提升,农业经济发展也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3.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析2000~2016年中国工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结合DPSIR框架构建脱钩努力模型测度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产出规模效应、技术进步效应、能源消费规模效应和人均碳排放效应是导致工业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而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工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呈"未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阶段性特点;产出碳强度效应与技术进步碳强度效应是工业碳排放实现强脱钩的决定性因素,同时更需要调整能源结构、降低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来实现工业碳排放强脱钩.  相似文献   

14.
厘清区域碳排放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利用多源遥感夜光影像构建了2000-2020年安徽省夜间灯光数据集,估算了2000-2020年安徽省碳排放,考察了碳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同时探讨了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对比4种预测模型,CNN-BiLSTM深度学习估算模型精度最优,在显著性水平P<0.001情况下,R2为0.882 3,MAE为23.006 7,MSPE为16.39%,RMSE为33.616 1;(2)安徽省区域碳排放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最高地区年均碳排放为897万t/km2,碳排放极热点区从10个降至9个,极冷点区从0增至3个;(3)2000-2020年安徽省碳排放呈增长趋势,增速最高值为6.15万t/(km2·a),碳排放量与增长速率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4)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脱钩状态逐渐改善,平均脱钩系数为0.481 4,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5)安徽省的碳排放受到人均GDP和人口规模的正向影响,且正向贡献度逐渐减...  相似文献   

15.
推动能源消费结构转型作为“十四五”阶段中应对“双碳”挑战的重要举措,对于工业碳减排具有显著意义。该文按照IPCC碳排放核算方法,建立中国区域工业碳排放测算模型,使用30个省份1998-2019年的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省份工业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利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了工业碳排放的脱钩状态,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各省份2003-2019年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对碳脱钩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而言中国各省份工业碳排放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省际间存在较大差异。就工业碳脱钩状态而言,大部分省份处于工业碳排放的弱脱钩状态且能源消费结构转型对工业碳脱钩有负向溢出效应。该文建议工业企业积极进行能源消费结构改革,以满足减排发展需求。政府也应利用政策降低清洁能源成本,促进工业企业清洁能源消费。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案例,对境内隔河岩水电站建设后近30年碳排放情况进行核算,并对水电开发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长阳县近30年间,碳排放先升后降,由42.09万tCO2eq一度上升至176.04万tCO2eq(2010年),后降低为137.20万tCO2eq(2017年),国家碳减排政策初见成效;在碳排放重要影响因素方面,从早期的能源消耗规模向碳排放结构转变,碳排放重点来源转为间接排放,说明区域碳排放核算需着重考虑间接碳排放,才能反映区域碳排放真实情况;水电开发后,长阳县发展情况经历了“改善-恶化-改善-恶化-持续改善”的趋势,通过产业结构改善,长阳县发展已呈现出与碳排放脱钩的明显特征,说明水电开发后给当地带来了低碳发展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公平与效率协调视角下的中国碳减排潜力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碳排放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协调的基础上计算区域碳减排潜力并设计碳减排路径,对于我国更科学地测算区域碳减排潜力以及更合理地制定区域碳减排路径,从而更好地促进绿色低碳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了1997-2015年29个省级地区数据,通过Super-SBM模型测算了碳排放效率,并以人均碳排放量衡量区域碳排放公平;基于Markov链框架测算了碳排放公平和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以分析公平和效率原则在考察我国碳减排潜力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制定碳减排政策时的侧重点,进而在碳排放公平与效率协调的视角下重新测算出各省份的碳减排潜力;在碳排放公平和效率二维矩阵图基础上,基于二者协调的视角设计了碳减排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碳排放公平与碳排放效率的俱乐部趋同程度(固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碳排放的“长期低效率”比“长期不公平”固化问题更严重。(2)相比于公平与效率相等原则,基于协调原则下的各地区碳减排潜力指数存在变化,这将影响我国碳减排目标地区的划分,进而影响国家碳权分配以及减排责任的分摊。(3)基于各省碳减排的公平性与效率性差异,中国大陆29个省级行政区域可划分为四大类型地区。我国公平效率协调的减排路径是:重点支持“低效低排”型地区,提高其碳排放效率,实施碳排放公平和效率动态协调的碳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8.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对我国农业碳减排提出了新要求。明确农业碳排放特征是制定农业碳减排政策的基础。本文对2012—2020年我国31个省(区、市)农业碳排放情况进行了测算,分析了我国农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下降速度快于增长速度。从农业碳排放结构来看,农资投入和畜牧业的碳排放下降是近年来农业碳排放下降的主要原因;从农业碳排放空间变化来看,我国农业碳排放呈现出“西升、东降、中略降”的空间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农业低碳发展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在保证农产品产量的同时进一步减少农资投入,统筹制定地区农业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9.
基于村庄尺度探索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对于差别化的低碳农业生产模式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基于河南省65个村庄的调查数据,对不同样点的农业碳排放进行了核算,并采用Super-SBM模型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这主要受种植结构、农业生产条件、人类各项投入等因素的影响;碳排放约束下的河南省农业生产效率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根据农业生产效率和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可将样点村庄分为低碳高效村、高碳低效村、高碳高效村和低碳低效村四种类型。其中高碳低效村和低碳低效村的比例较大。建议未来应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减少能源和物资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节水节能新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推动农业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解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玉环  杨光春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12):5531-5539
采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GDIM)分解2000~2017年中国旅游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用Tapio脱钩因果链模型分析旅游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结果表明:旅游业增加值、旅游业能源消耗量和旅客人次数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促增因素,增加值能源强度和人均旅游业增加值是旅游业碳排放的促降因素,增加值碳强度、能源消耗碳强度和人均旅游业碳排放对旅游业碳排放的促增和促降作用在研究期间均有出现;旅游业能源消耗量的累积促增效应最大,为2030.13万t,增加值能源强度的累积促降效应最大,为103.29万t;旅游业碳排放的脱钩状态不佳,但近年来有所改善;人均脱钩弹性波动剧烈,节能弹性的变化是其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